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日早上八点,“健康快乐群”行走歙县山水村落系列之:行走大源河三村一行6人,拉开了活动的序幕。

花筑:问野山居(高山穆玉根老板和飞哥合影)
这里的大源河指的是大洲源的主河流,它位于黄山市歙县岔口镇境内,大源河在岔口同小源河汇合流入大洲源。三村,这里特指大源河边上的金村、高山、庙前三个村落。我们今天的行程安排是:从金村徒步高山,再从高山徒步庙前,驱车金村饭后回家。
大源河
车子开出歙县南门,便是一路的风景,青山绿水一路相伴,我们没有走高速,就一头扎进如画的风景中。看着窗外略过的景色,化作我们娓娓动人的故事,谈笑间车子早已越过昌源河、大洲源来到大源河的金村。

金村
金村位于岔口镇金前村,金村,唐朝中叶约公元800年左右,金氏迁入本村,取名金村。现在,金村已无金姓,传说,金姓迁入以后,产下一子,彻夜啼哭不止,以为得了疾患,遂外出寻医,来到歙县至岩寺时,小孩子突然就不哭了,金氏认为此乃风水宝地,金姓就逐步迁移到此地。后金村王、许、凌、郑、吴、胡、方、何等姓氏相继迁入,村名还是保留了金村这个村名。金村流传着“金村十八姓,好男好女自己困”的口头禅,足矣证明金村是一个富庶之地。金村依大源河而建,目前村中还有一千多人口,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2018年金村被国家批准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王立华祖上《金村志》手稿
目前 金村以王和许姓为主,王姓属太原王。王氏自乾符五年(878年)从宣洲避居歙州篁墩,广明元年(880年)王希羽迁泽富(王村),王希翔迁婺源武口,金村系婺源武口一脉。后一支从武口迁淳安威坪横塘,因故横塘定公长子王兆瞯入赘正口,生王正礼,王正礼生四子王岩生、王岩祥、王岩郁、王岩禄,王岩生、王岩祥迁金村,王岩郁、王岩禄留守正口。王岩生生子王社瑞,王社瑞生子王鸾、王凤、王鸢、王鸿,王鸾生五子王敏乡、王敏节、王敏秀、王敏功、王敏富,惟三子王敏秀留在金村,其它四子复迁到正口。

横塘族谱
金村王氏,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八年(1443年),王氏廿一世祖王岩生、王岩祥从正口迁入金村,王岩生、王岩祥是王氏在金村的始迁祖,开枝散叶建祠堂,成为金村最大的姓氏。在金村有五个王氏祠堂,它们分别是:孝仙堂、敬德堂、槐德堂、三才堂和孝贤堂,目前孝敬堂在金村是唯一一个还在的祠堂,其它四个王氏祠堂已被拆。许姓,明万历廿一(1593年)许氏15世祖许权,字德成迁入金村,逐步繁衍建祠,成为金村的大姓,现在许氏祠堂已没有。

王立华祖上《金村志》手稿
金村人还重视教育,据说金村秀才有18个,留下了“十八个砚台”和“十八个秀才冒和箱”的传说。18个秀才,就有秀才冒和箱,18个秀才当然要泼墨挥笔,就有18个砚台,金村老人王吉禄祖上就是其中的一个秀才。

徒步高山
金村已走访差不多了,看见辣辣的太阳,我们也没有却步,顶着太阳徒步被公路切得残缺不全的金(村)高(上)古道。在古道入口,我被一梯梯雄壮石磅所震慑,刚好开发老板王立华先生在边上,了解了一下情况。王老板在路口及之上160米处,准备投资一个亿,采用筑磅为基和地的方式,6000平方米建民宿,其它的打造吴皖生美术馆、酒店、超市、咖啡馆等,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王立华投资场地
虽然古道只有四里多,但在这仲夏的晌午,走在太阳下,好像头在冒烟脚像注了铅一样,非常艰辛。路途虽短,可我们感觉到时间过得特别长,好不容易走到高山,身子已全部湿透。

金(村)高(上)古道
高山分为外高山和里高山,一到的地方是外高山,据说当初外高山周边是金村王氏的土地,为了方便劳作,王氏在清末由金村迁入此地。里高山是以吴氏为主的村落,清朝中叶由昌溪吴氏迁入。现在外高山和里高山已经连成一片,分不清你我了。高山海拔三百多米,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在册人口有九十多人,常住人口只有十几个人。

高山
如今高山再也不是不见经传的地方了,公路已开到家门口,外地穆、何等老板,出巨资在这里打造了“筑花”问野山居和“筑花”一山人•山居民宿,邓书记为乡村振兴也帮助高山,争取到了30万的项目资金,美化高山,现在把高山打造成了空中的美丽村落。不仅如此,高山还出了个歙县最年轻五十多岁的少将王凌。

王凌将军旧居
参观好高山后,我们横穿至庙前村后山,下至庙前。庙前,原名方家山,也不知村的先祖是否是方氏。方家山村尾有座庙,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改为庙前,因为庙的前面就是村子。庙前是以张姓为主的村落,依大源河而建,大源河在这里形成“Ω”,仿佛整个村子都在大源河的簇拥之下。

庙前村
没有史料知道庙前村是由何氏先入居,但张氏入住庙前是在南宋淳祐末年(1248年—1252年)间,武阳始迁祖张友淳五世张岳(张氏11世)、6世张贵从武阳先后迁庙前,也有七百多年的村历史。村子目前在册的人有一千多人,2018年被国家批准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勤劳村名张红英
金村流传着“十八个砚台”的故事,在庙前流传着“十八支灯盏”的故事。传说庙前人尚武,白天务农,晚上村民挑灯盏学武,以保护村子不被外人欺凌。庙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庙前的庙前青曾在歙砚红极一时,不知什么原因,后来停产,庙前青坑也给人家建了房子。

庙前青老坑
庙前尚武的同时还注重教育,历代人才辈出,特别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庙前历届都有人考取中专和大学。原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工业部设计院的张源颂教授,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张小平等等就出自庙前。现在公路边庙前张氏的宗祠还保存完好。

庙前祠堂
参观好庙前后,我们驱车金村,饭后坐车回家,“健康快乐群”行走歙县山水村落系列之——行走大源河三村。圆满结束,我是飞哥,下周日再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