
黄河岸边的重逢
作 者:孟庆柱

短短十天的新疆及大西北之旅,在兰州转机停留的44个小时(含两个晚上),竟成了整趟旅程、甚至这几年里,最浓墨重彩、最难忘怀的一段。这短暂的停留,塞满了重逢的滚烫、岁月的感慨与沉淀的深情。
第一站:黄河岸边,重逢老班长
飞机一落地兰州,我第一个电话就打给了新兵班长——杨班长。他是我十六年军旅生涯的领路人,是帮我们这群毛头小伙“系好第一粒军装扣子”的人。新兵连下连队后一别,竟长达三十三年!最近六七年我俩虽一直微信、或电话联系着,却再也没能见面。谁能想到,几年前已回江苏生活的他,此刻也正好在兰州!
坐上出租车,心咚咚直跳。半路上,班长又发来新位置——黄河边的一家酒店。司机师傅说:“进兰州城里一过黄河就到,近得很!” 我心里一暖:老班长还是这么细心,怕我多跑路,直接选了个方便的地方等我。这份体贴和关爱,三十多年一点没变。
黄河水哗哗流淌,像是替我们诉说着思念。推开包厢门,那张熟悉又添了风霜的笑脸就在眼前。他立马招呼我爱人和孩子坐下,忙不迭地递上兰州的特色甜醅子、灰豆子这些小吃饮品,生怕她们拘束。接着,一把将我拉到他身边坐下。酒杯斟满,三十三年的牵挂,都化在这醇香的酒里。我们痛快地喝着,聊着,恨不得把错过的时光都补回来。

班长拍着我的肩膀,声音有些发颤:“柱子啊,当年你分到我班里,就知道你上过高中,我就盼着你能在部队好好干,顺顺当当考上军校!”他顿了顿,第一次跟我掏心窝子:“你不知道,我的考学路走得可太难了,没上过高中的我自学了高中的课程,但连续两年我都没有得到报考机会,我心不甘,……那滋味,真不好受。可我不服啊!咬着牙自学,硬着头皮再考!第三年,总算成了。” 我这才明白,这位早我两年入伍的老班长,竟是凭着这股子不认输的倔劲儿,生生闯进了军校大门。毕业后,他凭着实打实的本事,又从基层干到兰空机关,最后在西藏空军某部正团职岗位上自主择业。苦尽甜来,两个双胞胎儿子沾了西藏高考的光,他自己也享受着高原补贴,如今日子过得让人羡慕!听他平静地讲着这些,我眼前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在挫折里咬着牙、直面各种挫折的年轻班长。那份硬气,早已刻进了他的骨子里,也深深烙在了我的心上。

第二站:病房探望,难忘老处长
从新疆返回兰州,我早上六点钟就坐车去看望另一位恩人——省军区宣传处的高处长。他对我有知遇之恩,这些年也一直记挂着我。
当年入伍,部队在甘肃景泰县,紧挨着腾格里沙漠。老兵们都说那里“风吹石头跑,缺水又少电”,条件苦得很。就在那时,高处长到团里挑放映员,在一群新兵蛋子里,选中了我和另一个战友调到省城机关。离开五团和连队时,虽然舍不得班长和战友们,但想到以后的路,心里更多的是激动和兴奋。
到了宣传处,高处长就是我们的顶头上司。他一点架子没有,像位敦厚的长辈,手把手教我们在这机关“小单位”里怎么做事、怎么做人,怎么提升自己。他教的那些道理,为我后来的军旅路打下了最要紧的根基。我至今记得,一张不起眼的培训通知上,有他亲笔批示让我参加。那次培训,既实用又关键,当时每个战友都非常希望自己能够参加,最后的决定权在高处长的意见里。就是他当时的一个选择,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培训资历和技术资质,但他总是格外照顾我这个非亲非故的农村孩子。在高处长和其他领导的培养下,我和那位战友都如愿考上了军校。1994年8月底,带着高处长的送行酒和同事们的祝福,我们离开兰州,踏上了去南京炮兵学院的火车,也告别了这位可敬的老领导。
当我找到处长时,他正在医院病房里调养身体。我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眼前的老处长,慈祥依旧,却显得格外消瘦,身子骨远不如从前硬朗了!他一见我就高兴地说:“小孟啊,你可算来兰州了!中午别走,我安排你和家里人尝尝地道的兰州味。” 看着病床上慈爱的老首长,他身体这样虚弱,我哪里忍心再让他张罗。只好轻声告诉他:“老处长,上午我还得赶去景泰,和老战友们看看老部队呢。” 这样说,老人家似乎才安心些。握着那双枯瘦却温暖的手,千言万语堵在心头。

第三站:同窗之谊,浓浓战友情
这次来兰州,我还约了军校同窗四年的老同学。他俩毕业后留在兰州二十多年,都干得不错。我们那届分回兰州的就他们两位,可惜王同学此前带孩子回陕西老家了,没见着。能见到魏同学,真是难得。他在地方上担着重要职务,这顿战友间的便饭,或许是我这辈子唯一一次接受这么“高规格”的私宴了。更让我感动的是,他公务那么繁忙。第一次约好时间地点,结果我坐的飞机晚点三个小时,我怕那样会耽误大家太多时间就取消了。没想到魏同学为第一次没聚成还觉得遗憾,特意在我返程前又安排了一次!他下午一点多还有会,硬是挤出时间匆匆赶来跟我叙旧。饭桌上,他一个劲儿问我:“这次怎么待这么短?要是时间长点,我好好陪你看看兰州的新变化!” 这份战友的情谊,这份老同学的惦记,让我心里热乎乎的。

第四站:金城漫步,共忆旧时光
短暂的午饭结束了,和魏同学匆匆话别后,振学、振海、燕军、玉国这几位战友同学,陪着我开始了一场“寻根”之旅。一路上,振海多次埋怨我:上次你去青海都路过兰州,怎么不停下来看看再走,你难道不想你的战友和老部队?!是啊,怎么能不想呢,我无时无刻不想来到兰州看看啊。这次我们先去看了我曾工作两年的老地方——正宁路大院的旧址,大礼堂,八角楼旧址、放震天电影的小广场等。又在蒙蒙细雨中,走过中山桥,登上白塔山,来到了黄河母亲雕塑前,车缓缓驶过酒泉路,在东方红广场驻足……走过这些熟悉的街巷,仿佛又看到了自己当年青涩的身影。在兰州工作的那两年,自由、充实,充满了年轻的欢笑和梦想,是最值得怀念的好时光!有老战友在身边指点着、回忆着,那些旧日场景,一下子又鲜活起来。

第五站:雨落营盘,梦回起点
兰州之行的最后一站,也是我们军旅梦开始的地方——景泰县老五团的营区!村里的小老乡常凯,先带着我的家人去黄河石林玩了大半天。等我拜会完老领导和同学,大家一起在景泰八道泉村附近的老营区会合了。
那天天公不作美,飘起了小雨。我们冒雨赶到了老五团。站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大门口,望着雨雾中静默的营房、空旷的操场,每走一步,都像踩在过去的脚印上。走过一栋栋老楼,辨认着曾经的连队:“一进大门就是你们的特务连,熟悉吗?这是通讯连…这是汽车连…,这是卫生队…这是团机关…”。战友们的名字、熟悉的乡音、爽朗的笑声,仿佛就在昨天,就在耳边响起。三十三年的光阴,像这雨丝一样无声滑落。此刻,在家人的陪伴下,在老战友的簇拥中,站在这片浸透了青春汗水、承载着最初梦想的土地上,心潮翻涌,难以平静。我们激动地指认着、诉说着,不停地拍照,想把这一刻,永远地定格在青春的记忆里。
告别了营区,大家开车到县城老火车站附近的一家餐馆吃饭。巧的是,这里正是当年我们这群新兵下车、集合,然后列队乘车驶向营区的地方!一顿饭,吃的是家常菜,品的却是沉甸甸的岁月滋味。饭后,在这个充满宿命感的老地方,我们拍下了最后一张珍贵的合影,久别重逢的笑容定格在雨后的微光里,身后“景泰站”三个大红格外醒目。

兰州、景泰之行,在细雨的老营盘和老车站旁,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它不仅是全家新疆之旅的完美收尾,更是在八一建军节前夕,对我人生中那段绿色起点的一次深情回望。站在时光的岸边,我向着那远去的军旅岁月,向着那如父如兄的首长、亲如手足的战友、锤炼我筋骨的老部队,深深地、深深地,致敬!
陇上逢故
黄河浊酒深,
白塔雨烟沉。
三十三年路,
兵心犹未泯。

作者简介:孟庆柱,山东莱芜人,部队转业后从事自然资源管管理工作。偶有作品发表于报刊杂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