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之江路六和塔文化公园,不是因为乾隆皇帝曾经御笔有题,而是《水浒传》智深和尚的人生归宿故事吸引了我。

近看六和塔
六和塔雄伟高大,背靠月轮山,面向钱塘江,它是杭州市标志性古建之一。六和塔兴建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镇住江潮,970年,吴越王钱弘俶建九级高塔,五十余丈,就是六和塔,随后还附建寺院六和寺。南宋绍兴年间,六和塔火患之后原址重建,历经十年完成,九层改为七层,后来塔顶装设巨灯,为上下的江船导航,使六和塔的作用倍加重要。明、清时多次修缮,修缮主要是外檐,内部砖砌塔身仍是宋代原构。如今,六和塔呈八角形,外观十三层,内部为七层,高59.89米,塔内有穿壁螺旋式阶梯可登顶层,游人可不同角度周览大美杭州的山江城景色。

六和塔塔门

智深和尚
北宋末年,接受诏安的梁山队伍由宋江率领征讨方腊,智深和尚立下奇功,那就是生擒方腊,取得决定性胜利。这智深,俗名鲁达,从拳打镇关西之后逃难天涯,以和尚的外衣做掩护,倒拔垂杨柳,呼啸二龙山,聚义梁山泊,豪气冲天中打打杀杀,人送外号花和尚鲁智深,本质上讲他是个假和尚,并不“花”。当时得胜的大军驻扎在六和寺,八月十五中秋夜,智深突然听到寺外传来千军万马厮杀之声,他从睡梦中一跃而起,操起禅杖,冲出屋来。寺里和尚赶紧告诉他,这雷鸣战鼓铺天盖地之音是钱塘江的潮信之声。静听片刻放松之余,智深忽然想起师父智真送他的偈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征战以来活捉夏侯成,生擒方腊,已兑现两个,当下是不是到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时候?”于是,他沐浴干净,穿上御赐的僧衣,写了颂语,焚一炉好香,同真和尚一般的盘腿打坐,静静中果然圆寂坐化。留颂之诗这样说,“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随后智深和尚被火化葬于山上。如今智深和尚的足迹早已无迹可寻,六和塔下,唯有钱塘江上的潮信之音,每年如约而至。

六和寺钟
智深和尚早年因躲避朝廷追捕而“出家”,他并不认同佛家五戒的理念,而是奉行大口喝酒、大口吃肉、有仇必报的江湖作风。然而,经过对战朝廷、征讨方腊等一系列事件,他忽然明白了人生的宿命,在人生的最后一刻,他放下屠刀,皈依佛门,以平静的心真正出家了,六和寺成为灵魂的栖息地。还有和他情况类似的武松,看破世俗,也选择六和寺做一个真正的行者,把身心交给佛门,做了清闲道人。

塔上远眺钱塘江大桥
迈进古朴纯净的六和塔,拾级而上,抚摸千年的文化传承,瞻仰古人的绝顶智慧,凭窗远望,城市的现代化日新月异。波澜不惊的钱塘江水,神秘超然的六和故事,随着洪亮环绕的六和钟声,一跃千年。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像智深,敢于弃恶从善,我便可以成为不一样的我。

七层的乾隆御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