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穆亦
暮色四合时,站在大理城外,仰见苍山十九峰脊线熔金——晚霞如炽焰倾泻,焰云翻涌,蜿蜒于雪峰之巅。无人机迅速升空,将漫天流火与千年古城收于一帧。
大理古城,是苍山洱海间的一颗明珠,融历史厚重、人文璀璨和秀丽风光于一体,每一处都讲述着这座古城独有的精彩故事。
九街十八巷经纬交织,复兴路为轴劈开“楚河汉界”。青石板下暗渠潺潺,源自苍山十八溪的活水穿户绕院,践行着唐代“家家流水,户户养花”的生态智慧。
五华楼雄踞古城中央,始建于唐代,是当年南诏国宴请贵宾之所,虽历经焚毁与重建,仍不失巍峨。三重檐歇山顶,台座坚实,木雕石雕精美,尽显白族工艺之妙。
文献楼,古城的南大门,清康熙年间修建,重檐歇山顶,土木石结构,横跨南面通道,悬挂“文献名邦”匾额,尽显古朴庄重,见证深厚文化底蕴。
复兴路中段的大元帅府,原康熙二年建造的云南提督衙门,后为杜文秀帅府,现为博物馆。居古城至高点,见证了兴衰荣辱,承载历史记忆。
红龙井街区,因红龙井得名,溪水潺潺,穿街而过,酒吧林立,游人如织,充满浪漫的文艺气息。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融,历史与时尚碰撞。
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爆红了大理近郊的凤阳邑村。古村形成于元代前,原名“砖窑”,后取“丹凤朝阳”更名。坐落苍山佛顶峰下,1900米茶马官道蜿蜒,见证千年风云。
古道、古屋、古井、古照壁…凤阳邑的每一处都古韵悠长。“陈苍号”苍茶院门前有一块古照壁,“道义纲维”四字如一幅凝练的儒家箴言,映照着汉文化与白族精神的交融,承载着“以道义为纲,维系家国秩序”的深刻寓意。
凤阳邑村通过“村民 + 村集体 + 企业”合作模式,推动农文旅产业发展。最早入驻的“陈苍号”苍茶院所在民居,曾是茶马古道上马帮休憩的马店,见证了千年古道的繁荣。如今,游客们在此惬意品茗、围炉煮茶,感受茶马古道的茶文化魅力 。
在大理银桥镇磻溪村,骑行于洱海生态廊道是一场不可错过的体验。沿着蜿蜒的道路前行,微风拂面,带着洱海独有的湿润气息。车轮滚动间,展开历史与自然交融的故事。
磻溪村的打卡点,首推水杉红杉。水杉已褪去绿色,换上深翠色的夏装,阳光透过枝叶洒落,在水面投下细碎光斑。古红杉更显苍劲,老干新枝在微风中轻摇,透着历经岁月沉淀的从容。
“喜洲——故事从这里开始”,游客争相在标识墙打卡。这座被时光温柔以待的千年小镇,不仅是白族文化的发祥地,更是一部鲜活的史书,记录着西南边陲的商贸传奇与人文薪火。
喜洲被誉为“白族民居建筑的博物馆”,这里保存着明清至民国时期的白族传统民居约15000余幢,其中百年以上历史的古院落151座,每一处建筑都是白族人民智慧与艺术的结晶 。
双廊古镇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以“双曲环双岛”得名——萝莳曲与莲花曲如碧带蜿蜒,托起金梭岛与玉几岛,恰似自然挥毫的山水手卷。而它的灵魂,远比风景更厚重。
双廊有“苍海风光第一镇”之称。清晨薄雾漫海,小岛若隐若现;午时光影流转,青瓦白墙与粼粼波光交相辉映;黄昏苍山染金,渔船载霞归,美如画卷。
21世纪初,双廊从渔村变艺术小镇。杨丽萍在玉几岛建太阳宫,将现代艺术楔入古渔村的肌理。艺术家接踵而至,将渔家院落蜕变为“旅店之乡”,沿洱海绽放生机。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从文献名邦的古韵,到茶马古道的回响,从白族民居的精巧,到现代艺术的融入,大理古城及周边,是历史的容器,更是生活的画卷,在时光流转中,不断书写着新的传奇。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