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堆”旗杆是不是挺壮观的?视觉冲击力极强,总共有十八根旗杆。这不是普通的旗杆,而是代表着曾科举(殿试、乡试、中试)高中的十八位才子,这些旗杆是家族荣耀,也是整座村子辉煌的历史见证。
这里是福建福州罗源县中房镇的千年古村落林家村,全村人都姓林,是同一位始祖。林氏家族在明清时期曾出了十八位举人,两位进士,他们的名字都刻在了这十八根旗杆的“旗杆碣”上。
旗杆碣就是旗杆下面起固定作用的石头,一根旗杆配一对巨型条石。林家村林氏宗祠前这十八对旗杆碣历史悠久,最早的一对立于明朝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距今四百多年,都是文物。木头旗杆是现代补的,明清时期的旗杆早已损毁。
古代参加科举者根据名次、级别的不同,会得到各级州府赏赐一杆旗,族人就请石匠打好相应的旗杆碣,上面竖旗立于祠堂或祖居前,彰显科举考取功名的荣耀,旗杆越多说明家族人才越多,家风越好。
旗杆碣上雕刻着龙凤等吉祥图案,一对旗杆碣中一块刻中举者名字和官衔,另一块刻获得时间。旗杆的长度、底座的样式和杆身的雕刻,都与中举者的级别高低和文武区别有关。
福建很多古村落都能看到旗杆,林家村的旗杆林是保存最完整,旗杆碣数量最多的。流水千年不腐,风华绝代犹存。十八对旗杆碣和林氏宗祠是林家村百年科第的见证。
林氏家族自古以来以“耕读传家”为祖训,在清朝时出过一位武解元、三位文解元,拔贡秀才等230人之多,曾享有"三子十孙一门九顶带",乡试会试"罗川第一名"的美誉。
林家后人继承祖训,勤劳俭朴,英才辈出。林氏宗祠中悬挂的“举人”“进士”“文魁”“武魁”“拔贡”等三十多块牌匾,向后人诉说着家族先贤辈出的盛况。
旗杆碣后面的林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祖厅由林家第七代祖宗保公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占地总面积1763平方米,为典型的明清风格土木结构建筑,曾被评列为“福州十邑名祠”。
林家村是一座有近千年的历史的古村,祖先源于莆田八角井,是闽林十七世九牧迈公后裔。林家村始祖十公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由宁德白鹤钓鱼岭迁至此地,繁衍生息九百多年。
不过,林家村最早的名字却叫杨家墩,可能在林氏迁来以前这里住的是杨姓家族吧,那也是一千年前了。数百年的历史光阴为林家村留下了大量古民居、古建筑。
除了祠堂、祖厅和旗杆林,林家村还有东山宫、文昌阁、荣福宫、大圣宫以及二十九处宋、元、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古厝等传统建筑,历经了岁月洗礼,古朴而宁静。
林家村有着讲不完的故事,是一座蕴含千年文化底蕴的古村落,值得你来看一看。导航罗源县中房镇林家村即到,附近其它传统古村落:乾溪村、吉漈村、岭兜村、溪门村、深坑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