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的古代建筑
作者:姚增战

今年七月上旬,我随旅游公司赴西欧四国旅游,首站抵达欧洲文艺复兴发源地意大利,兴致勃勃地游览了那里的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尤其是在首都罗马参观那些古老而神奇的中世纪建筑、欣赏那些丰富多彩的绘画雕刻艺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一)
意大利首都罗马,总面积5363平方米,人口423万人,具有明显的地中海气候特征,夏季炎热而又少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里就是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罗马的主要产业是传统的旅游业和新兴的影视业,拥有众多驰名中外的博物馆和地标性建筑,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大量游客前去观光旅游。其中引人注目的景点之一,就是罗马的斗兽场,这是那里的标志性建筑物,记录了古罗马帝国时期的繁荣与辉煌。
早在公元72年,罗马皇帝维斯帕先下令开始建设这个斗兽场,其主要用途是庆祝战争的胜利,彰显罗马帝国的权威。建设周期长达8年时间,先后经历两代皇帝才完成建设。这个斗兽场是椭圆形建筑,长188米,宽156米,高50米,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混凝土和石灰石是主要建筑材料,有四层围墙,前三层分别采用多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柱式结构,从外观上看给人有强烈的美感,展现了古罗马人的高超建筑艺术和对美学的执着追求。

这个能够容纳8万人的斗兽场,有着明显的等级划分,贵族坐在底层,平民则坐在高层,从中看出古罗马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从用途上看,它不仅是观赏角斗士比赛和野兽搏斗的娱乐场所,还是国家举行盛大演出、进行政治选举和开展其它社会活动的地方。这个斗兽场的设计理念和建筑艺术广泛被后世借鉴,世界上许多现代的体育场和影剧院都是在这里产生了设计灵感,还成为文学、电影和艺术作品的重要题材,创作出不少优秀的文艺作品。
罗马斗兽场作为最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数百万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它不仅是古罗马建筑的历史见证,也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象征,游人置身于此,可以感受到古罗马时期的文明成就和光辉历史。

(二)
罗马许多中世纪的建筑,虽然历经战火和自然灾害,受到过不同程度的破坏,但绝大部分还是保存的比较完整,依然能够清晰的看到过去的历史痕迹。圆形广场中的万神庙,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建筑艺术,都有许多值得业内人士学习的独到之处。其一,采用穹顶结构设计,分层进行混凝土浇注,建筑物底层选用重石料以增加承重能力,顶部则选用浮石以减轻建筑物体的重量,形成完美的球体空间,使人产生强烈的力学美感。其二,建筑物顶部设有大面积圆形采光孔,体现了“天人相连”的设计理念,通过密密麻麻的光孔让自然光线投入到建筑内部,产生动态的光影效果,使建筑风格与建筑艺术充分显现出来。万神庙这种设计,对以后古罗马乃至欧洲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很长时间里成为建筑师们效仿的样板。
到了16世纪中叶,罗马教皇下令将万神庙门廊上的镀金青铜板拆卸下来,熔化后建造圣彼得大教堂主祭坛,影响了万神庙本来精美的外观,好在其内部结构没有变动,仍然在罗马古建筑中享有重要地位。意大利历史上,万神庙不仅是举行弥撒及婚礼庆典的大教堂,还是皇帝和社会名流安葬的墓地。当年曾派军队参加八国联军火烧北京圆明园的那个意大利国王,不久被无政府主义者杀害后也安葬在此。他的非正常死亡是侵略者应得的报应。

(三)
意大利东北部的威尼斯,是著名的水上旅游城市,堪称是世界最浪漫的城市之一,它由亚得里亚海沿岸威尼斯泻湖上118个岛屿组成,七成是海水,三成为淡水,整个城市有上百条水上通道纵横交错,形成密集的水上交通网络,表现了威尼斯城“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享有“水城”和“水上都市”的美称。
我们乘坐着游船,随着蜿蜒的水巷和涌动的海水观赏城区的建筑,似乎在浏览这座水城跨越千年的沉浮历史。这个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教堂、钟楼、修道院以及上百余座装饰豪华的宫殿,给这个水城增添了不少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大水道将城市自然分为南北两个部分,河道两岸著名的古老建筑,以及绘画、篆刻艺术作品,让人目不暇接。在圣马可广场的教堂和总督宫建筑,都是用巨幅油画、壁画和大理石雕刻进行装饰,显得高大雄伟而又富丽堂皇。还有那座犯人去监狱必经大桥时忏悔的“叹息桥”,也是游客们关注的旅游景点。笔者在参观中询问,在海水里面建造城市,究竟采用了什么方法?导游告诉我们,就是先将木柱插入水下的泥土之中,然后铺上在防水性能极好的伊斯特拉石,再在上面砌砖垒墙,就建成这些风格各异的宏伟建筑。他解释说伊斯特拉石很重,砌墙砖又轻,不会出现房子严重下沉的问题。

威尼斯水城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古老的建筑群落,每年吸引着全球各地游客络绎不绝的前去观光游览。四十多年前,威尼斯市与苏州市结为“姐妹城”,共同发展中意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也欢迎中国游客去那里观光游览。
(作者系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