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广东惠东县未开发的网红景点“爱心潭”发生的5人遇难悲剧,再次将“野生”网红景点的安全问题摆在了大众眼前。人们以猎奇的心态对未开发项目和景点的过度探索,是对生态安全与生命安全的漠视。
将未开发区域推成“网红”景点,是对生态安全的严重破坏。如去年爆火的云南哀牢山,因某视频博主入山收取材料,而吸引了大量游客,导致道路被堵得水泄不通。哀牢山未开区域中茂密的原始森林和多种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也遭到了破坏,以至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得不采取罚款手段来阻止游客继续探索。人们在追求大自然的神秘美时,往往忽视了对它的伤害。神秘的高山、原始森林因为人类大量涌入,留下了裸露的泥土和遍地狼藉的断枝、塑料。人们对未开发区域的痴迷,间接造成了大自然生态的破坏,所谓的“独家”“秘境”之旅,也成了亲手摧毁其原始之美的荒诞之行。
将未开发景区推上流量神坛,无异于把公众生命安全置于悬崖边上。这些“野生”区域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既没有安全护栏,也没有专业的救援力量,甚至没有清晰的警示标识。许多人被精美的滤镜照片吸引贸然前往,面对的却是“荒野求生”的挑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景区遇难事故,冲击着大众神经,但高流量的光环仍然吸引着众多游客,他们希望从这些所谓“网红”景点中分到流量,丝毫不考虑背后暗藏的生命代价。
对未开发区域的擅自“探索”,增加了公共资源的消耗。即使是已经完全开放的景区,若不时时维修、维护,也可能出现危险,更何况是未开发区域。一旦出现事故,需要医疗、消防、公安等多部门联合救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盲目前往未开发区域,由此造成的安全问题,暴露了多方责任的缺失。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监管,不能及时对热点区域进行风险预警和必要的安全投入,后知后觉。平台过于看重热度、流量,缺乏审核机制,导致诱导性视频、文案肆意传播。游客追求独特“出片”效果,缺乏对自身能力、环境保护责任的清醒认知,不管不顾。
所以要管一管“野生”网红景点了。一方面,管理部门要强化对未开发区域的巡查、警示与必要的管控,明确生态红线和安全底线,文旅部门要有前瞻性规划,在流量初期要及时引导群众前往已成熟的景区。强化平台监管,对虚假夸大的宣传,要限制其流量。另一方面,网络平台须扛起社会责任,对涉及“网红”景区的推荐内容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主动标注提示安全风险,配合相关部门,营造良好网络环境。游客自身也需要理性看待“网红”景点,不能盲目追求新、奇,不要一味寻找社会认同感,以心怀敬畏之心寻找自己的“诗和远方”。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何艳(湖北宜昌“我们正当阳”网评团队、王店镇人民政府)
责编:丁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