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海边,有一抹跨越亿年的“红”,它隐于潮起潮落之间,浸在咸涩海风之中,铺展在荡漾碧波之侧——这便是红礁石。
在我国大部分沿海地区,岸边或海中的礁石多以黑色或青灰色为主色调,而青岛的礁石却以大面积的红色傲立于山海之间,成为一道极具辨识度的城市海岸景观。
青岛海边红礁石成婚拍热地
在社交平台上,青岛红礁石打卡攻略层出不穷。这自带氛围感的红色礁石群出片率极高,随手一拍便是极具质感的海边大片,还成为新人拍摄婚纱照的热门首选地。
这抹红从何而来?又为何能在亿万年山海变迁中,始终让人挪不开眼?
这是一抹怎样的红?
沿着青岛的海岸线行走,无垠碧海与炽烈红礁的碰撞总让人不由自主地驻足。这跃动于海天之间的,是抹怎样的红?
异常罕见的视觉之红。
我国沿海的基岩海岸,由多种不同岩性构成,色调多偏灰、黑等暗色系,而青岛红礁石的赤赭色泽却如晨曦撞碎海面,颠覆了人们对海岸岩石的固有印象,为这片海域注入了蓬勃而鲜活的生命力。
鲁迅公园拥有青岛目前最大、保存完整的天然红礁群 唐婕摄
从团岛至小麦岛,红色礁石脉络贯穿城区核心海岸。其中,鲁迅公园的天然红礁群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形态各异的礁石静卧于海岬环抱的蔚蓝之中,仿佛大地袒露的赤诚;太平角一带则断崖临海,兀立的红礁怪石嶙峋,在浪涛拍击中更显筋骨分明。
我国其他沿海城市虽偶有零星红礁点缀,但像青岛这般大面积、高辨识度的红礁景观,堪称独树一帜的存在。
浸润岁月的人文之红。
地理的骨骼塑造自然的肌理,自然的馈赠又滋养人文的血脉。青岛的红礁石,不仅是地质的沉淀,更见证了城市的生长。
栈桥边的红礁石上,刻着百年前码头工人扛着货物走过的足迹,礁石的红里浸着汗水的咸涩;八大关的海岸线上,红色岩壁上那些深浅不一的凹痕,藏着一代代人的烟火日常与温情时光。
小青岛公园也是一个观赏红礁石的好地方 韩星摄
文人墨客更是偏爱这抹灵动的红。1917年,康有为登临汇泉角,以“冰雪万山击猛浪,怒涛高拍入云飞”定格浪花与红礁交织的壮阔;1935年,苏雪林在《太平角之午》中“远望似海面紫云,近视石色黝然如积铁,带斑驳铁锈”的描写,为红礁留下生动而细腻的注脚。
山海博弈的见证之红。
红礁的分布暗合青岛“岬湾相间”的地理格局,每一块岩石都是海浪与大地对话的印记。
在太平角等岬角地带,花岗岩经海浪长期侵蚀裸露地表,表层风化呈红褐色,形成海蚀崖;而栈桥等海湾区域,红礁与金沙相间,勾勒出红礁金沙的独特画面。
红礁环绕太平角 图源:微博@请叫我安大侠
这种地貌源于海浪的侵蚀与堆积作用——海浪持续冲刷坚硬基岩,使凸处成岬,凹处则因泥沙沉积成湾。海岸线上的礁石群,便是这场跨越亿万年山海博弈最沉默也最有力的见证者。
这抹红从何而来?
青岛的红礁石,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风景,更不是自然随意的着色。
那这抹红从何而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朱晓青博士从三个方面解读:
地壳运动的鬼斧神工。
青岛沿海的红礁石多与崂山花岗岩同期,是1亿多年前燕山运动的“作品”。在那场剧烈的地质运动中,地下深处的岩浆向上涌动,侵入地壳浅层后逐渐冷却凝固,形成了坚硬的富含钾长石的花岗岩体,为红礁石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暑期以来,鲁迅公园、琴屿路附近的红礁石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
自然的“染色”工艺。
红礁石的独特色彩,离不开钾长石这位关键的“调色师”——红礁石的底色,正源自花岗岩中富含的钾长石,这种自带肉红色的矿物在岩石中占比颇高,构成了红礁石的原生底色。
更妙的是时光的二次晕染:因其长期暴露在海岸环境中,空气中的氧气、雨水与岩石中的铁元素发生氧化反应,在礁石的部分表面形成了一层更深沉的红色“外衣”,起到了辅助增色的作用。原生底色与次生增色相互交融,让红礁石的红色愈发浓郁鲜明。
青岛的红礁石是1亿多年前燕山运动的“作品”
海浪的精雕细琢。
如果说地壳运动造就了红礁石的“骨架”,自然“染色”赋予了它“肤色”,那么海浪的雕铸则塑造了它独特的“容貌”。
海浪是最执着的雕刻家。千万年来,它不懈地拍打着礁石,沿着花岗岩中先存的节理裂隙等薄弱带“精雕细琢”:涨潮时,汹涌的海浪带着巨大的能量冲击着礁石的表面,仿佛要将一切棱角都磨平;退潮时,海水又会裹挟着沙砾,将基岩碎块搬运入海。
在海浪的反复雕琢下,红礁石变得千姿百态。
这抹红如何更动人?
青岛海岸,从来不止于那片“红”。当我们的目光从那片赤赭色的礁石向更广阔的海域延伸,会发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海水的流动中不断变幻。
青岛海边的海蚀崖镌刻着岁月的沧桑,海蚀洞藏匿着潮汐的神秘,海蚀柱挺立着礁石的风骨,它们共同为这抹红注入了更丰富的层次与耐人寻味的故事。
如何让这份独特的海岸奇观更动人、更持久?
用生态筑基:守护红礁的生命原色。
红礁石作为青岛稀缺的海岸资源,更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
它是青岛“潮间带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生动诠释着海洋地貌与生态群落的共生关系。红礁石的岩缝与凹穴在退潮后形成的“小潮池”是牡蛎、藤壶、海藻、蟹类的栖息之所,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微型生态世界。
小麦岛附近的红礁石 韩星摄
对红礁石进行科学守护,是维系这份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基。青岛以立法实践为红礁保护筑起法治屏障,《青岛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条例》明确将海滨红礁石集中区域纳入4大类严格保护的海岸带范围。
为了保护红礁石群,小麦岛入岛口西北侧改变了架空木栈道的改造方式,直接就地取材,建成了一条具有趣味性的亲水小路,方便人们更好地欣赏碧浪红礁的美景。
从文旅拓维:激活海岸的多元价值。
青岛的海岸不仅是自然馈赠的地质奇观,更蕴藏着可与世界顶级海岸比肩的旅游开发潜力。
如薛家岛西南端的鱼鸣嘴海蚀崖、燕儿岛公园“网红洞”等海蚀地貌,共同构成了丰富的滨海景观资源矩阵。以红礁石为标志的鲁迅公园、小青岛等区域,暑期日均客流量达2.5万人次,印证了滨海景观的强大吸引力。
青岛燕儿岛公园“网红洞” 图源:小红书@霉霉奥特曼
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需通过丰富体验场景、深挖文化内核等路径,提升海岸景观的旅游竞争力。如福建平潭岛依托海蚀地貌资源,开发“蓝眼泪”观赏、海蚀地貌探秘等特色项目,构建差异化旅游线路;辽宁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在保护2.2公里长海蚀崖、海蚀台、海蚀穴等奇特景观的基础上,配套建设观光栈道、科普解说系统等,让游客沉浸式感受 “龙宫一条街”的壮美海蚀奇观。
这抹“青岛红”是如此耀眼,它将继续见证山海相依的浪漫,承载城市生长的故事,让每一个驻足的人,在红与蓝的交响中,读懂自然的奇迹,爱上时光的沉淀。
—END—
丨声明:本文来源于青岛宣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及时联系小编,我们会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多多阅读文旅君文章
多多点击文末“在看”
❤️给青岛文旅局官微加星标
❣️欢迎投稿
邮箱:qingdaolvyou2024@163.com
青岛市文旅局自媒体矩阵
快来关注呀!
求分享
求在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