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正值暑期出行旺季,而近期深圳罗浮山一家三口误入禁区被困、一名驴友非法穿越秦岭导致失联十余天的新闻,令“非开发区域徒步”再次成为争议焦点。
未开放的山林、峡谷明明立着警示标识,为何仍有人执意踏入?是对危险认知不足,还是侥幸心理压过了安全底线?
擅闯非开发区域,图啥?
梳理近期案例不难发现,执意进入非开发区域的徒步者,往往抱着三类心态。
其一是对“小众体验”的盲目追捧。如今不少徒步者不再满足于成熟景区的步道,总觉得未被开发的地方才够原始、够特别。深圳罗浮山的一家三口计划沿溪流前往飞云顶时选择未开放区域,或许正是被“避开人潮看风景”的念头驱使,却忽略了溪流沿线地形多变、信号盲区多的隐患。
其二是对自身能力的过度自信,低估了大自然的风险。闯入秦岭的驴友,在同伴提前下山后仍独自深入,却没料到他所穿越的鳌太线“脾气”非比寻常:海拔3000米以上路段长达70公里,全年有超过100天刮着八级以上大风,夏季午后常突发冰雹、浓雾,所谓“路径”不过是前人踩出的模糊痕迹,稍不留意就会陷入险境。
数据显示,鳌太线每年搜救案例超20起,死亡率高达10%,其中风险远不是“运气好”就能规避的。2023年,曾有一批驴友团趁着晴天进入鳌太线,不料之前的晴空万里很快变成云山雾罩,能见度不足5米,队伍瞬间走散。最终,队伍中的两人因失温永远留在了山里。
更隐蔽的是第三类心态,明知非开发区域有风险,却总觉得意外不会出现在自己身上。7月30日,新疆乌孙古道接连发现两名遇难者遗体,均为徒步者。他们或许从没想过,看似平缓的河道会突然涨水——山区天气本就难测,前一刻还清澈的溪流,可能因上游降雨瞬间变成湍急洪流,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
“禁入”警示为何难奏效?
每年暑期,因爬山涉水或徒步出现的类似事故屡禁不绝。多起非法闯入禁区的事件中,相关区域的入口立着“未开放区域禁止入内”的牌子,文旅平台也时常发布安全提示,却总有“漏网之鱼”闯入,暴露出警示环节难以奏效的尴尬。
以出现多起救援事故的鳌太线为例,早在2018年4月,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就已联合当地公安部门联合发布《禁止“鳌太穿越”的公告》,明确禁止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随意进入非开发区域非法穿越活动。2024年,当地多个部门重申这一规定,违者将被处以3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罚款。然而,依然每年都有人“偏向虎山行”。
一方面,非开发区域的监管本就有难度。罗浮山自然保护区、鳌太线、乌孙古道这样的地方范围广、入口多,很难做到全时段巡逻,有些徒步者甚至会绕开标识、从隐蔽小路进入,等发现时已深入山区,难以寻踪。
另一方面,“救援兜底”的认知也助长了一些人的冒险意愿。每次有人被困,消防、救援队及当地村民总会拼力搜救,这本是生命至上的体现,却让少数人忽略了救援背后的成本。今年8月9日发生在贵州施秉县妖孽峡谷的一起户外救援中,30人的徒步队伍中两人受伤,救援队徒步近10小时才将人送出山。其中的一名男性伤者因体重较大且骨折,只能由消防人员轮流抬运担架,救援进程异常艰难,占用了大量公共资源。
面对生命禁区,何妨及时转身
徒步的意义,本是感受自然,而非挑战危险。那些非开发区域的原始风景,从来都伴随着未知的风险:没修过的路上可能藏着暗坑,没有标识的山谷可能有野兽踪迹,没有信号的区域可能让人与外界彻底失联。
尽管多起救援事件中有人幸运获救,但也有更多人为之付出生命代价,大自然从不会因人类的“好奇”或“侥幸”就手下留情。
为此,也给徒步爱好者提个醒,出发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进入区域是否开放?自身装备和经验能否应对突发情况?一旦迷路、受伤,有没有办法自救或求救?如果有任何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就应果断转身。
风景永远在,但生命只有一次。别让打卡小众目的地的执念,变成不可挽回的遗憾——尤其是面对鳌太线这样的“生命禁区”,转身离开,才是对自己和家人最负责的选择。
原标题:《“禁区”徒步再出事故!风景再美,也别拿生命去冒险|文旅观察》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李宝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