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宝六年的小学生活落下帷幕,朋友说孩子接下来的初中生活压力会大,这个假期该让他好好放松。我心里盘算着,今年过年没回老家,正好趁这个机会回去一趟——既能让他放松,我也能见见朝思暮想的父母。拿定主意后,手头工作一结束,我们就立刻启程,算得上是说走就走。
到了老家,我们没直接回娘家,而是把母亲约到了姐姐家。因为早就计划好,要带母亲和小宝去伏羲庙、麦积山等天水有名的景点转转:一来算给小宝的假期旅游,二来也是我和母亲头一回一起出游。能同时带着母亲和孩子出门,只觉得责任不轻,心里却美滋滋的。说责任重,是母亲年近古稀,小宝也还小,带他们去人群拥挤的景点,免不了多操心;心里美,则是身为女儿兼母亲的我,能借这次出行给母亲和小宝尽点心意,让他们开心,便是最大的满足。
同行的还有姐姐的两个孩子,我的两个外甥。他们都是大学生,常出游,见多识广,给我们的旅行帮了不少忙——订民宿、查路线、打车,还帮我带小宝,着实省了我不少事。一行五人里,母亲和小宝仍是重点,我们三个算是陪衬。小宝比哥哥姐姐小得多,难免任性些;母亲作为三个孩子的姥姥,自然该被敬重和照顾。
一切都好,唯独天公不作美。还没入伏,气温就飙到了三十六七度,简直像进了火炉,又像时时坐在热炕上,哪怕一动不动也汗流浃背。这时出门,用姐姐的话说,就是找罪受。可出发前事事都想到了,偏没顾上看天气,怎么办?硬着头皮走呗!好在想着就玩三四天,热就热吧,况且不用带太多衣服也算桩好事,出发前我们互相安慰了几句。
出发前一晚住在姐姐家,我和小宝的腿不知被蚊子还是别的毒虫咬了个遍,满腿红包又痒又疼。所以三天旅程里,我差不多有一半时间都在挠痒。加上以前上学时这些景点都去过,天水的景点多是古迹,几十年来除了修缮没太大变化,我这趟也就专心照顾母亲和孩子们、付款,全然没了自我,也算是“忘我”了。
(二)
第一站是南郭寺。早晨不到七点我们就出发了,母亲腿脚不好,我直接打车到寺门口售票点;孩子们却被网约车司机一句“来南郭寺就是要健身爬山”给误导了,从山脚大门一路爬到售票处,早已累得气喘吁吁,没了进寺观赏的兴致。
我带着母亲进了古寺。刚过检票闸道,登上台阶,诗圣杜甫的《秦州杂诗·其十二》与诗仙李白的《南郭寺》便在两侧迎候。我一边读诗一边给母亲解释,她像个听话的孩子,听得格外认真。其实这次旅行,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母亲仿佛变回了小孩:走路要我牵着,得耐着性子陪她慢慢挪,对我的安排无不应从;而我,站在四十岁的门槛上,终于真正长成了大人,踏入了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角色里。
讲完李杜的诗,再上几级台阶就到了寺门,门口两棵古树已有1300年树龄。母亲望着庞大的树冠,喃喃道:“是个树爷爷啊!”我笑着接话:“它可不止是树爷爷,是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连说几个“爷爷”,逗得母亲也笑了。我告诉她寺里还有棵2500多年的古柏,她这才收回目光,跟着我往里走。
作为陇右第一名刹,南郭寺在唐代就颇具规模,天王殿、关圣殿、杜少陵祠……名胜建筑不少。母亲向来见庙烧香,我买了香,陪她一一祈愿。转完一圈,母亲额头已渗出汗珠,我劝她:“咱们这边景点多带寺庙,要是每处都烧香磕头,您身体肯定吃不消。后面见了寺庙,我替您鞠躬就行——心意在心里,比形式更重要。”母亲信服地点点头。
等母亲见到那棵2500多年的古柏,又是一番感慨。每到一处,我都凭着过去对南郭寺的记忆给她介绍:北流泉、隋塔、诗碑……只是天太热,这座让杜甫留下百余首诗的千年古刹,终究被我和母亲走马观花逛完了。
出寺门时,孩子们还在那棵1300岁的大树下纳凉。母亲有点不高兴,念叨:“你们几个都走到这儿了,就不想看看那棵见证千年变迁的古柏?”我劝她:“孩子们还年轻,以后机会多着呢,咱们看了就好。”母亲没再作声。我懂她的意思——出来一趟不容易,该好好感受才是。这份未说出口的期盼,让我心里泛起内疚,暗下决心以后要多带她出来走走,多陪陪她。
下山时还不到十一点,我问大家是去下一个景点,还是回民宿休息。众人异口同声说天太热,实在扛不住,想休息。我看了眼手机,气温已经三十四度,便带大家回了民宿。空调房里,孩子们安逸地看电视、玩手机,母亲和外孙(姐姐的儿子)聊起了《封神演义》,我赶紧躺沙发上眯了会儿——常年待在夏都西宁,猛地回老家,这热劲儿还真有点扛不住。
歇了一下午,傍晚大家总算缓过劲来。看温度降到三十一度,又去逛天水古城。许是旅游旺季,到处人山人海。我依旧牵着母亲的手,又嘱咐两个大孩子看好小宝,免得人多挤散了难找。一开始我还兴致勃勃地跟母亲聊着,没逛多久,她就说身体不舒服。我顿时没了兴致,叫住四处张望的孩子们说明情况,他们也紧张起来。我凭着经验赶紧买了药,安抚好孩子们,便打车回了民宿。看着母亲吃下药,大家才松了口气,躺下时已过晚上十一点。
(三)
第二天一早我就起身问母亲:“身体舒服些了吗?”母亲点点头说:“好多了。”我还没来得及松口气,她一句话又让我的心揪紧了——“昨晚我压根没合眼。”我急忙问缘故,母亲也说不上来,估摸着是认床。我又问她:“那您这情况,是想歇着,还是还能出去玩?”母亲的心思和昨天一样:“来都来了,不到景点看看,心里不踏实。”我反复确认她身体真的无碍后,便跟大家说了当天的行程:先去伏羲庙,再到玉泉观,上午游览完就去北道马跑泉的住处休息,傍晚再逛马跑泉公园。
孩子们每到一处景点,都是草草看完就歇着,这几天一直如此。到了人文始祖伏羲庙,他们依旧兴致缺缺。这让我多了份忧心——这些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实在让人揪心。在伏羲庙,我和母亲拜过三皇之首伏羲的塑像后,便凭着记忆中当年游览伏羲庙时讲解员的讲述,给母亲一一细数伏羲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贡献。母亲一脸崇敬的模样让我格外感动,她像个尚未开蒙的稚童,认真倾听着远古祖先艰辛的成长史。望着她布满皱纹的脸,我分明看到了纯真与信仰,一时间竟情不能自抑。走出伏羲庙时,我回过神问母亲身体怎样,她答:“还好还好。”接着又感叹:“原来,我们人类的文明真的历经了千秋万代啊!”
游览伏羲庙不用爬山,我们都还算轻松。可到了玉泉观,孩子们又开始望山兴叹。玉泉观是座道观,在天水人看来,佛道本是一家,都是神佛仙圣,都能保佑世人、普渡众生。而且天水的寺庙文化向来浓重,几乎每个景点都有寺庙或神像供人跪拜祈福。
所以一到道观门口,孩子们就说不上山了。我也被炎热的天气蒸得没了兴致,却还是问母亲想不想上山看看。老人家昨晚一夜没合眼,刚才又全神贯注听了半天伏羲的功绩,耗了不少精神,看样子也累了。但她还是问我:“这儿跟大象山一样不?一样的话就不上去了。”
我解释道:“这儿供奉的都是道教神仙,有老君殿、青龙白虎殿这些,虽说和咱们常去的寺庙里的观音、财神一样,都是祈福保佑的意思,但建筑风格和雕像艺术肯定不一样。您要是想跪拜祈福,那和大象山差不多;但要是想看看山上的泉,了解了解道教文化,就有区别了。”
听我说完,母亲明显犯了难:上山吧,怕身体吃不消;不上吧,又想瞧瞧我说的雕像艺术和元朝建筑。见她犹豫不决,我提议:“这样,咱们不进正门,从侧面上去,拜拜那边的观音,顺路看看山里的建筑,但‘玉泉’估计就看不着了。”母亲又像个孩子似的听了我的话,我便带她从侧面上山,孩子们则在山脚下吃着冰棍休息。
等我和母亲从侧面山上下来,吃完冰棍的孩子们又开始活力四射了,他们着急地问我——能去北道马跑泉了吗?显然,他们对换一个地方玩更感兴趣。
(四)
一个小时左右,我们就到了马跑泉事先订好的民宿。两室一厅一卫,带空调,交通也方便,真是物美价廉。怕大家歇下来就懒得动,我提议先吃午饭,大家便一边喊热一边往外走。
饭菜上桌后,母亲却说昨晚没休息好,一点胃口也没有,随意拨拉了两口就放下了筷子。她这样,我也没了继续吃的心思。孩子们倒吃得香,尤其是小宝,直说“老家的饭就是好吃”,还说自己胃口大开,逗得我们都笑了。
我心里盘算着:要是母亲今晚还认床睡不着,两天下来非熬垮不可,得想个办法。趁孩子们吃饭的空当,我又去了趟药店。店员说安眠类药品没有,得去医院,无奈之下,我先买了盒安神药。又想起自己满腿被蚊虫叮的红包,顺手拿了瓶盐酸赛庚啶片。突然灵机一动:这药的副作用是嗜睡,说不定能让母亲吃一两片助眠?
赶紧把想法告诉药店的执业药师,他说这个办法可行:安神药药效慢,而盐酸赛庚啶片的嗜睡副作用很常见,应急时吃一两片没问题,况且夏天蚊虫叮咬也是常事。药师的话像一剂强心针,让我顿时放下心来——母亲平时吃的都是保健药,没什么耐药性,这药应该管用。
回到民宿,我看着母亲把药吃了才安下心。毕竟她昨晚的不适已经好转,只是认床失眠,想来这次能药到病除。果然,服药半小时后,守在母亲身边的我就发现她终于进入了深睡,平缓的呼吸声传到耳朵里,格外悦耳。我高兴地把这事告诉孩子们,叮嘱他们别吵闹,让姥姥好好睡一觉。
孩子们也跟着高兴,还说:“只要姥姥身体好,妈妈(小姨)才不会发脾气迁怒我们呀。”我哑然失笑——可不是嘛,我确实会因为母亲身体不舒服,就忍不住对他们大声说话。
好家伙,母亲这一觉直接从中午一点多睡到了傍晚六点多。醒来后,她说头不晕了,心里也不慌了,浑身都舒坦了。想着她中午没怎么吃饭,我提议出去找地方吃点东西,再去马跑泉公园转转。孩子们却说不饿,坚持要先逛公园,说转完才吃得下饭。我们依了他们——毕竟他们中午吃得不少,我盘算着到公园那边,看看有没有什么吃的先让母亲垫垫肚子。
虽说已是傍晚,温度依旧很高,连风都是热的,吹在脸上烘烘的。孩子们精力好,累得快,恢复得也快,一路走得飞快。我陪着母亲慢慢跟在后面,时不时问她累不累,母亲总说“还好”。
一进公园,我们瞬间就被这座绿化覆盖率达90%的水上公园吸引了。园内绿树成荫,曲径通幽,鸟语花香,清冽的湖水与绿树、蓝天交相辉映,刚才路上沾的暑气顷刻间消散了。有趣的是,刚进门,孩子们就和我们“分道扬镳”了。母亲有点担心,我说不用管,孩子们有自己的玩法,约好时间地点汇合就行。我和母亲先是看了尉迟将军扬鞭勒马的雕像,见他身姿神勇、威风凛凛;又在天一阁塔前停下,我给母亲拍了几张照留作纪念。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我们轻声慢语地聊着天,眼前花光树影流转,夏日里浮躁的心绪终于沉静下来。
走了一大圈,到了婚礼广场,不少情侣在拍照打卡。我让母亲在长椅上坐下,去买了两根烤肠。母亲接过烤肠,像孩子似的笑了,说“常看见小孩吃这个,自己倒很少尝”。听她这么说,我心里酸酸的——在他乡生活的我,能陪在母亲身边、好好照顾她的日子,终究是太少太少了。
(五)
旅程最后一天,任务依旧不轻。我们的目标景点是净土寺、仙人崖和麦积山——我心里清楚,一天之内逛完这三个天水的代表性景点,只能是走马观花,落个“到此一游”的名头。可实在没办法,时间太紧凑,若不这样安排,回老家的时间怕是全要耗在游玩上了。但这种为了旅游而旅游的行程太累,每天像赶场子,早上起得早,晚上睡得晚,总怕浪费了出来的每一分每一秒。
净土寺也称曼殊寺,历史最早能追溯到唐末,寺名也几经更迭。寺院四周群峰环抱,松涛阵阵,正是秦州八景之一的“净土松涛”。我们到得太早,寺门还没开,游客们都在门外等着。孩子们在大门外拍照留念,我和母亲则一同感叹这清幽古寺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优美的自然环境。
九点整,寺门大开,游人鱼贯而入。这座寺院很有特色,融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既有古典佛教建筑的庄重,又有现代园林式建筑的雅致,关键是免门票。这里不得不提一句,天水这两年旅游业发展得快,吸引游客的不仅是悠久的历史人文景观、火爆出圈的麻辣烫等美食,还有各景点亲民的票价——除了麦积山,大多名胜景区的门票不超过三五十元,还都是兼具自然与人文风貌的好去处。
孩子们又一次跑没了影。我牵着母亲的手,一边参观,一边对着寺里供奉的各路佛像鞠躬,还把自己2003年到净土寺游玩时在寺院吃斋饭的经历讲给她听。经过昨晚一夜好眠,母亲当天的精神头很足:一会儿指着牌坊楼前的石狮说“那两只狮子怒目圆睁,看上去真威武!”一会儿又指着环绕寺院的山峰让我看。我告诉她,这就是净土寺有名的“十八罗汉拜文殊”景观,母亲听后连连赞叹,好奇的眼睛一刻不停地在寺中打量,仿佛要把这满眼风光全装进心里。
正当我们游兴正浓时,网约车司机打来了电话——该去下一个景点仙人崖了。我赶紧集合五人队伍,带着意犹未尽的母亲,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座心中的圣地。
(六)
仙人崖是国家5A级景区,始于南北朝,至今留存着从北魏到宋、元,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大量造像与壁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佛道儒三教元素兼而有之。相传这里有仙人点灯指路的故事,因此被视作仙人聚集之地。
我们乘观光车抵达后,从主峰西崖入口沿台阶盘旋而上。母亲在净土寺转了一圈,已显疲惫,但我知道,以她的年纪,这次若上不去,往后再登峰的机会恐怕就很小了。于是我和孩子们都鼓励她往上走走,这次孩子们没像往常那样跑开,反而特意放慢脚步,好让母亲能跟上。就这样一路走走停停,终于爬到了西崖“福地洞天”处。眼前半月形洞穴里,洞窟与殿宇依次开凿建造,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那份巧妙的融合再次让我震撼。母亲也感慨:“幸亏爬上来了,不然真要留遗憾了。”
到了西崖的游客休息平台,母亲说实在没力气再往上爬,便和我一起坐在山顶商贩的摊位前歇脚,孩子们则继续去登西崖的玉皇峰。母亲不能喝冷饮,保温杯里自带的水也早就喝完了。我望着小摊上的饮料正有些怅然,却惊喜地发现有冲水奶茶卖,赶紧买了一杯让母亲喝。接着我有些不好意思地小声向守摊大姐要些开水装保温杯,大姐却说山上不比山下,开水只给买奶茶的游客用,不白送。我忙解释母亲不宜多喝带糖的,问能不能出钱买一杯开水。大姐听了有些不好意思,说:“我给你少倒点吧,多了实在不行。”我连忙道谢,她往保温杯里倒了约三分之一就停了手,我不好再强求,只能连连道谢。
大约半小时后,孩子们从玉皇峰返回来了,小宝兴奋地说:“你们没去真可惜,我们看到了南天门、玉皇殿,还见到了大卧佛呢!”
一路向东往东山崖走,山路不似上山时陡峭,又近中午,我便让大家加快脚步。母亲歇过一阵,也走得快了些。她见我一路既要招呼孩子们跟上,又要给她讲景观来历,怕我口渴,总拿着保温杯问我喝不喝。我总说不渴——我是可以喝些冷饮的,下山前,必须把这点开水留给母亲。
许是西崖游览太过投入,消耗了太多精力,到东崖和南崖时,孩子们已没了兴致,小宝甚至问起何时能吃饭。我只好催着还有些游览兴致的两个外甥加快脚步。尽管又热又累,肚子也唱起了空城计,但走到仙人湖时,我们还是被眼前的美景迷恋地放慢了脚步。
仙人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群山环抱中。湖水清澈碧绿,像一大片光滑细腻的墨绿绸缎,阳光洒在湖面,波光粼粼,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水中倒映着蓝天、白云、绿树,还有那红色的丹霞山体,让人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走过仙人湖,便到了景区出口。母亲又一次问我喝不喝水,我仍说不喝。被拒绝多次后,她终于忍不住问:“你是嫌弃我的杯子吗?”我哭笑不得,解释道:“这里是景区,我渴了随便买瓶饮料就能喝,保温杯就那么一点开水,我喝了您不就没喝的了吗。”母亲听了不再言语,但我知道,她一旦有了这想法,定会一直记在心里。后来在返程途中,确定能找到开水时,我主动拿过母亲的保温杯喝了几口,看得出她很高兴——这是后话了。从出口出来,我们乘观光车下了山,准备吃完饭就奔赴下一个景点——麦积山。
(七)
麦积山石窟是天水的地标性景点,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正因它名气太大,我们这些毫无旅游规划概念的人驱车前往时,被司机告知当天的门票早已售罄,只能乘观光车到石窟脚下看看,没法上到石窟了。
一会儿,司机打量着车上的老人和孩子,又补充道:“即便有票,老人和小孩也爬不上去。”我知道他没骗我们——石窟的台阶悬空陡峭,又窄又险,老幼刚爬完仙人崖,再攀麦积山,确实吃不消。可都到了跟前,不“亲近”一下就走,实在不甘心。司机说一口价把我们送到石窟底下,还能省去下山不好打车的麻烦,我一听便爽快答应了。
车子直接开到了麦积山旅游宣传图册的经典拍摄点。只是当天晴空万里,无缘得见有名的“麦积烟雨”。请了位专业人员给母亲拍照,照片里,她背靠石窟,手托佛像造型,一脸慈祥。和我们一样上不去石窟的游客不少,大家或拍照留念,或在摊贩处挑选古玩、景区纪念品,三个孩子也兴致勃勃地凑着热闹。
我心里满是遗憾:这座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的著名石窟,这次终究与我和母亲失之交臂。那迷人的“东方微笑”石像,与我们终究情深缘浅;那穿越千年的艺术文化,这次也没能亲耳倾听它的回响。回头看母亲,她带着几分疲倦,却又透着满足:“虽没上去,至少我来过。”这话听得我心里酸酸的,更懊悔自己没提前安排好时间。
天色渐晚,我们只能带着遗憾与不舍,告别这座文化与艺术的瑰宝——麦积山石窟。
回程的车缓缓启动,窗外的麦积山渐渐模糊。母亲靠在我肩头,呼吸均匀,竟睡着了。看着她安稳的睡颜,一路的燥热、蚊虫叮咬的奇痒、未能登顶的遗憾,仿佛都随着车轮远去了。手心似乎还残留着牵她走过石阶、穿过人潮的温度,那沉甸甸的触感,是责任,更是此生最踏实的拥有。三代人的天水行,在汗水中跋涉,在遗憾中驻足,最终沉淀下的,是血脉相连的温度,和那句无声的承诺:妈,以后的路,我还会这样牵着您的手,慢慢走。
白雪,甘肃天水人,现定居青海大通,热爱文字,喜欢阅读,青海读书会签约作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