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来宜昌开启一场穿越亿万年时空的地质奇遇,成了许多游客的新选择。
来到三峡大瀑布,挑战惊险又刺激的“飞拉达”,在云端峭壁间穿梭,触摸亿万年时光雕琢的岩壁印记。
泛舟于清江上,一桨划开碧波,两岸水光山色扑面而来,宛如缓缓揭开一座流动的天然地质博物馆的神秘面纱。
当散落在宜昌大地上的地质瑰宝与文旅相遇,那些深邃的峡谷、蜿蜒的河流、奇特的峰林,便不再仅仅是地球沧桑变迁的沉默见证者。它们,正化身为充满活力的“新流量”,点燃着宜昌旅游发展的新引擎。
地质景观
时光长河镌刻的印记
峡谷幽深、青山叠翠、飞瀑竞悬……走进长江三峡国家地质公园内的三峡大瀑布景区,亿万年的地质伟力造就的独特奇观扑面而来。暑假期间,这里每天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探秘。
在三峡大瀑布体验“飞拉达”。
横跨鄂渝两地的长江三峡国家地质公园,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汇聚了壮丽的峡谷地貌、典型的岩溶景观以及跨越多个时代的地层剖面,宛如一本摊开的“地壳演变教科书”。漫步其中,“一步一奇观,一眼越亿年”,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脉络上。
在宜昌,像这样珍贵的“地球档案”还有三处:五峰国家地质公园、湖北长阳清江国家地质公园和湖北远安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置身于这些地质公园中,可探寻溶洞峡谷、远古生物化石等地质遗迹,追溯数亿年前地球演化的沧桑印记。
为何时光如此厚爱宜昌,留下如此绚烂的地质画卷呢?
湖北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地勘院总工办主任张权绪解释道,这背后的奥秘,在于海陆变迁等地质作用和地质过程,让宜昌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复杂地形地貌。宜昌的地貌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山地占了全市面积的七成左右,而长江及其众多支流,则像血脉一样从不同方向贯穿全境。
“在亿万年的漫长岁月里,奔腾的河流不断冲刷山地,塑造出千姿百态的河流景观带。”张权绪说,尤其是在那些富含碳酸盐岩的地区,河流与山间的溪流协同作用,共同雕琢出了宜昌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貌奇观。“我们所熟知的长江三峡、清江画廊、柴埠溪大峡谷,以及白马洞、龙泉洞、金狮洞等溶洞景观,正是这天地协作的杰作。”
探索“地质+”
文旅地标有了新玩法
高山耸立,峡谷幽深;平原舒展,丘陵起伏;大江浩荡,河流蜿蜒……宜昌这片土地,将亿万年的地质故事,化作了最动人的风景画卷。如今,宜昌正尝试解锁“地质+”的无限可能,打造看得见、玩得嗨的文旅新场景。
柴埠溪大峡谷位于五峰国家级地质公园,这里拥有幽谷、奇石、险崖、溶洞等丰富的地质景观。在景区新开辟的赛道上,引擎轰鸣,游客驾驶着全地形车,车轮时而碾过布满卵石的河滩,时而钻进葱郁茂密的原始丛林。“太刺激了!一边是深邃峡谷,一边是潺潺山涧!”武汉游客张邵峰兴奋地说。
在柴埠溪大峡谷乘坐索道。
过去,游客来到柴埠溪大多只能远观峡谷壮美。今年5月景区焕新升级后,增设了全地形车体验项目,让游客可深入峡谷腹地,曾经遥不可及的嶙峋怪石和沉积岩纹理,如今近在咫尺。升级的还有空中索道,全透明轿厢如同移动的空中观景台,让喀斯特地貌塑造的壮丽峡谷铺展在眼前。这种“上天入地”的沉浸式玩法,点燃了游客的热情,今年5月1日景区焕新首日迎客近2000人次,入夏后依旧持续火爆。
在宜昌,还有不少景区也在解锁地质奇观的新玩法。清江之上,桨板运动让游客悠然划行碧波,全身心融入清江峡谷的诗画意境。在三峡大瀑布,除“飞拉达”外,悬崖观光电梯让游客轻松抵达最佳观瀑点,沉浸式感受飞瀑如银河倾泻的磅礴诗意。景区展出的震旦角石等化石,扫码即可了解亿万年沧海桑田。
桨板爱好者泛舟清江。
依托“地质+文旅”“地质+体育”等创新模式,宜昌的地质宝藏正焕发新活力,成为吸引游客的“卖点”,为当地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深挖潜力
从“可观”到“可玩可参与”
漫步宜昌各地质公园,尽管打卡方式推陈出新,但游客体验的核心,大多仍停留在“看山、看水、看风景”的层面。如何更深入地挖掘地质宝库的潜力?宜昌的探索正在深化。
中南冶金地质研究所资源环境中心主任刘海曾走访多个国内的地质公园,他说地质公园是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双重厚礼。“独特的地质景观和遗迹,是地方文旅无可替代的自然IP。”深挖这份宝藏的价值,要推动游客从“看客”变为“参与者”,实现从观光游到体验游的跃升。
放眼全国,不少地质公园已在这条路上迈出精彩步伐。青海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就开辟“地质生态观测走廊”,让游客实地观察地貌演化如何塑造植被与动物栖息,体验地质与生态的奇妙联系。重庆云阳地质公园则打出“研学”牌,让孩子们化身“地质学家”,动手采集岩石、模拟绘制地层、体验化石修复。
刘海也建议地质公园内可以运用技术手段,使地质知识的传播更生动、更具吸引力。例如甘肃张掖世界地质公园,就用VR技术还原了丹霞地貌亿万年形成过程,还利用AR互动装置让沉睡的化石“活”了起来。
从“可观”到“可玩、可学、可参与”,宜昌的地质公园正努力让沉睡亿万年的石头,讲述更生动、更吸引人的故事。
三峡日报记者 朱颢莹 马源晨
本文图片由三峡日报记者 许正宇 摄
记者手记
当亿万年地质邂逅现代文旅创造力
指尖划过三峡大瀑布冰凉的岩壁,乘着柴埠溪峡谷轰鸣的全地形车,眼前铺展着清江桨板划开的碧波……在宜昌,亿万年的地质传奇不再静默,它们正被“地质+”的钥匙激活,化为一场场可感可触的时空穿越。
曾经的“看山看水”,正变为沉浸式的“山川解码”。从绝壁“飞拉达”的勇气挑战、清江桨板的悠然探秘,到柴埠溪“上天入地”的全景体验,宜昌以“可触摸的旅行”颠覆了传统观光。地质公园不再是静态的陈列馆,而成为游客用身体丈量、用勇气对话的立体剧场。这背后,是文旅产业从追逐“流量”到深耕“体验”的深刻转身。
桨板爱好者泛舟清江。
然而,让这些地质宝藏真正“开口讲故事”,宜昌仍需更深的开掘。当游客的目光从惊险刺激转向求知渴望,如何将复杂的地壳运动、海陆变迁转化为生动的认知?坎布拉的地质生态走廊、云阳的化石研学之旅、张掖的VR再现……也就是说,唯有让游客从“旁观者”变身“探索者”,地质的史诗才能真正流淌进人心。
当“地质+”的玩法不断生长,旅行便成了一场寓教于乐的时空奇遇。还等什么,找个周末一起用勇气丈量山川,以新视角解码地球年轮,在山水之间开启探险之旅吧!
三峡日报记者 朱颢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