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名山大川的险峻台阶上,轿夫群体的身影总是与风景相伴。他们用肩膀扛起游客的便捷,也扛起家庭的生计。近日,一则关于庐山轿夫与游客的故事在网络流传,没有激烈的冲突,却因其中的理解与善良,引发了人们对劳动价值与人性温度的思考。
## 登山前的决定:为便利也为安心 夏日的庐山,山间云雾缭绕,阳光透过树叶洒在陡峭的石阶上。来自外地的一家人正在山脚下驻足,丈夫看着眼前蜿蜒向上、几乎望不到头的台阶,眉头微微皱起。妻子穿着轻便的运动鞋,却不时揉着膝盖,7岁的儿子则好奇地盯着台阶旁抬着空轿休息的轿夫,眼睛里满是新奇。
“这台阶太陡了,你们娘俩肯定吃不消。”丈夫转头对妻子说,语气里带着担忧。他知道妻子膝盖不好,儿子年纪又小,全程步行登山恐怕体力不支。环顾四周,他看到几位轿夫正坐在石阶上擦汗,身旁的轿子用结实的木料制成,绑着厚厚的棉布坐垫。上前询问后得知,从山脚到山顶的轿子费用是800元,可搭载两人。
稍作考虑,丈夫决定雇轿上山。“花点钱让你们舒服点,不然登山累坏了,后面的行程都受影响。”他一边付钱一边安抚有些犹豫的妻子。妻子看着轿夫们黝黑的脸庞和结实的臂膀,轻轻点了点头,心里却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不安。7岁的儿子则兴奋地围着轿子转圈,拍着坐垫说:“妈妈,我们要坐‘山轿子’啦!”
轿夫们动作麻利地整理着轿绳,年长些的轿夫笑着对孩子说:“小朋友坐稳咯,我们这‘山路专车’可比缆车有意思多啦!”简单的对话让气氛轻松了不少,妻子的不安似乎也淡了些。
## 轿上的煎熬:汗水里的内心挣扎 轿子缓缓抬起的瞬间,妻子下意识地抓紧了扶手。轿子比想象中平稳,轿夫们步伐协调,沿着石阶一步步向上攀登。儿子兴奋地在轿子里东张西望,不时指着山间的猴子大喊,清脆的笑声在山谷里回荡。
妻子却没有心情欣赏风景。她微微侧头,能清晰地看到前面轿夫的背影。浅蓝色的短袖衬衫早已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背上,勾勒出结实的肌肉线条。阳光越来越烈,豆大的汗珠从轿夫的额角滑落,顺着脖颈流进衬衫里,又从后背渗出,滴落在石阶上,瞬间被蒸发成细小的水汽。
“师傅,要不要歇会儿?”妻子忍不住开口,声音里带着歉意。前面的轿夫回头笑了笑,脸上的汗珠随着动作滚落:“没事的,我们习惯了,这点路不算啥。”他的笑容黝黑而朴实,额头上的汗珠反射着阳光,晃得妻子有些睁不开眼。
每当轿子经过观景平台,遇到其他游客时,妻子都会下意识地低下头。有游客投来好奇的目光,有人举起手机拍照,还有人小声议论“花钱坐轿真舒服”。这些目光像细小的针,扎在妻子心上。她看着自己完好无损的双腿,再看看轿夫们青筋暴起的脖颈和微微颤抖的双腿,一种强烈的不安感涌上心头:“我有腿能走,为什么要让别人这么辛苦地抬着?”
儿子似乎察觉到了妈妈的情绪,不再大喊大叫,而是小声问:“妈妈,你不舒服吗?”妻子摇摇头,轻轻摸了摸儿子的头,目光却再次落在轿夫湿透的衬衫上,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似的。
## 轿夫的职业态度:劳动里的尊严 行至一段格外陡峭的台阶,轿夫们的呼吸明显变得粗重,脚步也慢了下来。他们腰间的毛巾被汗水浸得透湿,每走几步就会腾出一只手擦一把脸。妻子再也坐不住了,坚持要下来自己走。
“师傅,这里太陡了,我自己能走,你们歇会儿。”她一边说一边要起身,却被轿夫轻声按住。“女士您坐好,这是我们的工作。”年长的轿夫喘着气说,语气里带着不容拒绝的坚持,“您既然付了钱,我们就该把您安全送到地方。要是让您自己走,就是我们没做好本职工作。”
另一位年轻些的轿夫也笑着补充:“您别觉得过意不去,我们干这行十几年了,这点力气还是有的。再说,您不坐我们的轿子,我们今天就没收入了。”他抹了把汗,露出一口白牙,“比起家里等着吃饭的孩子,这点累真不算什么。”
妻子注意到,虽然轿夫们的衣服被汗水浸透,但衣物本身却十分整洁。浅蓝色的衬衫没有污渍,西裤熨烫得笔直,连鞋子都擦得干干净净。这让她意识到,他们并非被迫从事这份辛苦的工作,而是在用心对待自己的职业,在劳动中保持着尊严。
在平缓路段,轿子再次平稳前行。轿夫们开始和妻子闲聊,说起山里的天气,说起哪个季节游客最多,说起自己孩子的趣事。他们的语气轻松自然,仿佛肩上的重担和满身的汗水都只是工作的一部分,没有抱怨,只有对生活的踏实态度。
## 下山的选择:理解中的善意平衡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攀登,轿子终于抵达山顶。丈夫早已在山顶平台等候,看到轿子到达,立刻上前帮忙扶妻子和儿子下轿。他拿出800元递给轿夫,感谢他们的辛苦。轿夫们接过钱,连声道谢,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就在一家人准备转身去游览景点时,年长的轿夫犹豫着开口:“先生、女士,你们下山的时候……能不能还坐我们的轿子?我们给你们打折,只要500元就行。”他的语气带着一丝恳求,眼神里满是期待,“我们可以在这里等你们,保证随叫随到。”
妻子的心又一次被触动了。她看着轿夫们被汗水泡得发白的手指,看着他们因长时间用力而有些变形的肩膀,心里清楚拒绝意味着他们会少一笔收入。丈夫看出了她的犹豫,拍了拍她的肩膀:“下山更陡,让孩子坐吧,你要是累了也能歇歇。”
一家人在山顶游玩了三个多小时,下山时已是傍晚。远远就看到那两位轿夫坐在空轿旁等候,身边放着喝了一半的矿泉水。看到他们走来,轿夫们立刻站起身,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
“师傅,麻烦你们了。”妻子轻声说,眼神里带着感激。她让儿子坐上轿子,自己则坚持步行下山。“我慢慢走,能跟上你们。”她对轿夫说,也像是在说服自己。轿夫们没有再坚持,只是在抬轿时特意放慢了脚步,让她能轻松跟上。
下山的路上,夕阳将轿夫和轿子的影子拉得很长。儿子在轿子里哼着歌,轿夫们步伐稳健,妻子跟在一旁,偶尔和他们说几句话。山间的风带着凉意,吹散了白日的燥热,也吹散了她心中最后的不安。到达山脚后,丈夫递上500元,轿夫们接过钱,再次连声道谢,身影很快消失在下山的人群中。
## 网络热议:劳动价值的多元思考 这段经历被同行的丈夫用手机记录下来,发到网上后,引发了众多网友的讨论。许多网友为妻子的善良点赞:“能体谅别人的辛苦,这份同理心很难得。”有人分享了类似的经历:“上次在黄山坐轿,看到轿夫汗水滴在台阶上,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最后多给了200元。”
也有网友从劳动价值的角度表达看法:“这是正常的供需关系,游客付费买服务,轿夫出力赚钱,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一位曾在景区工作的网友留言:“轿夫们靠自己的力气吃饭,他们最希望得到的是尊重,而不是同情。你愿意坐他们的轿子,就是对他们劳动的认可。”
更有人分享了暖心故事:“之前在泰山,和轿夫讨价还价到1500元,到山顶后看到他们累得直喘气,直接给了4000元。他们追了我好远要找钱,我说这是你们应得的。”这样的经历让人们看到,在劳动与报酬之外,更珍贵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善意。
山间的轿子依旧在石阶上往返,轿夫们的汗水依旧会浸湿衣衫。但这个发生在庐山的故事,让人们看到:当游客的善良遇上劳动者的尊严,当付费的便利遇上真诚的理解,平凡的日常里,也能开出温暖的花。夕阳下,庐山的石阶被染成金色,仿佛在见证着每一份劳动的价值,也见证着每一次善意的相遇。
|
内容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合作伙伴及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站联系,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邮箱:88@88.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