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珠海石溪·亦兰亭公园焕新开放。在青山环抱、溪声潺潺的山麓之间,石溪·亦兰亭公园历经数月提升改造,以崭新面貌迎来市民游客。
作为承载岭南文脉的文化地标,石溪·亦兰亭公园在保护与修复中焕发新生,将自然景致与书法石刻的古雅风韵,再度呈现在世人眼前。
道光遗韵
清泉奇石间的书法圣地
石溪摩崖石刻群,位于珠海市香洲区山场村北面的松柏山上。沿溪怪石嶙峋,奇花修竹,自清代后不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许多笔墨石刻,为珠海最大规模的摩崖石刻群。2002年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虽年深月久,不少石刻字迹模糊难认,但现存尚有三十多处,游人至此,如临一座书法展览馆。
据悉,石溪原名“水门”,因在山溪落瀑处有两块大石形似门户,故而谓之。
清道光年间,书法家鲍俊(进士,山场村人)在“门户”左侧的一块圆石上镌刻“石溪”二字。鲍俊自称“石溪生”,他常邀集文朋诗侣,仿效王羲之的“兰亭雅集”,在山水间吟诗作对,挥毫泼墨。
石溪摩崖石刻大多取意以环境、石貌。如“茂林修竹”,是竹木蓊郁的写照。“樵迳”,是樵夫经石溪的山道。“莲岛”,是鲍俊在一块莲状的怪石上的刻字,有“石莲花放石溪幽”句。还有“琴泉”“观瀑”“枕石”等都应景而生。
三十余处珍贵的书法石刻遗迹中,尤为著名的是高0.9米、宽0.6米的“一笔鹅”。鲍俊仿效王羲之爱鹅、书鹅的典故,用行草题刻一笔“鹅”大字,一笔贯气到底,其书法静中有动、运笔流畅,亦有个人书法艺术的灵动性,称得上是古代书法中的典范。
保护与改造
让古韵在山水间重生
山场石溪,文脉绵长。虽经百年时光流转,前贤风雅依然跃动在这山水之间。亦兰亭神韵早已融入这方山水肌理,凝结为珠海人的共同记忆。
在2010年修建的石溪公园基础上,今年3月,珠海市启动鲍俊文化与石溪·亦兰亭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提升项目,致力于将石溪·亦兰亭公园打造为集历史文化传承、生态景观体验、文艺创作互动、市民休闲打卡于一体的城市文化新地标。
期间,香洲区多次组织专家论证,对园内石刻进行修复、描红,精心组织流水循环提升工程,重现当年“曲水流觞”、击节作赋的风雅意境。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增设鲍俊雕像,拓展鲍俊文化研究,加强石溪文化挖掘,丰富园内摩崖石刻释读与标识系统,提升文化内涵。
正方集团对沿路进行地表修葺硬化,整饰园内绿植生态系统,让公园更显岭南风韵。
“通过更换围栏、清淤引水、优化水景,我们重现了石溪八景,提升了园林的质量,新增种植山杜鹃等开花乔木,形成了多树种、多色彩、多层次的森林生态体系。”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物科科长曾浩说。
文化内涵
百年文脉传承延续
石溪的文化价值,源于清道光年间鲍俊在此仿效王羲之“兰亭雅集”,修建亦兰亭、设惜字社,汇聚文人雅士吟诗作对、泼墨挥毫,留下珍贵石刻。
珠海中国书学院院长、澳门中国书学院院长、石溪摩崖石刻群研究专家张法亭表示,石溪不仅是一处名人遗迹,更是岭南文人群体的精神汇聚地。
其中,惜字社体现了古人敬重文化的传统。张法亭介绍,汉代以来文人形成了敬字传统,带有字的纸要收起来统一焚烧,称为惜字社。石溪曾设惜字社,文人将字纸灰烬埋藏于“鹅”字石刻缝隙间。
亦兰亭始建于道光辛丑(1841年)桂月,有石刻楹联二对。一楹联为“触景便兴思泉石宽闲未了人生志愿,即情能见性山川动静默忝自己胸怀。”另首楹联上联为“昔之人娱情水曲寄兴亭阴因觞咏自畅天怀岂同浪迹”,下联缺失。2010年,珠海市按旧制重修亦兰亭。
近两百年来,当地村民共同守护石刻,不让一字一石受损,让古人风雅得以延续。香山场村民视之为宝,砌房造坝宁从山下运石,不损山间一石。
张法亭表示,解读石溪不仅要看其书法,还要看诗词格律及国学内容。如颇有名气的“一笔鹅”,鲍俊自己也写下绝句:名署亦兰亭,谨作兰亭记。敢说换鹅书,止学古鹅字。
石溪之魂,在于“天人合一”。奇石与清溪为天工,诗文与书法为人巧,二者在时光中交融共生。张法亭慨叹,放眼全国,除绍兴兰亭外,此类文化遗迹已极其罕见。
昔人风雅,今人承之;旧时风景,今朝更妍。
石溪·亦兰亭公园焕新开放当日,已有不少市民前来寻幽探古,也有画家在此采风写生。
珠海发出邀请:诚邀艺术家常来采风创作,以丹青妙笔再绘石溪八景,以锦绣诗文续写岭南风骨。欢迎市民游客闲暇时信步于此,揽山水之秀,沐翰墨之香,品诗赋之雅,共享文化积淀与城市建设的成果。
附
石溪·亦兰亭记
珠海山场石溪,林壑清幽,文脉绵长。旧有亦兰亭,乃清道光辛丑秋月(公元1841年),邑人鲍俊所筑。鲍公素慕晋人兰亭雅集之风流,遂择此灵地,构亭台以寄怀。更于周遭营建惜字社、吕祖庙,摹“一笔鹅”书镌于石壁,凿曲水引觞,架石桥通幽,殿宇参差其间。自此,石溪添一胜境,雅士常聚林泉。
昔者,斯亭屡见名流题咏,墨香氤氲,诗赋盈壁。然世道沧桑,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亭台倾圮,胜迹零落,惟余断碣残垣,令人扼腕。幸至九十年代,珠海博物馆考掘遗址,得石柱五方,楹联三副,字迹浑然,文辞隽永,或寄山水之思,或蕴哲人之悟。二百载之下,俯仰皆成陈迹,而前贤雅意,跃然其间矣。
岁至庚寅(2010年),政府重文兴教,斥资复建斯亭。匠人考据旧制,循古法而营新构:亭阁巍然,曲水潺湲,“鹅”书石刻摹旧如初,殿社依山势而列,与林泉相映成趣。
今亭台既成,非惟土木之复,实乃文脉之续。昔人风雅,今人承之;旧时烟雨,此刻凝之。愿此亭长聚清流,再续诗酒弦歌,使珠海一隅,永驻斯文气象。
有道是,曲水犹存修禊意,群贤更续岭南风。
是为记。
采写:南方+记者 蒋欣陈
摄影:南方+记者 钱文攀
【作者】 蒋欣陈;钱文攀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