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县隶属四川省遂宁市,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以西,东与遂宁市蓬溪县以涪江为界,南靠遂宁市船山区和安居区,西接德阳市中江县和资阳市乐至县,北连绵阳市三台县和射洪市。境内国家4A级风景区“中国死海”扬名天下。建县以来, 生态、投资环境显著变化, 经济跨越式发展, 社会文明进步。先后荣获联合国环境基金会“杰出绿色生态城市奖”、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暨小县优城创建示范县、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等国家级荣誉, 全省第二批工业强县示范县、全省第二批健康促进示范县、天府旅游名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等省级荣誉。#四川#
历史沿革
夏商,巴族和蜀族逐渐发展分部于四川盆地,周到春秋战国,巴蜀两族于盆地建立了国家。在秦王朝灭蜀国前,境域为古蜀国辖地。
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灭巴国、蜀国,建置巴、蜀两郡。蜀郡治今成都。境域为蜀郡所辖。
汉高祖六年(前201),析巴、蜀二郡,置广汉郡,郡治梓潼,领十三县,境域归广汉郡,分属广汉县(县治今射洪县柳树镇通泉坝)、郪县(县治今三台县郪江镇千子坟)辖地。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全国建立十三州刺史部,广汉郡隶属益州。西汉末年,王莽建“新”王朝(9-23),改益州为庸部,改广汉郡为就都,改广汉县为广信县,境域属就都郪县、广信县辖地。公孙述据蜀(25-36),复改广汉郡为子同郡,仅易其名,未变建置。
东汉时,刘秀政权恢复益州、广汉郡和广汉县名。东汉末年,割广汉县南置德阳县(治所设今遂宁市区),境域仍归益州广汉郡,分属广汉、郪县辖地。
三国,蜀汉后主建兴二年(224),析广汉郡置东广汉郡,郡治设广汉县治,境域分属东广汉郡之广汉、郪县地。
西晋,武帝泰始二年(266),析益州置梁州。武帝太康六年(285),废东广汉郡复置广汉郡,隶属梁州。广汉、德阳、伍城(郪县更名)属之。惠帝永宁元年(301),析广汉郡置德阳郡,郡治驻德阳县(今遂宁市城区),境域分别为德阳郡之伍城、广汉县辖地。
西晋太安二年(303),李特、李雄建“成汉”政权(302-347),广汉郡郡治徙雒县(今广汉县境),复置郪县。境域仍属德阳郡广汉、郪县辖地。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桓温平蜀,罢德阳郡,置遂宁郡,郡治未变。领四县,境域东南部属遂宁郡之广汉、德阳县辖,西北部为广汉郡郪县属地。永和十一年(355),划郪县东部和广汉县濒郪江、涪江地区置巴兴县,县治灵鹫山(今蓬溪县红江镇白土坝与天福镇长平坝交界之五龙蟠)。境域原郪、广汉、德阳县辖地统归遂宁郡巴兴县辖。
刘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分遂宁郡置东、西遂宁郡,东遂宁郡郡治设巴兴县。境域属东遂宁郡巴兴县辖地。
南齐(479-502)时期,东遂宁郡领巴兴、小汉(即广汉)、晋兴、德阳四县。境域隶属不变。
萧梁时期(502-557),州、郡、县建置更迭频繁。东遂宁郡郡治迁徙小溪县(德阳县更名)。境域属新州东遂宁郡巴兴县辖地。西魏废帝二年(552),宇文泰平蜀,今四川地区入西魏版图。
恭帝二年(555),分东遂宁郡,置怀化郡,改巴兴县为长江县,以境内有大江(涪江)故名。境域属合州怀化郡长江县辖地。
北周孝闵帝元年(557),于东遂宁郡置遂州。境域属遂州怀化郡长江县辖地。
隋开皇三年(583),悉罢天下诸郡,以州领县。境域为遂州长江县辖地。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以郡统县,长江县隶之。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罢遂宁郡复置遂州,属县仍旧。境域隶属遂州长江县。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因旧县不安,徙长江县治所于风凰川”(今大英县回马镇长江村),此为境内量县之始。
五代和北未初年,四川先后为前風(907-924)、后唐(925-933)和后蜃(934-965)所据境域建置如唐末。
北宋乾德三年(965)灭蜀后,改剑南道为西川路。真宗成平四年(1001),四川地区调整为益州、棒州、利州、菱州四路,改州县制为路州县制。境域属棒州路长江县。徽宗政和五年(1115),升遂州为遂宁府,领五县。境域归属遂宁府长江县。
宋末元初,四川战乱,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州、县省并。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长江县并入蓬溪县,隶属四川行中书省潼川府遂宁州。境域隶属遂宁州蓬溪县。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_降遂宁州为遂宁县,蓬溪改属潼川州。境域改属潼川州蓬溪县.次年,蓬溪县并入遂宁县,境域改属遂宁县.洪武十三年(1380)蓬溪县复量,境域归属蓬溪县。
清雍正八年(1730)蓬溪县在蓬莱镇设巡检署:乾隆元年(1736)改蓬莱巡检署为盐大使署乾隆二十年(1755)盐大使署移至康家渡(今蓬溪红江镇),蓬莱镇改设县署。清咸丰年间,蓬溪县设中、东、西乡,境域为“西乡”,量西乡团保局。
民国元年(1912)_蓬溪县隶属四川省川北道渔川府,改蓬莱县丞署为分知事署。民国24年(1935)实行行政督察区制,蓬溪县改中、东、西乡为三个区,境域为“第三区”,于蓬莱镇量第三区区署,并下设联保办事处。
1950年,四川省划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政区,蓬溪县隶属于川北行署遂宁专区。
1952年9月,四川行政区合并为四川省,蓬溪县隶属四川省遂宁专区。
1958年遂宁专区并入绵阳地区,蓬溪县隶属于四川省绵阳地区。
1985年设遂宁市,蓬溪县隶属四川省遂宁市。
1997年10月31日,民政部批准调整蓬溪县行政区域,设立大英县。
行政区划
明清时代,蓬溪县号称“三兴”,它是由唐宋时代的三个县,即唐兴县(蓬溪县)、巴兴县(长江县)、晋兴县(青石县)合并而成的。唐兴县在清代为蓬溪县的中乡,民国时期为“一区”,1949年后称“老一区”;晋兴县在清代为蓬溪县的东乡,民国时为“二区”,1949年后称“老二区”;巴兴县在清代为蓬溪的西乡,民国时为“三区”,1949年后称“老三区”。
三县合并后的蓬溪,面积1953平方公里,区域横跨涪江东西两岸,地域呈“人”字形,两翼狭长。周边与重庆、内江、德阳等6个市、地的10个区、县接壤,边界长达600多公里。老蓬溪县级行政区划的设置,是因历史造成的。由于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等几次改朝换代的战争摧残,使蓬溪、长江、青石等县人烟几绝。唐宋时代,三县人口共6万余,经过战乱后,行百里而无人烟,三县人口总数不及1万,地方官员无公可办。于是在元代至元十九年(1282)将长江县并入蓬溪县,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将青石县涪江东岸地区并入蓬溪县。
当时合并只注意了人口规模、产值数量等,而忽略了经济、地理位置和发展潜力,遗留下了布局不合理的缺陷。特别是县城处于“人”字形的顶端,涪江以西的乡镇中,有7个距县城达110公里以上,交通十分不便,给蓬溪的行政管理带来诸多困难,不利于传达政令、交换信息、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也影响到遂宁市整体城镇协调布局,已成为遂宁市适应市场经济、加快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民国元年(1912),由蓬溪县拨出东乡十一个场镇,遂宁拨出上安、中安、下安三里,建立东安县(因居潼川府之南,后改名为潼南县)。当时,就有人提议仿潼南例,把蓬溪西乡也拨出,单独立县,未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1959年,蓬溪县城准备迁往蓬莱镇,并于1958年在蓬莱镇田坝子开工修建县委、县府办公大楼及邮电大楼和县委招待所,占地109亩。县委招待所于1959年下半年建成,占地8亩。因“大跃进”和自然灾害,迁县城的计划也被搁置下来,招待所也改为了蓬溪县第二招待所。1997年12月28日大英县成立后,招待所成为大英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的临时办公处所。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蓬溪县广大干部、群众从蓬溪的发展和切身利益出发,提出调整行政区划的建议;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连续几届在市、县人代会、政协会上提起议案。
中共遂宁市委、市政府在认真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1996年提出了调整蓬溪县行政区划、设立大英县的方案,并以遂府发(1996)12号文《关于调整蓬溪县行政区划的请示》,上报省政府及国家民政部、国务院。通过论证,调整蓬溪县行政区划设立大英县具有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首先,符合广大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意愿,有利于社会稳定。其次,行政区划调整后,新蓬溪和大英县的辖区形状基本规则,地域比较方圆,城镇总体布局合理,对发展社会经济意义深远,县政府驻地适中,便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有利城乡结合,工农结合,有利发挥中心城镇经济、技术、文化、流通、信息、金融等各方面优势,有利加快两县城市化进程。第三,行政区划调整后,两县经济布局合理,区域经济特征更加明显,便于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科学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确定主攻方向。大英县可利用盐卤、油气资源优势加速发展制盐化工、石油化工工业,并在抓粮食生产的同期侧重发展棉花、水果生产,这将成为遂宁市一个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蓬溪县行政区域缩小后,粮、油、棉、猪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地方工业,仍然具有较大规模,发展前景良好。两县互促共勉,将大大加快两县的发展步伐,从而也促进全市经济发展。1997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以民行批(1997)23号文向四川省人民政府下达了《关于同意四川省调整蓬溪县行政区划设立大英县的批复》。同年12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向遂宁市人民政府下达了《关于调整蓬溪县行政区划设立大英县的批复》:经省政府审核并报国务院批准,同意调整蓬溪县行政区划,设立大英县。大英县辖原蓬溪县管辖的通仙、金元、智水3个乡和玉峰、象山、卓筒井、天保、蓬莱、河边、隆盛、回马(含原红江镇的文武、永和、夏家沟3个村)8个镇。县人民政府驻蓬莱镇。
自国务院关于调整蓬溪县区划设置大英县的决定下达后,中共蓬溪县委、县政府成立了调整蓬溪县行政区划筹备领导小组。遂宁市、蓬溪县党政领导班子开展了紧张有序、务实高效的建县各项筹备工作。1997年12月28日清晨8时,中共蓬溪县委、县政府在县府招待所举行盛大欢送仪式,热烈欢送赴大英的八百余名工作人员。中午,首批赴大英工作的三百余名工作人员在中共大英县委书记蒲昭雄率领下抵达大英县城,受到数万群众的热烈欢迎。下午3点,中共大英县委召开建县暨县委成立大会,宣告大英正式建县。
1997年12月28日,大英县正式成立。大英翻开了新的历史。
2000年,大英县辖11个镇、7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大英县总人口485842人。
2004年,大英县辖8个镇(蓬莱、隆盛、回马、天保、玉峰、象山、河边、卓筒井)、10个乡(石门、民主、郪口智水、通仙、金元、星花、五方、福禄、寸2015年,大英县金元乡撤乡设金元镇。
2017年设有299个村民委员会,2个城市社区管委会、37个县乡社区居民委员会。
2019年,行政区划调整,通仙乡并人蓬莱镇,智水乡并人玉峰镇,2个县城市社区管委会撤销,增设盐井街道。同年进行行政村(社区)优化调整组合,全县299个行政村、32个社区调整为168个村,28个社区。2020年,社区调整为29个。
2023年,县辖蓬莱、隆盛、回马、天保、河边、玉峰、象山、卓筒井、金元9个镇和盐井街道。塘口)。
2024年大英县辖1个街道、9个镇:盐井街道、蓬莱镇、隆盛镇、回马镇、天保镇、河边镇、卓筒井镇、玉峰镇、象山镇、金元镇。
大美四川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