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歌剧院的白帆在阳光下闪耀,海港大桥的钢架在夕阳中镀金,邦迪海滩的浪花卷着冲浪板起落。
明信片上的悉尼,美得让人想当场撕掉回程机票。
但当你定居当地,坐在北部海滩的家里,盯着刚重组完的房贷合同时,你只想撕碎的是账单,悉尼用美景勾人,再用真实杀人。
在这里呆久了,只想逃离。
2019年,大卫带着英国生活两年的记忆回到悉尼时,还心存侥幸:“伦敦能源交通贵成那样,悉尼总该温柔点吧?”
可现实却甩来一记耳光:超市货架价格标签像坐了火箭,更可怕的是房价,他在北部海滩的房子,估值已经疯狂到“不可理喻”。
悉尼的房价中位数达到140万澳元,比墨尔本高出近20万澳元。
当伦敦人在抱怨房价时,悉尼人只能苦笑:“你们管那叫贵?”
1788年,第一批英国移民在悉尼登陆时,大概没想到这片荒芜之地会变成南半球的明珠。
地理优势是老天赏饭,40多个海滩镶在城市边缘,豪克斯贝利河蜿蜒北部,植物港环绕南部。
站在悉尼塔360度观景台往下看,整座城市像被上帝调过色,蓝的是海港,绿的是国家公园,金的是沙滩。
歌剧院屋顶反射着刺眼阳光,海港大桥车流如金属河般流动。
多元文化在这里搅拌发酵。
华人区里,早茶店门口排着讲粤语的老伯。
“小上海”生煎包的香气飘过悉尼科技大学的留学生,希腊餐厅传出弗拉门戈吉他声。
当你在邦迪海滩的细沙上踩出脚印,在皇家植物园闻着柠檬桉树的清香,很难不产生幻觉“这就是天堂吧?该把老家房子卖了搬过来!”
幻觉在第一次看房租广告时破裂。
悉尼科技大学学生小陈翻着租房网站眉头紧锁:学校附近的Ultimo区单间周租250-400澳元,占掉打工收入大半。
2025年,悉尼四口之家年均支出飙到10.5万澳元,比墨尔本高出近3万。
房贷是头吞金兽。悉尼普通家庭每年还贷支出约8万澳元,占家庭总开支的76%。
“疫情时咬牙买房,结果利率连涨13次。”贷款经纪人James Algar见过太多绝望面孔。
以前客户贷款申请里还有“娱乐”“外卖”项目,现在只剩食品杂货和托儿费。
超市甚至成了财务试金石,大卫比较过悉尼与伦敦的购物车:牛奶贵22%,牛肉贵15%,连卷心菜都敢多要30%。
当特朗普关税政策带来不确定性时,Canstar总监Sally Tindall的安慰如此苍白:“有些涨价有些降,别慌……”
除了物价,悉尼的基础设施也一言难尽。
CBD挤在城市远东角,西郊Penrith居民每天跨越55公里去市中心上班。
海港大桥早晚高峰堵成停车场,火车晚点比天气预报还准。
悉尼人日常三问:“校医名额排到了吗?”“火车又故障了?”“过路费又涨了?”
高速公路单次通行费将涨到25澳元,M2公路每年涨价4%。
与此同时,悉尼多年来引以为傲的气候滤镜也碎了,夏天热浪卷着烟尘灌进城市,医院呼吸科挤满老人,热应激相关入院患者是过去三倍。
圣玛丽大教堂的哥特尖顶在雾霾中若隐若现,游客忙着拍照,本地人忙着买哮喘药。
过去45年,悉尼平均每天迁入85人,却流失129人。
而到了2021年近4万人出走,预计到2026年将有10万人逃离。
“搬去昆州,省下的房贷够每年度假”
悉尼不少区域人口负增长,北领地的廉价别墅区却冒出悉尼车牌。
悉尼当地人的逃离宣言很直白:“受够了!”
悉尼大学图书馆的人造草坪上,留学生小陈刷到老家布里斯班的招聘广告:“同岗位薪资只低8%,房价便宜40%”。
她突然觉得歌剧院帆形屋顶像座墓碑,埋葬着普通人的安居梦。
房产中介还在吹嘘海景公寓升值潜力,但搬到昆州的大卫在自家泳池边算账:省下的房贷够全家每年去巴厘岛度假两周。
他偶尔翻手机相册,看到在悉尼海港大桥下的合影时还会恍惚,但女儿喊“爸爸跳水啦”的瞬间,泡沫般易碎的美,终究敌不过结结实实的生活。
悉尼越来越像奢侈品店橱窗里的钻石项链,过路人都赞叹璀璨,但真要刷卡时,多数人摸摸钱包选择离开。
全球宜居排名榜上,它已跌出前十,倒是“南半球最难买房城市”的帽子戴得稳稳当当。
当金融精英们在CBD摩天楼里畅想亚太金融科技中心时,普通人正把搬家车开向北方,后视镜里缩小的歌剧院白帆,像一句温柔的再见。#头条深一度#
(老A)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