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组图片为冬季观鸟种类。(冯晓瑞绘)
当秋的斑斓渐渐褪去,冬的清寂缓缓铺展,一群群“空中旅客”循着季节的召唤,跨越山海,奔赴向往的栖息地。此时,手持望远镜,静立湖畔湿地,看白鹭闲步浅滩、凤头潜鸭掠波、灰喜鹊穿梭林间,这场景早已跳出“小众消遣”的范畴,成为当代人逃离喧嚣、与自然对话的全新生活仪式。
这场一年一度的“候鸟之约”,正悄然拉开初冬观鸟序幕——它是延续千年的复古风尚,也是触摸自然的现代选择,更是寒天里属于每个普通人的限定浪漫。
从“看风景”到“懂自然”
观鸟成初冬赏景全新打开方式
近日,昆明池·七夕公园迎来了一场“特别的集合”。昆明池·七夕公园联合西安市野生鸟类保护协会共同举办的全民观鸟节·西安站活动正式启动。50位观鸟爱好者沿昆明池畔出发,用望远镜寻找“过冬客人”。这群观鸟爱好者中,有辨识鸟类如数家珍的“达人”,更多的则是初次体验的亲子家庭,大家俯身记录、轻声交流,生怕惊扰了浅滩上梳理羽毛的白鹭、湖面嬉戏的白骨顶鸡。
这并非一次简单的“观鸟”,而是一场深度的自然教育。西安野生鸟类保护协会的观鸟导师们采用多感官体验教学法,从鸟类的形态特征、行为习性,讲到迁徙路线与生态意义,手把手传授科学观测规范:如何保持安全距离、如何记录鸟类的种类与数量、如何通过羽毛纹理和鸣叫声辨识不同物种。孩子们睁大眼睛,在望远镜里捕捉黑水鸡掠过水面时划出的银色弧线,听斑头雁在空中唱出“嘎嘎”的低沉曲调。往日里对“鸟”的模糊认知,渐渐变得具体而生动——原来白鹭的喙细长且尖锐,白骨顶鸡的额头有块醒目的白色,每一种鸟都有自己的“身份证”和“生活习惯”。
活动尾声的分享会上,孩子们化身“新闻发言人”,稚嫩却清晰地讲述着观鸟见闻:“我看到白鹭站在水里一动不动,导师说它在等小鱼游过来”“凤头潜鸭游得好快,像小潜水艇”“我们没有大声说话,因为要保护它们的家”。家长们纷纷感慨:“孩子在自然里学会了专注,更懂得了‘守护’的意义——不是占有,而是远远欣赏。”
观鸟节活动的火爆,正是初冬观鸟成为全新赏景方式的缩影。与传统的“看风景”不同,观鸟让人们从“走马观花”变为“深度沉浸”:不再是拍一张风景照就离开,而是静下心来,聚焦一只鸟的起落、聆听一声鸟的啼鸣、记录一个物种的踪迹。观鸟早已超越“休闲娱乐”的范畴,成了人与自然最深的链接。
观鸟是一种复古风尚
古人的浪漫与现代的觉醒
当我们以为观鸟是“新潮活动”时,却不知它早已沉淀在中华文明的基因里——中国古人的观鸟,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浪漫之旅”,既有图腾的敬畏,也有诗画的雅致,更有科学的严谨。而现代观鸟的兴起,则带着人类对自然的忏悔与觉醒,在阻止杀戮中,重新学会与鸟类共处。
《史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燕子是商朝的图腾;东夷族首领少昊氏“以鸟名官”,借鸟类特质寄寓对官员的期许。到了清代,文官朝服上的鸟类图案更是成为身份的象征: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九品练雀,鸟的意象融入了社会制度,成为等级的印记。
在诗画中,古人观鸟细致入微、意境悠远。《诗经》开篇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雎鸠的鸣叫声,成了爱情的序曲;“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仙鹤的高洁,寄托了君子的志向。唐代更是咏鸟诗的巅峰:李白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抒怀,张志和用“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绘景,刘禹锡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感怀世事,贾岛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炼字成典——诗人眼中的鸟,不再是单纯的生物,而是情感的载体、意境的点缀。
此外,古人观鸟还兼具科学性。宋徽宗《芙蓉锦鸡图》精准绘出鸟类杂交个体,被后世科研证实;南宋李迪《雪树寒禽图》对楔尾伯劳及其习性的呈现,足见观察之细。民间养鸽文化也很有雅趣,清代北京人就已培育出多种鸽子,鸟与生活,早已融为一体。
与古人“浪漫观鸟”不同,现代观鸟的诞生,始于一场对杀戮的反思。18世纪末,“现代观鸟之父”英国牧师吉尔伯特·怀特提出“定点观测、严禁打扰”的观鸟原则,但当时西方猎鸟成风,“羽毛热”致大量珍稀鸟类被猎杀,肉食需求激增致使北美旅鸽灭绝。
在此背景下,现代观鸟肩负保护使命。1896年,哈莉特·海明威成立奥杜邦协会,推动禁止鸟羽装饰立法。20世纪初,“休闲伦理”兴起,观鸟被定义为有益的休闲活动,连战俘都以此慰藉心灵。
如今,现代观鸟已发展成为一项规模可观的产业,据统计,2011年美国已有4700万观鸟者,创造超66.6万个岗位,实现310亿美元就业收入;奥杜邦协会已有500余个分支机构,超55万名会员,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民间鸟类保护组织。
从古人的“诗意观鸟”到现代的“科学护鸟”,观鸟从未改变的,是人类对自然的好奇与热爱。
冬季在西安去哪观鸟?都看啥?
邂逅“飞羽精灵”最佳指南请查收
冬季,看似清冷萧瑟,对于观鸟人来说,却因没有枝叶遮挡,恰是观鸟入门的绝佳时机。西安作为生态之城,拥有湿地、湖泊、林地等多样栖息地,成为北方候鸟南迁的重要“中转站”和“越冬地”,无论是远道而来的越冬“客人”——冬候鸟,停留西安短暂歇脚的“旅客”——旅鸟,还是常年居住在西安的“原住民”——留鸟,构成冬季鸟类图谱中的每一只生灵,都会让你对生机勃勃的冬季古城有一个全新认识。为此,记者整理了一份邂逅“飞羽精灵”最佳指南,列出几处交通便利且适宜冬季观鸟的地点,以及观鸟时比较容易见到的鸟种。
昆明池·七夕公园,作为西安观鸟的“网红打卡地”,昆明池水域辽阔、芦苇丛生,是雁鸭类、鹭类的最爱。冬季常见鸟类有白鹭、白骨顶鸡、黑水鸡、斑头雁、凤头潜鸭、灰喜鹊等,运气好还能遇见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游隼,它可是鸟类俯冲速度的冠军,时速超过300公里,堪比高铁。这里不仅能观鸟,还能参与景区定期举办的观鸟研学活动,跟着专业导师学习辨识技巧,适合亲子家庭和新手。
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国家级湿地公园,浐灞拥有沼泽、浅滩、林地等多样生态,是候鸟的“五星级栖息地”。冬季可见大天鹅、豆雁、鸿雁、赤麻鸭、绿头鸭等雁鸭类集群越冬,还有白琵鹭、苍鹭、戴胜等鸟类驻足。公园内设有观鸟台,视野开阔,适合长时间观测记录。
雁南公园(西安城市生态公园),位于城南的“城市绿肺”,林地与湿地结合,是林鸟与水鸟的交汇地。冬季常见灰椋鸟、白头鹎、麻雀、喜鹊、金翅雀等林鸟,湖边偶尔能见到池鹭、夜鹭的身影,适合住在城南的市民就近观鸟。
灞河入渭口,氵皂河入渭口,浐河灞河交汇处等地,是河流汇集的区域且有浅滩,对部分旅鸟而言,是绝佳的冬季进补“大食堂”。近20种长相极其相似、行动敏捷的鸻鹬类常在此“露脸”,甚至还有机会遇见鸟类飞行家斑尾塍鹬、金鸻等。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鸟类中心助理研究员罗磊介绍,西安的迷鸟(因狂风等气候骤变、导航失误或人为干扰偏离正常迁徙路线的候鸟),有近80%发现于冬季。观鸟爱好者如果不畏寒冷,可以多穿颜色较暗的衣服,带好望远镜和记录本,选择清晨(7:00-9:00)和傍晚(16:00-18:00)鸟类活动频繁,觅食活跃的时段“打鸟”。罗磊还提醒,观鸟必须遵守“不打扰、不伤害”的原则——保持10-20米安全距离,不投喂、不追逐鸟类,不擅自进入湿地核心区;拍摄时不用闪光灯,避免惊吓到鸟类;带走垃圾,不破坏鸟类栖息地。最好的观鸟,就是远远欣赏,默默守护。
观鸟指南
这些“客人”别错过
雁鸭类:冬季观鸟的“主角”,包括灰雁、豆雁、鸿雁、绿头鸭、绿翅鸭、凤头潜鸭等。它们常集群活动,或在湖面游弋,或在滩涂觅食,叫声洪亮,容易辨识。
鹭类:白鹭、苍鹭、池鹭等,喜欢站在浅滩或芦苇丛中,以小鱼、虾类为食。白鹭羽毛洁白,姿态优雅,是观鸟者镜头里的“常客”。
涉禽与游禽:白骨顶鸡(额头有白色额甲)、黑水鸡(体黑、嘴红),常在水面活动,动作灵活可爱。
林鸟:灰喜鹊、白头鹎、灰椋鸟、金翅雀等,活跃在林地间,叫声清脆,色彩鲜明,适合初学者练习辨识。
来源:西安日报 责编 闫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