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越风情·文成西坑·龙麒源(上篇)】
文&图叶望庆
飞翠湖:群山深处的碧玉
龙麒源,隐匿于浙南山水的褶皱之间,地处文成县西北部西坑畲族镇境内的梧溪上游蟹坑地带。当地畲民为纪念畲族始祖龙麒,故而命名为“龙麒源”。该景区由飞翠湖、梧溪谷、龙麒峡、金碧滩、龙麒山等五大部分构成,区内遍植亚热带阔叶林木,是文成县保存最为完好的生态公益林。这里峡谷幽深若神秘之境,集山水游赏、休闲探险、原始森林考察等妙处为一体,宛如浙南山水间的一块璞玉,是国家 4A 级景区。

龙麒源景区升级改造后,我们几家人再次前来游览。售票厅旁有一处网红打卡点,亦是观景平台。“金”字造型斜向空中伸展,两侧玻璃护栏在尽头合围,石阶层叠错落,“我❤️龙麒源” 与后方红色花“心”造型格外醒目,仿佛在热情地向游人张开怀抱。


站在平台之上,前方凤山与凰山左右相伴。山峦虽不高耸,但峰尖如笔,峰峰相连,恰似旌旗猎猎;环环相藏,犹如瑶台层叠,勾勒出独特的山势,为龙麒源描绘出开篇的山水长卷。俯瞰峡谷,映入眼帘的便是我们此次龙麒源之行的首个观赏景点——飞翠湖。我们赶忙在此按下快门,随后通过检票口,踏上好运桥。


这座长达三百六十米的红色索桥,横跨在 W 型峡谷之上,高悬于两峰夹峙的峡口,宛如一道天堑通途,引领我们步入景区。行至桥心,风从谷底倒灌而上,整座桥便如摇篮般轻轻晃动。在微微晃动间,飞翠湖的全貌豁然呈现。


站于索桥上,低头俯瞰,梧溪之水在此汇聚成一汪碧绿的深潭;抬头仰望,两岸陡壁犹如被巨斧劈开,而山脊却浑圆似弓,使得湖面也顺势弯成一道优雅的弧线——这便是“飞翠湖”。

这弓字形的峡谷,原是燕山期花岗岩受流水沿垂直节理深切而成。历经千万年的冲蚀、崩塌与沉积,恰似一把无形的刻刀,将山体雕琢成如今这般既险峻又秀媚的模样。这隐匿于弓字型峡谷中的高山湖泊,不仅形状弯曲独特令人称奇,其碧绿澄澈的湖水更是让人惊叹不已。

湖水的绿,恰似春日新茶碾碎后融入碧波的醇厚,又似翡翠在日光下流淌的温润,浓郁得仿佛要溢出湖面,染绿周围的群峰。此刻,眼前满是深浅不一的绿色,嫩绿、翠绿、墨绿、苍绿交织在一起,湖光山色相互交融,翠意仿佛要腾飞入云,将天地晕染成一幅碧玉画笺。山因水色而添韵,水借山形更显灵,一动一静之间,“飞翠”二字恰如其分,飞翠湖恰似凝固在群山之中的一块翡翠。

望着飞翠湖,不禁让人想起朱自清的《绿》。倘若朱自清当年见到这飞翠湖,又会如何挥毫泼墨呢?或许他会让梅雨潭“醉人的绿”有了新的延伸,赞叹这里是“天地窖藏的琼浆,醉了山峦,醉了云影,醉了看客的眸光”;又或许会将其喻为“女娲补天时遗落的绿宝石,在峡谷幽居千年,终绽惊世华光”。朱先生大概会认同这样的描述:“那绿从四面逼来,逼得人连呼吸都带着青草的回甘。”亦或更为直接——“我疑心这不是潭,而是山的瞳仁,照见我自己也成了一尾小小的翠鱼。”。我想,这般湖光山色的灵动与醇厚,必定能激发文人无尽的才思。

然而,即便这醉人的绿色再美,我们也不能久留,毕竟桥身仅有一米左右宽,后面的游客会催促前行。桥的尽头是桃源洞,这是个人工打造的涵洞,洞内灯光五彩斑斓,颇有钟乳洞的韵味。


穿过此洞进入景区,才发觉方才所见的飞翠湖不过是景区的“序章”,真正的世外桃源隐藏在洞后,藏在山水层层叠叠的深处。而那湖水的绿,恰似一把钥匙,先在人心中开启一汪澄澈,才肯让人走进更深处的翠色之中。

锦鲤池:翠波间的灵动金芒
穿过桃源洞,沿着石阶缓缓下行,不过百步之遥,右侧“锦里池”便悠然呈现在眼前。这方迷你小湖,实则是景区游步道从宽阔的涧溪中央延展时隔出的一盏碧玉盏,隐匿在龙麒源的山水褶皱之中,延续着飞翠湖尚未讲完的故事。

别看这湖小巧玲珑,却韵致十足。澄澈的碧水仿若裁下的一方青天,稳稳地托举着满池的灵动之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那群自在游弋的锦鲤。它们色彩斑斓,或橙红似焰,或金黄若晖,或雪白落釉。大抵是精心饲养的缘故,每一条都体态丰腴。当它们舒展尾鳍时,原本静谧的湖面被搅碎,漾起金红交织的涟漪,将单调的水色晕染得鲜活而热闹。


我俯身靠近水面,锦鲤纷纷凑过来啄食,尾鳍轻轻扫过我的指尖,那丝丝痒意带着欢闹,径直沁入心底。我索性蹲下身,想要数一数鱼儿的数量,可它们却倏地掉头,一同朝我涌来。刹那间,水面绽开一朵朵绯色的涟漪,层层叠叠,恰似畲家彩带在舞动至尽兴处,忽而又收拢起来。在那一刻,我竟疑心自己变成了鱼饵,被这山色、水色与鱼色一同吞食,心中只留下如顽童般的纯真。


对岸的人造山石上,两折水瀑潺潺滑落,宛如素绢折叠,又似细流银线。水瀑跌入湖面时,溅起的微沫仿若轻烟。更为奇妙的是,湖面上不时升腾起烟雾,时有时无地弥漫开来,给小湖蒙上了一层薄纱。这雾气经山风轻轻一捻,便化作轻纱,忽聚忽散。如此人工点缀,却与天然山水相融无间。在雾霭之中,锦鲤若隐若现,水瀑哗哗流淌,比起纯粹的自然之景,更多了几分梦幻的气息。


池边停放着两艘小船,为这里增添了几分野趣。木质的船身,覆盖着形似蓑衣的篷顶,古朴之中暗藏精巧。船舷垂挂着的黄灯笼、立着的油纸伞,与睡莲、荷花相互映衬,恍惚间,仿佛让人误入了古画中一处闲逸的角落。我们踏上小船,拿起船桨,做划船样。随着快门声响,这一瞬被永久钉在了方寸之间,一张融入山水的诗意剪影就此诞生——雾霭似宣纸,山峦如淡墨,小船像朱砂笔,而人则成为了留白之处。


在这大山峡谷之间,如此精巧的所在,足见景区的用心。碧湖、锦鲤、小船、水瀑与轻烟,为这山水小品增添了人文的温度。飞翠湖犹如浓墨重彩的序章,锦里池恰似细腻工笔的篇章,一阔一幽、一浑一巧,续写着龙麒源深藏在浙南山间的婉转情长。

涧溪行:水色如练 缘心洗尘
离开锦鲤池,仿佛从一方精致的扇面中抽身而出,这才发觉动静相宜的涧溪是如此灵动,极具引人入胜的魅力。这一脉碧水,承接了飞翠湖的温润、锦鲤池的灵动,于峡谷的褶皱间流淌成一首隽永的诗篇,每一道堰坝、每一级瀑流,都是大自然与人文携手共绘的美妙韵脚。

步道依傍着溪水蜿蜒而生,溪水宛如被群山过滤后的翡翠琼浆,澄澈得能清晰映照出游云的影子。五六道矴步堰坝横亘在涧溪之上,将水流切割成层次分明的段落。从溪畔望去,这些堰坝恰似几把横放的古琴,那排列整齐的圆润溪石,宛如古琴上的琴码。


堰坝内,一湾湖水静谧如镜,峡谷间的阵风悄然拂过,水面泛起微微涟漪,层层叠叠地荡漾开来;在远处较为宽阔的水面上,一只明黄色的“巨鸭”悠悠浮着,为这片平静的山水增添了一丝童趣。而坝口处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水流从石矴间陡然跌落,涧溪瞬间被激碎成雪沫,顺着坝朵如同一匹白练飞泻而下。同行的小伙伴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一幕,或夜景模式,或慢门拍摄,或丝绢流水模式,将峡谷的喧嚣揉和成轻柔的白纱。



我们继续向上行进,“森林萌宠乐园”那独具特色的卡通门闯入视线,装饰着畲族标识的石柱憨态可掬。然而,由于正在施工,乐园暂时关闭,这就像给此次旅途留下了一个待拆的盲盒,让人不禁心生期待。


再往前走几步,“缘心阁”道观悄然伫立在山坡的绿荫之中。旁边的巨石上刻着“洗心池”“缘心阁”字样,红漆绿字已略显斑驳,留下岁月的痕迹。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太阴宫”匾额高悬,飞檐翘角与山间云雾相互交融,如梦如幻。虽未详细考证其始建的具体年月,但不难想象,在过往的风雨岁月里,它见证了畲民虔诚的祈福仪式,也目睹过山客们的短暂驻足,其人文脉络恰似涧溪流水,在砖石之间静静延续。



从“太阴宫”下来,前方便是一座飞跨两岸的风雨廊桥。棕红色的桥身古朴典雅,廊顶覆盖着黛瓦,红灯笼在廊柱间轻轻摇曳,桥下流瀑的轰鸣声与廊上人们的欢声笑语相互应和。倚栏杆俯身,溪面被桥影一分为二,一半倒映着天空,一半隐藏着云朵。涧瀑声在桥下如雷轰鸣,仿佛有人在暗处奋力擂鼓。这情景不禁让人想起畲家“三月三”对歌的热闹场景,鼓点一响,山与水仿佛都化作了应和的歌喉。


朝廊桥的山边望去,一座滑水的铁制滑道伫立在那里,滑道依着山势蜿蜒,像是一条银色的长龙盘踞山间。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玩水体验。今天有台风影响,滑道未开放。


回望一路慢行,堰坝叠瀑构成了自然的和谐和弦,道观与萌宠则成为人文的独特变奏。这涧溪行中的山水意境、人文情怀,早已在心底酝酿成甘醇的美酒,等待着与下一段风景一同品味。行至廊桥稍作歇息后,我们便前往左侧的“文成生物博览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