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 多云、局部阵雨 气温24~30℃
新闻报料电话:0715—8128787
新鲜事、稀奇事、开心事、麻烦事,欢迎拨打热线电话,我们愿意和您分享,帮您跑腿...
这个夏天
逃离高温“烤”验
咸宁避暑季重磅来袭
高山云海、森林溯溪、户外探险
…
解锁多重清凉玩法
带你感受“人在画中游”的诗意
九宫山:山顶云海里的追星逐日
“快看!太阳要出来了!”7月25日清晨5点,通山县九宫山铜鼓包观景台,武汉游客周敏举着手机。远处的云海骤然被撕开一道金缝,红日贴着风车叶片缓缓升起,360度的观景台瞬间爆发出一片惊呼声。
穿薄外套的人们纷纷向前靠拢,山风裹挟着水汽扑面而来,带着松针的清香,周敏下意识地将孩子的衣服领口紧了紧。海拔1500多米的山顶,清晨的温度很低。
作为华中地区知名的避暑名山,九宫山96.6%的森林覆盖率宛如撑起一把巨伞,将夏季平均气温稳稳锁定在21℃以下。
图片 张仰强 摄
来自长沙的徒步爱好者李哲从云中湖拾级而上,攀爬了两个多小时,他已渗出一头的汗珠。观景台的角落,几位摄影爱好者正在更换长焦镜头,三脚架金属腿上套着防滑布。
“周末的帐篷区需要提前三天预约,有家长还带着天文望远镜前来,这里的星空能够清晰看到银河的纹路。”景区的一位工作人员指着远处的山脊说道,此时晨光已将林海染成金绿色,“你们瞧那片云,像不像奔腾的骏马?等会儿太阳再升高一些,云就会渐渐散去。”
“负氧离子洗肺”“山峦叠嶂好美”“徒步到腿软但特别爽”……在游客中心的留言板上,游客们的字迹密密麻麻。来自南昌的退休教师王阿姨写下一句话:“空调病犯了一整周,来这儿待一天,关节都不疼了。”旁边的年轻人则贴上一张拍立得照片,照片里的云海漫过风车底座,仿佛给高大的风车披上了一条纱裙。
阳光透过林海,将光斑洒落在青石板路上,观完日出的人群在树荫下稍作休息。周敏牵着孩子朝着观光车方向走去,小家伙手里紧握着一片针叶,说要把它夹进暑假作业里给老师一个惊喜。
黄龙山:三省交界处的徒步乐园
“一、二、三,跳!”7月20日上午,通城县黄龙山只角楼前,23岁的广州姑娘林薇纵身一跃,跨过省界碑,身后的朋友迅速按下快门。照片中,她一只脚踩在湖北地界的青石板上,另一只脚迈向江西境内的草丛,背景是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层峦叠嶂,云雾顺着山脊缓缓流动。
“来之前特意查过,这里一脚能踏三省。”林薇甩了甩被山风吹乱的头发,防晒袖套上还沾着清晨的露水。
这座平均气温仅24℃的“江南香格里拉”,此时正迎来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时节。沿着新修的徒步道前行,每隔百米就能与背着登山包的游客擦肩而过。
一支来自湖南的户外团队正在补给站休整,队长王群英手持地图指点着:“我们沿着这条‘湘鄂赣穿越线’行进,昨天从湖南平江出发时还穿着短袖,今早进入湖北通城就换上了外套。”
午后的溪流处最为热闹。孩子们穿着凉鞋在浅滩相互追逐,踩踏鹅卵石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傍晚的露营区升起袅袅炊烟,来自长沙的情侣周明和陈瑶正在用便携炉煮面。“上周在朋友圈看到别人发布的星空照片,说这里能看到银河,这周就请假赶来了。”周明递给陈瑶一个烤红薯,外皮焦黑,掰开却热气腾腾、甜香四溢,烫得人直搓手。
暮色渐浓,一支刚刚登顶的江西自驾团队在营地上挂起小旗。“你看那片山影,左边是湖南的梯田,中间是湖北的竹林,右边是江西的茶园。”队长黎星辰指着远处向8名队友介绍道。
露营区的灯光依次亮起,宛如撒在绿绒毯上的星星,与天边的晚霞相互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在这个夏夜,黄龙山以三省交界的独特魅力,热情拥抱着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徒步者。
黄袍山:白水崖下的溯溪狂欢
“小心脚下的青苔!”8月5日,通城县在黄袍山白水崖瀑布下,导游林悦的呼喊声被水声淹没。20多名游客正沿着溪涧逆流而上,穿着荧光色溯溪鞋的姑娘在岩石上蹦蹦跳跳,戴草帽的大叔索性脱掉鞋子光着脚,当冰凉的溪水漫过脚踝时,惊起一连串夹杂着欢笑的尖叫。
白水崖距离通城县城24公里,瀑布落差达218米,是黄袍山瀑布群中单级落差最大的瀑布。瀑布下,穿着白裙的戚鑫正在通过抖音直播,将这里的美景分享给她的粉丝们。
武汉游客王芳举着手机倒退着行走,镜头里白水崖瀑布宛如一条银龙从绝壁坠落。“上周查看攻略,说这里是‘华中第一瀑’,特意休了年假带孩子前来。”她擦了一把脸上的水珠,女儿朵朵正蹲在浅滩用网兜捞小鱼,裤腿卷到了大腿根,露出被阳光晒出的“黑白分界线”,小腿上还沾着一些泥沙。
重庆游客张诚的女儿突然指着水里的石蟹尖叫起来,他急忙放下登山杖去抓,裤脚瞬间湿透,冰凉的溪水顺着小腿往上蔓延,他却开怀大笑:“城里游泳池的水有消毒水味,哪有山泉水清爽。”不远处,几位身着速干衣的年轻人正在搭建绳索,准备挑战上游的陡坡。
午后的阳光穿过峡谷,将溪水照得清澈透明,水底的鹅卵石如同撒了一把彩色玻璃珠。65岁的摄影爱好者陈军架着三脚架,镜头对准瀑布下的彩虹。“早上像白练,现在如同碎金。”陈军说,“凌晨五点就从通城县城出发,守到现在,太值得了!”
返程时,游客林青的拖鞋上沾满了黄泥浆。山脚下的农家乐炊烟袅袅,缓缓飘出鱼汤的香气,老板娘站在竹篱笆门口喊道:“溪水凉不凉快?冲个脚,快来喝汤。”
药姑山:江南药库里的采药奇遇
7月18日清晨五点,通城县药姑山的山林里,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大二学生张婷拨开挂满露珠的草丛正在寻宝。
“这是八角莲,叶子如同小伞,根部能够治疗跌打损伤。”张婷迅速掏出笔记本记录着,笔尖在“八角莲”三个字上稍作停顿,又补充了一句“叶片背面有紫斑”——这是老师传授的辨识方法。竹筐里躺着几株绞股蓝、苦参和铁皮石斛,叶片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
凌晨三点就从武汉出发的张婷,此时裤脚已被露水湿透,额头也渗出汗珠,却丝毫感觉不到炎热。在被称为“江南天然药库”的药姑山,早晨的气温刚过20℃,山风携着竹香轻轻拂过耳畔,比车载空调的冷风更为沁人心脾。
“看这九叶绞股蓝,比普通的多了两叶,药效也会翻倍。”张婷的手指轻轻在叶片上拂过,然后凑近鼻子闻了闻,一股清苦味混合着草木香钻进鼻腔。
“这草药能够解酒,听说当年李时珍在药姑山尝百草时,就依靠它来提神醒脑。”“第一次见到这么粗壮的野生党参。”通过手机,张婷向同学们展示自己今天的收获,这场“线上交流会”一直持续到中午。
午后,药姑山脚下古瑶村的一间民宿里飘出阵阵药香。老板娘盘着头发,正将新采的铁皮石斛放入砂锅,鸡汤咕嘟咕嘟地翻滚着,蒸汽在窗玻璃上凝结成水珠。她给张婷盛了一碗汤说道:“汤里的野山参、铁皮石斛都是今早刚挖的,带着泥土的湿气,药效才够强。”窗外的晒谷场上,村民们正在翻晒草药,竹匾里的苦参、淫羊藿已经晾晒得半干,微风拂过,掀起阵阵药香。
傍晚的药姑山,虫鸣声此起彼伏。张婷也学着村民的样子,将采来的药草摊放在民宿门前的竹匾里,远处传来潺潺水声,混合着瑶寨里待客的歌舞声,仿佛在为这些远道而来的寻药人,轻声吟唱着古老的歌谣。
这个夏天
别再被高温“拿捏”冲进咸宁的清凉结界
感受21℃的治愈时光

本报记者:朱亚平
编辑:王馨茁
监制:向东宁
出品:新媒体中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