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游双桂山
广西田东丨黄海良(壮族)
“仙子去无踪,故山遗白鹿。”九百余年前,北宋文豪苏轼游历丰都双桂山留下的千古名句,如清泉流淌,汇入历史长河,化作隽永典故。
时值盛夏七月初,小学刚放假,我便有幸随家人加入长江三峡六日游的旅行团。自重庆顺江而下至武汉,六处胜景在望,而双桂山,正是此番旅程的第一颗明珠。
七月三日晚八时三十分,我们登上重庆开往武汉的长江游轮。江轮顺流而下,翌日凌晨五时许,便悄然泊靠于丰都长江北岸。八点半,我与船上近千名游客一同离船,沿着码头栈道上岸,旋即乘上可容纳五六十人的有轨缆车,凌虚而上至半山腰,而后徒步攀登,直向山巅。
这初探的胜景,让我初识了文化名城丰都的灵秀山水。谒 “三苏”祠,感其文脉悠长;静听导游娓娓道来“白鹿夜鸣迎嘉宾”的美丽传说,为那“仙子去无踪,故山遗白鹿”的千古名句,注入了生动注脚。
双桂山(亦称鹿鸣山),位于重庆丰都县长江北岸,距重庆市区一百五十公里。此山是国家森林公园,始建于1992年,总面积逾百公顷。其海拔四百零一米,与对岸名山遥遥相望。山呈双峰,形若笔架。园内林木蓊郁,百鸟啁啾,涧壑流泉淙淙,时有云蒸霞蔚之景。亭台楼阁,半掩于绿树繁花之间,素以险、幽、古闻名。
虽值酷暑,骄阳似火,汗湿衣背,但我心中的热忱与兴致却丝毫未减。右手紧握手机,左手频拭额颊汗珠,在每一处景点,我都凝神细观,认真留影。紧随导游身侧,那些神秘的故事,如珠玉落盘,声声入耳。
“白鹿夜鸣迎嘉宾”——相传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深秋,时任丰都知县李某,夜半忽闻双桂山传来呦呦鹿鸣。他遣家丁循声搜寻,但见一只通体雪白的灵鹿,在林间轻盈腾跃。追索间,白鹿倏忽隐没无踪。旋即,一位老翁现身点化:“明日当有贵人莅临。”巧合的是,次日,苏轼父子三人自眉山赴汴京(今河南开封)途经丰都,闻此异事,欣然登临双桂山览胜,并挥毫写就《仙都山鹿》这首不朽诗篇:
日月何促促,尘世苦局束。
仙子去无踪,故山遗白鹿。
仙人已去鹿无家,孤栖怅望层城霞。
至今闻有游洞客,夜来江市叫平沙。
长松千树风萧瑟,仙宫去人无咫尺。
夜鸣白鹿安在哉?
满山秋草无行迹。
诗中描绘了仙子杳然、空山寂寥的意境,尽抒尘世拘束与仙踪难觅的深沉感慨。苏轼以“仙子去无踪”“孤栖怅望层城霞”等句,勾勒出仙人去后遗留的空旷与苍茫,暗寓人生须臾与世事无常。白鹿,作为仙踪缥缈的意象,常被用来寄托对超脱凡尘的悠然向往。
诗中“仙子去无踪,故山遗白鹿”一语,遂成千古佳话。后世世代追寻仙鹿遗踪,将“玉鸣寺”易名“鹿鸣寺”,更筑“东坡祠”以志永怀。
双桂山拥揽二十余处胜景,苏公祠、鹿鸣书院、恩来亭等历史遗址点缀其间。
苏公祠肇建于明代(1308年),清代(1868年)重建。现存建筑呈宫殿格局,涵括临江长廊、鹿鸣茶轩、艺园、洗砚池、玉鸣泉、东坡楼等。《仙都山鹿》诗篇全文,赫然镌刻于祠内正壁。
鹿鸣书院是集文化展示与体验于一体的景区核心。书院内设文物墙与孔庙,通过文物陈列与礼仪演示,生动展现传统文化精髓。
恩来亭,为纪念周恩来总理1958年3月视察丰都而建。此亭为三柱飞檐砖木结构,攒尖顶覆青瓦。亭柱镌刻对联:“忠党护国功业垂青史,治世济民才德耀人间”,字字凝聚着对周总理的无限敬仰。
尤令人获益良多的,是苏公祠内的东坡园碑林。石崖峭壁间,历代文人题刻与当代名家墨宝并存,详实记录了苏轼等人创作的诗文及其背景。
鹿鸣寺现存的牌坊、匾额等,皆以白鹿为标识,寺内更供奉苏轼雕像,香火不绝。
“双桂山”之名,源于唐代山间两株千年古桂。后因“白鹿夜鸣”传说广为流传,后人又称其为“鹿鸣山”。另有传说云:唐末公子彭桂宝与张桂芳,因拒丞相联姻被流放于此,后诞育孪生子,二人成年后分中文武状元。古时中状元称“折桂”或“戴桂冠”,加之双亲名讳皆含“桂”字,故山得名“双桂山”。然流传至今,世人多以前者为共识。
双桂山前临浩浩长江,后倚巍巍青峦,风光旖旎,古迹星罗,实乃自然造化与人文积淀交融辉映之胜地。古有苏轼三父子、白居易、范成大、卢雍等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于此山留下文明的吉光片羽。近现代周恩来、刘伯承、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艺术名家齐良芷、李铎、李半黎、毛峰等亦曾莅临,更为此山增添了沉甸甸的历史文化分量。
饱览双桂山的林荫幽亭与斑驳古迹后,我意欲下山归程。伫立峰顶极目远眺,隔江相望是秀丽的丰都县城。环顾四周,层峦叠翠,长江碧波相映。俯瞰足下,长江宛若一条湛蓝绸带,蜿蜒东去。晨雾氤氲中,江面波光潋滟,舟帆点点,与两岸苍翠山峦共绘“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磅礴画卷。
《仙都山鹿》诗魂所系之地,不仅是丰都的文化地标,亦是游人沉浸其山水人文的重要驿站。
丰都双桂山,以其独特的山水之胜与厚重的人文之韵,吸引着四方宾朋。每日途经丰都的游轮近十艘,数千游客登山络绎不绝。双桂山,确是一个值得您驻足流连、细细品味的,自然与人文交响的旅游胜地。
【作者简介】海浪,实名黄海良,男,壮族,田东县人。先后供职于某市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曾在《右江医学》《中国卫生事业管理》等省级和国家级杂志发表三十多篇本专业学术论文;在《右江日报》《海南特区卫生报》等发表近百篇新闻报道。已敛毫多年。近两年对文学始感兴趣,试涉新水域,临艺海泛舟,让心有个远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