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草原,风拂碧浪,云卷苍穹。当傍晚的阳光洒满草原,万人聚集的开幕式现场早已人声鼎沸——文化旅游节的悠扬歌声、草原村排的激烈呐喊、那达慕大会的豪情欢呼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属于乡村的活力乐章。这场覆盖全年龄段的文体盛宴,不仅用热烈的赛事氛围点燃了秋日激情,更以温暖细节传递着乡土温情,在热闹之外,为乡村发展注入了长效动能。
赛事现场:
全龄参与的热度与藏在细节里的温度
站在高处俯瞰,三大活动的现场如同沸腾的海洋。在这万人聚集的场面里,年龄的界限被热情打破。当文化旅游节的音乐响起,坐在观众席的长者们早已跟着音乐节奏,打起节拍。孩童们围着非遗展示台好奇地触摸剪纸纹样,年轻人则在非遗体验区跟着传承人学做手工艺品,交谈声此起彼伏,成了另一番热闹;草原村排的赛场上,青年小伙在网前奋力扣杀,额角的汗珠映着阳光,场边的小球迷举着加油牌,用稚嫩的声音喊着“叔叔加油”,得分时的掌声能掀翻半边天;那达慕大会的赛马场上,年轻骑手策马奔腾,马背上的身姿矫健如飞,而场边坐着的老人,正用布满皱纹的手为晚辈们讲解着比赛规则,脸上的笑容慈祥而骄傲。
这份全年龄段的热情,离不开主办方藏在细节里的巧思。当聚光灯聚焦于赛场中央的胜负瞬间,那些散落在角落的细节,正以最温柔的方式,诠释着赛事的另一种意义——它们无关成绩,却让每一个参与者都感受到被珍视的温度。草原村排赛场边,专门设置了“观看区”,每个位置都贴心地放置着矿泉水;那达慕大会为年长的观众准备了遮阳棚和急救包,志愿者不时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文化旅游节的美食区,从传统到创新,从热乎到清爽,细致地照顾着每个人的喜好。
更让人暖心的是,每个活动现场都有“便民服务点”,从针线包到充电宝,从问路指引到简易医疗,细微之处的关怀,让这场赛事少了距离感,多了“家门口”的亲切——就像牧民们说的,“输赢不重要,大家凑在一起才快活。”
这些细节,没有被写进赛事流程,却比任何欢呼都更能抵达人心。它们让赛事不再是冰冷的竞技场,而变成了一个充满善意的共同体——在这里,胜负之外,有人在乎你是否口渴,有人留意你是否受伤,有人记得你为这场盛会付出的每一份热情。
价值延伸:
从一场活动到乡村发展的长效赋能
这场文体盛宴的意义,远不止于“热闹一场”。草原村排比赛结束后,不少牧民自发组织起了日常训练,曾经闲置的土地被改造成了标准化排球场,每天都有身影闪动,傍晚的传球声成了村里新的“背景音”;那达慕大会让更多人重新拾起了传统技艺,年轻人开始跟着长辈学习赛马、摔跤,民族文化的传承在赛场之外悄然延续;文化旅游节吸引了周边市旗(县)的游客,村里的农家乐、手工艺品店生意火爆,牧民王大姐笑着说:“以前守着自家的手艺发愁卖不出去,现在游客上门来买,一天的收入顶过去一个星期。”
从激活村民的健身热情,到让“人气”变成“财气”,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从“一时热闹”到“常态红火”,这场融合了文化、体育、旅游的盛宴,正是文体活动赋能乡村的生动写照。它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不仅激起了当下的热闹涟漪,更在乡村的土地上播下了活力的种子——当运动成为习惯,当文化被重新珍视,当乡村因活动而被更多人看见,属于这里的长效发展故事,才刚刚开始。
文旅融合:
在传承中奔向新生活
当文化旅游节将那达慕的传统与村排的新潮编织在一起,我们看到的是草原文化的生命力。那达慕大会上的赛马、射箭、博克,是刻在血脉里的传承,让年轻一代记得“祖辈的勇敢”;草原村排的热血拼杀,是新时代的表达,让草原人在传统之外,找到了与世界对话的新方式。这三大盛会交相辉映,不仅勾勒出草原的壮美画卷,更以鲜活的姿态诠释着北疆文化“开放包容、刚健豪迈、守正创新”的深厚底蕴。
更重要的是,这场盛会让“草原”不再只是地理概念,而是成了“团结”“活力”“希望”的代名词。牧民们在赛场上并肩作战,在生活中互相帮衬;游客们带走的不仅是照片与特产,还有对草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当夕阳为赛场镀上金边,村排队员的欢呼声与马头琴的旋律在草原上交织。虽然这场盛会落幕了,但它播下的种子已经发芽:关于传承,关于热爱,关于这边土地上的人们在时代里,始终昂扬向前的模样。
来源:鄂托克前旗发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