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上午,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发布通告,宣布自2025年12月1日起,灵隐飞来峰景区(含灵隐寺、永福寺、韬光寺)将免票开放,游客可通过线上预约方式进入景区。这一变化意味着游客无需再支付灵隐飞来峰景区45元门票和灵隐寺30元香花券,合计75元的费用将全部取消。
一个景区免门票的决定,既是公共文化政策温度的彰显,也是对传统“门票思维”的一次有力拷问。把门票这个“门槛”彻底拆除,让更多人有机会走近文化遗产,这是扩大公共文化权益、提升全民文化获得感的可贵之举。
门票长期以来兼具筹资与流量控制功能,但把公共景区与门票价格捆绑,容易将公共文化资源商品化,阻碍公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文化参与权利。打破“门票思维”,就是树立新的导向,把文化价值和公共属性置于首位,通过财政投入、专项基金与社会捐赠等多渠道保障文化遗产保护与运营经费,使门票不再成为文化参与的门槛。
当然,免票并不等于无条件开放,开放必须与保护并重。实行实名预约、限量入园、分时段参观等措施,是用智慧替代简单的价格杠杆,实现保护与体验的平衡。同时,应加强现场管理与流线设计、增设游客承载能力评估与环境影响监测,既要让游客看见文化,也要让文物在看见中得以安然。
还有,免门票不等于“免服务”,相反,门票免除了,服务更要精细化、人性化、智慧化。让更多人走进景区,不应只是“看一眼风景”,还要让文化的意义在参观中被理解与传承。要加大讲解资源投入,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推出多语种、多层次的解读服务,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参观者都能获得有温度的文旅体验。
免票背后更深的意义,是将文化遗产作为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来对待,而非将文化遗产作为景区创收的主要来源。打破“门票思维”,将文化公共性摆在首位,既需要勇气去改变既有利益与惯例,也需要智慧去设计可行的替代机制。换言之,要真正破除“门票思维”,让“还景于民”成为旅游新常态、新风景,财政保障、科学管理、社会参与缺一不可,而非仅仅是景区的“公共自觉”。(孙维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