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走进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魏源故里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历史课本上我们学过的一句话,出自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魏源,他的思想不仅仅影响了我们,同时也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
离开安江,驱车来到了魏源故里,晚上住宿隆回司门前镇街上,宾馆硬件不错,但卫生有待加强。邵阳隆回,隆回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地名,但是一次巧合,因为袁树雄的一首歌《早安隆回》火遍全球。高速上隆回服务区过路天桥上“早安隆回”都成了来往游客打卡的标志。
魏源,名远达,字默深,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金潭人。道光二年(1822年)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魏源学识渊博,著述很多,主要有《书古微》、《诗古微》、《默觚》、《老子本义》、《圣武记》、《元史新编》和《海国图志》等。《海国图志》是其中有较大影响的一部,也是他作为地理学家的代表作。
咸丰七年三月初一日(1857年3月26日)卒于杭州东园僧舍。终年63岁,葬杭州南屏山方家峪。
魏源被誉为我国近古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魏源这一辈子过得并不如意。他生于湖南邵阳县,小时勤学苦读,也很是聪慧。20来岁随父亲赴京求学,“长安车马地,花落不知春”。在京三年,破屋昏灯,敝冠垢履,据说他几个月不更衣不理发,一门心思求学读书。
然而魏源似乎运道不佳,在科场折腾三十多年,一次又一次受挫,一次又一次灰心。直到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1839年,魏源仍然是陈銮总督府的幕僚。第二年鸦片战争爆发,打乱了魏源的生活,也使他把目光转向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反侵略斗争上来。
这年八月,钦差大臣兼两江总督伊里布,到宁波视察军事,正好,侵华英军军官安突德在侵扰浙江时被抓获。魏源有个老朋友,在江苏候补知府,他叫黄冕。黄冕就邀他一起审讯安突德。
正是因为此次审讯,令魏源找到了思考问题的方向。他根据安突德的供词,又旁采其他各种资讯,写成了《英吉利小记》。这是中国第一篇系统介绍英国情况的文章,后来也被收入到《海国图志》一书中。
魏源跟林则徐是好朋友。1841年,清政府革去琦善大学士的职,下诏对英宣战。魏源参与浙江防务的研究。因为战争失利,魏源悲观失望,辞归扬州。
这年七月,林则徐去苏州,中途经镇江,林则徐与魏源两位老友相见,百感交集。林则徐把自己在广州主持翻译的《四洲志》资料交给魏源,嘱托他进一步搜集研究外国资料,为方便国人睁眼看世界,编撰一部《海国图志》。
经过一年多努力,魏源终于完成了著作《圣武记》十四卷,完成《海国图志》五十卷。
在《海国图志》的序言中,魏源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这部书,可以说是中国人自编的一部最为详备的世界史地参考书。它全面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和民俗文化。对当时的国人来说,确是一部划时代的、睁眼看世界的奇书。
来魏源故里这天是星期一,8月4日,不知什么原因,魏源故居和纪念馆闭馆,原来只知道博物馆星期一闭馆休整,没办法,只能在外围拍几张照片,打卡。
高温天气下,前往花瑶景区,近几年火起来的避暑胜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