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一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最简单也最深邃的方式,就是去她的博物馆看展。
没错,如果去山东博物馆看一个展——“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泉•城历史文化特展”,就会更深地了解济南,爱上济南。
越来越多的参观者因为看一个展,爱上一座城。
自古以来,人类逐水而居,依水而兴,因水而盛,水纹里藏着人类文明的指纹。在济南,水以更美的样子呈现——泉。这个展览,以考古发现为骨架,以文物故事为血脉,呈现了济南古城从萌芽到鼎盛的完整生命轨迹,又以“泉城共生”的独特视角,解码泉水与城相互滋养的文明密码。
史前文明
济南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山区多为古生界石灰岩,北部则以新生界松散堆积物为主,岩溶地下水由南向北在单斜含水地层内流动,遇到北部透水性能差的岩浆岩体受阻而富集,并产生一定的压力水头,成为地下泉水富集区,最终在地势较低的济南市区附近涌出地面,形成众多泉眼。
考古证实,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济南古城区域内就有人类活动,此后聚落和城市发展从未间断。因为,这里有水。
要了解更早的济南,需要把目光稍往东挪,看向城区近郊的张马屯村。2007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在该村南进行了考古遗址抢救性发掘,发现了济南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将济南的历史推至距今约9000年。
后李文化时期的双耳罐和陶兽首,距今约9000—7000年。
通过考古发掘,我们能“看”到,曾有先民在此建房、生火做饭、渔猎、养猪、种庄稼……他们种的庄稼包括粟、黍、麦,以及豆科、十字花科、野西瓜苗等。颇有意思的是,他们食用的很多植物都有药用功能,而且数量较多,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先民有意采用的。在这里,“神农尝百草”,从神话走进现实。
让我们把目光继续往东移,看向章丘区焦家村西约800米。在这里,考古发掘出了一座城。
焦家遗址,是目前发现的鲁北地区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大汶口文化聚落遗址,也是海岱地区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城址。
考古发掘后,呈现于世人眼前的是——坚固的夯土城墙、环城而建的壕沟,以及215座墓葬和116座房址等。城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墓葬规模不一,最大可达8平方米,而最小的仅能容纳墓主。这反映出当时社会已经出现明显的等级差别和阶层分化。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山东大汉”的墓葬。这位男性墓主人身高达1.9米,身材魁梧、体格强壮,显然生前是一位高大威猛的勇士。墓葬规模宏大,墓口长近4米、宽2.1米,一棺一椁,内外相套,墓葬中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随葬品,显示出墓主人高贵的身份和地位。
焦家遗址的发掘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提供了重要线索。特别是高等级墓葬的发现,其复杂的葬仪和丰富的随葬品,体现了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成熟礼制及其表征的社会形态。这一整套东方丧葬礼仪制度在龙山文化时期得到巩固和完善,并被夏商周所吸收,成为三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焦家遗址往南5公里,即到了被誉为“考古圣地”的城子崖遗址。这里更不得了,城子崖遗址的发现为中华文明本土起源说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城子崖遗址出土的陶鬶。
商夷融合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承载着济南地区人类文明的智慧与记忆。当把历史之尺的刻度定到距今约3400—3000年,我们能“看”到,在历城区王舍人街道大辛庄村东南,出现了一个集居址、手工业作坊、礼仪中心和墓地于一体的大型中心邑落。
大辛庄遗址是商王朝经略东方的重要据点。2010年,考古人员在此发掘出一件极为珍贵的文物——商代铜鸮卣,这是一件盛酒器。铜鸮卣出土时,考古人员能感觉到里面盛有液体,
因为铜锈将器盖与器身紧密连接,密封性良好,无法确定液体是什么。
大辛庄遗址出土的铜卣装着3000年前的蒸馏酒。
直到2024年底,大辛庄遗址出土青铜器保护修复方案通过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审批,并入选国家文物保护资金项目,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的文物修复人员才得以对铜鸮卣的锈蚀部分进行处理,打开了器盖。
经检测,确认这是3000年前的蒸馏酒!
据检测项目负责人、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副研究员吴朦介绍,对中国蒸馏酒的起源研究一直是科技史和酒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此前的研究表明,全球范围内最早的蒸馏酒记录出现在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古埃及灭亡后,蒸馏酒技术被古希腊、古罗马和阿拉伯等欧洲和中亚地区的文明吸收和传播。
此次在大辛庄遗址的新发现,将中国发明蒸馏酒的时间向前追溯至3000年前,基本与古埃及发明蒸馏酒属同一时期,填补了商代至汉代中国蒸馏酒的空白。
在大辛庄遗址,还有一个重要发现——带刻辞的龟腹甲。
大辛庄遗址出土的卜骨和卜甲,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进程的具体例证。
考古专家深入研究后认为,这是一片完整的商代甲骨文,其卜辞内容主要是用豕牲(猪牲)祭祀四位母辈亲属以求御除疾患与灾祸。大辛庄甲骨文,无论是甲骨修正、钻凿形态,还是字形、文法,都与安阳殷墟卜辞属于同一系统,推测大辛庄遗址应是一座有高级贵族居住的城邑,或者是一处负有特殊使命的中心聚落遗址。
“在全国,除了殷墟之外,只有大辛庄出土了甲骨文,因此这里的地位在商代是很高的,是商代人向东扩张过程当中重要的桥头堡。”原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相宏说。
甲骨卜辞的出土, 表明当时的济南地区在黄河下游地区地位非同一般。大辛庄遗址反映了海岱地区商夷融合的图景,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进程的具体例证。
济水之南
济南,这座城的名字本身就与水有关,因其濒临济水,且位于济水南岸。
公元前204年,汉高祖刘邦置济南郡,郡置(治)平陵,始有“济南”之名。所以,要寻“老济南”的根,还得回到章丘,济南国国都所在——东平陵故城。
“先有平陵城,后有济南府”,东平陵在汉代曾为吕国、济南国的都城,以及济南郡的郡治所在,人口众多,手工业发达,是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
曾经,当地老百姓说,东平陵故城里有个怪现象,有个地方经常“落雷”。后来,考古人员来了,揭开了谜底——原来这里有铁。东平陵故城中发掘出汉代的熔铁炉遗物和铁渣等大量铁制品,以及相关的冶炼设施遗存。
铁,是济南国的标志,东平陵故城遗址出土了各种铁器。
东平陵为汉代铁官所在地,故城发现西汉时期大面积冶铁工场,显示出其作为汉代北方工业重镇的地位。
《后汉书》在描述济南国时称“东平陵,有铁”“历城,有铁”,铁成了济南国的标志。了解了这段历史,就明白了为什么章丘铁锅能质量过硬、名声在外。
西晋末年,济南郡治从东平陵迁至历城,现在的济南古城一带成为历代郡、州、府的行政中心。
千百年来,济南依泉而生、因泉而兴。济南古城内外泉眼星罗棋布,水源充沛,吸引了古人在此定居生活,促进了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古城内考古发现了数量众多、分布密集的古井,以及引水的沟渠和顺应泉渠而建的古代道路,是济南先民适应泉水环境、充分利用泉水资源的实证。枕水而居不仅是一种自然地理上的选择,也塑造了济南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智慧。
众多对济南历史感兴趣的人赶来观展。图为参观者在欣赏洛庄汉墓出土的乐器。
北宋时期, 济南因地处水陆交通要道,商品经济发展,市镇经济繁荣,店铺依街布设,逐渐发展成为商品贸易的重要集散地。
于是,我们现在能在博物馆里看到一枚“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铜版。
这块铜版的上方标明“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间是白兔捣药的图案,图案左右标注“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方则刻有说明商品质地和销售办法的广告文字:“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文字皆为反刻,专家由此推测这块铜版的用途是印刷广告。
这块商标铜版反映了济南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广告商标,也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出现商标的广告。
宋代以后,济南逐渐成为山东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至明代正式成为山东首府,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城市布局。
后来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这样一座历史底蕴厚重的城市,谁人不爱?(来源:走向世界杂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