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就剩下零头了。
如果要感慨过得太快的话,可以借用一句:好像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对于一些计划出行而没有成行的人来说,的确如此。
很多羡慕老师这个职业的人,最常提到的论据,就是有寒暑假,和周末双休。
其实他们中的有些人并不知道,要是掐头去尾,中间再零零星星地添点活儿,这事那事地占去一部分,真正能独立支配的压根儿没多少。
平常每天上班比别人起码早一个多小时,下班晚一个多小时,细算起来,假期和周末早就打了很大的折扣了。
人,最大的自由是时间上能说了算,空间上能尽可能多地拓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暑期出游应该是多数老师的首选。
暂时放下工作中的辛苦琐碎,和生活里的鸡毛蒜皮,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想想就兴奋。
不管到了什么年龄,或多或少都会有些类似的欲望。为何如此,没深究过。也许,这是因为从远古时期开始,人类在仰望天空的时候,就无数次想过要摆脱地球的束缚,去探索能够看到却无法达到的未知领域。
这种内心的冲动,是骨子里埋藏的基因,万年传承而不衰。
有的老师驱车到了新疆,体验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北疆的喀纳斯湖如梦幻仙境,湖水湛蓝,白桦林金黄,勾勒出童话般的世界;
伊犁的草原广袤无垠,野花遍地,骏马奔腾,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
南疆的喀什古城,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古老的建筑、热闹的巴扎,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
有的老师报团到了西安,奔赴一次穿越时空的梦幻之旅。
漫步在古老的城墙上,触摸着斑驳的砖石,倾听历史的回声;
置身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透过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军阵,感叹千年帝国的辉煌与威严。
闯入夜晚的大唐不夜城,看灯火辉煌,着霓裳羽衣,穿越回盛世唐朝;
漫步回民街上,品尝香气四溢的美食,欣赏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体验独特的烟火气息。
有的老师结伴到了青海甘肃,享受的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美景。
零距离接触湛蓝如宝石的青海湖,在水天相接间欣赏壮美;
看茶卡盐湖如 “天空之镜”,倒映天地梦幻;
在甘肃,走近敦煌莫高窟的千年壁画佛像,惊叹这古老的丝路传奇;
仰望张掖七彩丹霞的山峦,感慨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坐在鸣沙山月牙泉边,陶醉于黄沙与清泉共生,静听驼铃在大漠中悠扬回荡。
……
外出游玩,往小里说,是开阔视野;往大里说,是换个活法。
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学历,不如阅历。很多的困惑,只有在行动中才能找到答案;有一些认知,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更加清晰。
身居斗室之内,长期局限在固定的环境里,虽然安全,却如死水。没有波澜的生命,没有意外的生活,总归是有缺憾的。时不时地旁逸斜出,才是一棵树摇曳多姿的前提。
很多不喜欢旅游的人,往往要说一些消极的话。
比如“花钱买罪受”,比如“旅游就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去”,比如“旅游就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进山看庙”,比如“名胜里面,只有人头和汗味,没有风景”……
其实,哪有完美的旅途,哪有完美的人生呢?
享受它的沿途风景,就要忍受它的一路风尘。旅途中也有焦虑,也有遗憾,也有后悔,但这就像劳动之后那健康的疲倦,即便呵欠连天,也比躲在空调屋里刷手机的惬意,更值得点赞。
”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这句话里,不止有辞职时的决绝,更多的是放下的洒脱与改变的勇气。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句话不是对烟火气的鄙弃,而是对更高目标与更远境界的追求。
实在太喜欢下面的则寓言,所以再转述如下:
河岸上并排长着两棵桉树。某年洪水过后,樵夫将它们砍下。
一棵被做成独木舟,随渔夫出海捕鱼,历尽风暴,见过鲸群,船身布满珊瑚的刮痕;另一棵被雕成神像,供奉在村头庙宇,终日受香火熏染,被信众摩挲得油光发亮。
二十年后,腐朽的独木舟被送回村庄当柴火。月光下,它对着依然光鲜的神像叹息:
“你这辈子真值得,不用受苦,始终被尊敬。”
神像却回答道:
“我的世界从未超过庙前三级台阶,而你胸膛里装着整片海洋的故事……”
暑假时间太短,又过得太快,这没啥。一辈子岂不也是白驹过隙?所谓的漫长,是因为枯燥的等待;感觉到急促,是由于有那么一些美好要去实现。
抓住,并过好当下。人生才有意义感与获得感。能从熟悉的地方发现不一样的风景,也是一种诗与远方。
眼看着暑假接近尾声,因为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也一直没有踏歌而行。
不过,非常喜欢有人分享外出的体验与趣闻。朋友,你说说,我听听,这个暑假,你的诗与远方在哪儿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