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古道
一条秦巴腹地的文化“动脉”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子午道又称“荔枝道”,承载过进贡荔枝的运输任务,让它在文学典故及历史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记载,自西汉始,古人便利用秦巴与关中之间的子午道,将石泉及巴蜀地区出产的蚕丝、茶叶等输送至长安,再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
一条古道,见证了历史的兴衰,也为历代以来的文学、史学、考古学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研究样本和创作史料。
莲花古渡——两个古道及其文明的历史“交汇”
子午道南端,有一千年古渡,因两岸密布着如“莲花”般的石头,故名“莲花古渡”。
北接秦岭、南通秦楚巴蜀,使莲花古渡不仅成为子午道水陆枢纽,更是陕甘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遗址内的青石码头、拴船石等,印证了昔日“千帆竞发,商贾云集”的盛景。
当子午道的物资在此水陆转换,陕甘茶马古道的商旅亦在此歇宿、补给。两条千年古道的水陆动脉在此交汇,造就了秦巴山区独一无二的双遗产坐标。
文化“寻保传”——三种联动携手开启的文明“接力”
随着历史的演进,出行、运输方式日益变迁,子午道日渐沉寂于山野沟壑,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文化“寻保传”活动开展以来,石泉县检察院深层次领会、全方位落实、多维度办案,为子午道的保护贡献力量。
代表关注,人大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的同向“联动”。全国人大代表赵明翠十分关注石泉境内的文物保护、非遗传承和全域旅游发展等工作,在该院调研时,提出了监督相关部门加强对子午道驿站遗址保护的建议,该院将建议内容纳入了对相关部门的检察建议中。
携手寻访,检察与文旅两个机关的职能“联动”。莲花古渡内立有“义渡”碑两块。《石泉县志》有关于“义渡碑”的记载,其意为石泉县东的池河,是通往兴安和汉中的大路。涨水季节,行人常被河水阻隔。后来,地方上的人捐钱置地,以地里的产出造船,并由种地的人轮流义务摆渡。如此以来,使过往行人再无涉水之难、溺水之险。这种善行义举影响深远,值得人们永远称颂。
“义渡”碑是对交通运输、古代道路、军事设施等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实物证据。走访中,干警发现莲花古渡内的摩崖石刻被水库回水淹没、“义渡”碑被淤泥掩埋、荒草覆盖,若非当地年长的文保员引导已无从发现。经向文物专家请教并经研究,认为“义渡”碑紧临水位线且被淤泥掩埋,如不及时抢救将面临永久灭失的风险,遂向文旅部门制发检察建议,要求其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收到建议后,相关部门将“义渡”碑收回县博物馆保存并在原址附近设置复刻品供群众和游客参观,同时对莲花古渡的四界重新勘定,完善了界桩界牌等保护措施。如此以来,既保护了文物,也使其承载的历史故事和孝义文化得以具象化的形式展现。
保护性开发,传承与发展两种使命的“联动”。在深入了解莲花古渡与周边自然景观、古村落及民俗文化融合的基础上,该院就充分挖掘其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积极向文旅局出谋划策,建议按照“修旧如旧、因地制宜、保护利用”原则对莲花古渡进行开发,并加强对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推进文化与旅游资源共享、深度融合。
依法履职——四项建议为文旅融合发展给出“良方”
“石泉蚕丝”被纳入中欧互认地理标志后,该院办理了涉“石泉蚕丝”地理标志案件2件,并在最大的蚕桑企业设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护航蚕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该院从金蚕文化中提取了“奉献”精神和“笃实”作风,作为“坚如磐石·廉似清泉”石检文化的内涵之一,激励全院干警务实作为、接续奋斗。该院聚焦文化“寻保传”活动进行调研,提出了建立“检察+文旅”协作机制、完善“保护+开发”发展模式、打造“文化IP+检察品牌”流量爆点、创新“法治+文旅”主题宣传等四项对策。
子午古道的青石上,铭刻着古人“开路通天下”的魄力;莲花古渡的界桩旁,烙印着检察人“护文传薪火”的坚守。用心寻访,用力保护,用情传承,愿古道的故事、民族的文化,在我们的守望下、在法治的护航下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来源:陕西省人民检察院机关党委
安康市人民检察院
石泉县人民检察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