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依托地方乡愁文化资源的乡村旅游建设,还是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旅游目的地的记忆建构、文化传播与传承功能从未缺席。因此,对空间不轻易除旧、不轻易打破熟悉感,让居民在稳定的空间中创造鲜活的故事,就是在营造有生命力的地方,在延续地方的文化记忆。
“乡愁”在精神层面往往与“根”和“家”这样极具情感性认同的词汇密切相关。对于生活在液体现代性时代的绝大多数现代个体而言,稳定时空关系的消失,意味着根的家园感不仅储藏在家乡,还需体验于栖居或游览过的地方。“留住乡愁”作为一种空间体验诉求,既被居民所需,又为游客所享。对承载日常生活经验的记忆场所的“原真性”保护固然可贵,但要激活主体人的乡愁文化体验,实现乡愁文化记忆在现实意义上的功能价值,则需要“活态化”的载体和媒介。从地方营造角度来看,乡愁作为一种情感性资源,抚慰乡愁情感与留住乡愁记忆,依赖空间维度物质性的可见,更需要创设时间维度经验性的可感。因此,留住乡愁,既要留住实体空间场所,又要为空间场所注入生活情节。而故事不仅贮藏着隐匿而深沉的文化情感信息,更是激活、传播和传承乡愁文化记忆的重要媒介。
留住被忽略的代际场所
乡愁情感的实质是人与自己生活过的空间的一种积极认同关系。构成乡愁记忆场所最小的单元往往是家庭空间。家庭空间的营造具有私密性、个体性和自主性,因家而异,内部情感联系受城市建设规划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家庭空间,看似不起眼的被社区居民日日周而复始使用的惯常生活空间,实则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记忆,并发挥着代际互动和情感联结的重要功能,比如在社区街巷中多年固定存在的老餐馆、菜市场、杂货铺、一棵老树,以及几代人都读过的校园等公共场所和设施,这些被不同代际人熟悉且共同不断接触过的空间,不仅具有物质空间性,更是生成和创造人与人之间日常交往故事的地点,可以被几代人所讲述、所识别、所熟知,这些具有共同性的地点,我们可以称之为代际场所。代际场所的意义虽然具有含蓄性,却因为早已习惯和太过熟悉,当这些空间出现变化或是消失,失落感就会出现。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讲,代际场所的不可见与不可追忆,通常构成居民乡愁的重要来源。
无论是在城市或者乡村,那些提供生活服务的固定空间,不仅具有功能性意义,而且是一个提供情感交流的场域。从家庭生活角度,对居民而言,这些空间容纳着具有时间性的情感体验与地方互动,也是对家庭成员代际生长轨迹的一种见证。一家人经常光顾的店面和公共空间,承载着每一个家庭曾经过往的时光和生活情节。街头巷尾中的一草一木,某一餐馆中的哪道菜经典地道,甚至是某一菜市场中哪家摊位的菜最便宜,这种熟悉可以让从未迁居过的居民拥有实足的安全感。而对于离乡归家的人,当归家依然可以找到儿时那个从未变迁的老地方,还能点上一碗从小吃到大的老面条,足以让人获得家的精神慰藉。更为重要的是,生活世界地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生活在地方之中的个体及群体,保持其日常生活经验的流畅、舒适和熟悉,就是在减轻由现代迁移和离散引发的思乡压力。
然而,在不断更新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具备极其重要情感意义的空间往往因旧而被忽略和淘汰。在城市的规划中,我们也很少从当地社区居民的细致讲述中,采集和获知存在于社区中的某些空间、地点的情感性功能。代际空间的不断消失,不仅切断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文化记忆的延续,还可能扰乱社区中不同身份角色和阶层间的人际互动秩序。因此,留住居民的乡愁,不仅是对城乡中最为经典与权威的记忆场所的保护,如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宗祠等,还要重视居民在日常生活交往中记忆空间的保留,进而避免没有情感温度的拆除和破坏。
激活记忆空间的故事叙事
乡愁文化记忆的激活取决于物质性空间与非物质性故事的交融。代际场所的重要性和特殊意义在于人在此空间经历过的生活经验和故事,以及过程中所投入的情感和储藏的记忆。记忆场所要成为一种有生命力的延续,仅凭物质空间的保留和可见无法实现,需要故事作为记忆的媒介,建立当下情境与过去经历之间的有效连接,扶持记忆的激活。每一代人面对不断生长变化的空间,都可以讲述自己与其交往的故事,尽管故事具有差异性,但记忆空间会经几代人的共同讲述和使用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精神意义。
首先,对于地方中已被经典化了的记忆场所,如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旅游景点中的历史空间等,要通过多元叙事手段让附着于空间之内发生过的故事可感知、可追忆、可讲述,从对记忆空间故事的静态展陈走向互动叙事,从以往的观看空间走向对空间的体验。一方面,在记忆空间的设计中,可以通过空间叙事增强场所的文化表现力和叙述力,而非以线性方式陈列记忆空间过去的人、事与物。以过去的事件、信息和物品作为故事线索和材料,通过情节的编排和设计,依据当下人的认知心理和接受方式转译“过去”。另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媒介重塑体验者在记忆场所中的参与和互动。当体验者进入记忆空间,融入并沉浸在一个完整的故事之中,可以由故事接收者、阅读者转为故事参与者和讲述者。
其次,对于地方中大量存在的依然被使用着的记忆场所,如社区广场、市集等稳定的地点空间,这些场所与居民的连接产生于广泛的日常生活交往。一代代居民同这些空间的交往始于惯习,终于信任。这些记忆空间往往与每一个家庭相连接,凝聚着社区居民的集体记忆,维系着居民的地方文化认同。因此,在社区的各项规划建设和改造中,我们需更多地关注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微观层面,考量居民的内在文化情感和场所依恋。同时,关注并探寻社区居民与某些社区空间建立情感关联的叙事表达,挖掘人与空间故事背后的隐藏信息,以及居民对场所认同的价值评价。将尊重居民的日常生活与重建鲜活的“附近”作为空间更新、更替的重要原则和标准。
最后,从普通居民的生活叙事表达中捕获的空间评价,如踏实、舒适、熟悉、习惯、便利等,通常代表了一种最为朴实且强烈的场所认同。因此,对空间不轻易除旧,不轻易打破熟悉感,让居民在稳定的空间中创造鲜活的故事,就是在营造有生命力的地方,在延续地方的文化记忆。同时,在记忆场所中不断勾勒出的居民鲜活的日常,不仅构成一座城市叙事的重要情节片段,更让地方充满旺盛的生命力,洋溢着烟火气。由居民呈现的舒适性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对游客形成独特吸引力,同时由居民日常构成的城市叙事画面和地方气质,也是构建差异性和竞争力的重要文化景观,从而避免千城一面和千篇一律。(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