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江畔的夹江县,正迎来研学旅游的黄金发展期。2025年1-7月,全县研学游客接待量达14.9万人次,较去年同期猛增280%,创历史新高。这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夹江以“核、堰、纸、画、茶”五大文化脉络为轴线,通过五大核心研学点位构建的全域体验网络持续释放吸引力。
“他们连计算器都没有就能完成这样的壮举,真了不起!”在909研学旅游大本营观影室内,当纪录片播放当年科学家在茅草屋画图纸的画面时,初中生王磊对同伴说到。
作为工业科技研学的重要载体,909研学旅游大本营依托中国核动力事业发展历史,入选省级工业科技主题研学线路。如今基地的参观走廊里,常常挤满好奇的少年,他们在这里聆听老一辈科研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的热血故事。
东风堰——千佛岩景区古堰畔,历史以另一种方式流淌。摩崖石刻前,学生仰视隋唐造像的风霜刻痕。“这尊弥勒佛龛开凿时,东风堰已守护夹江百年。”讲解员介绍道。
在这里,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古堰结构与摩崖造像群,在生态观察与地理测绘中理解古人治水智慧。景区文化体验活动预约持续火热,成为区域研学的重要承载地。
天福观光茶园的晨雾中,背着茶篓的“小茶农”穿行于垄间。“一芽一叶才是精品! ”茶艺师指导声未落,孩子已经轻捻嫩芽开始比拼采摘质量。炒茶区内,铁锅蒸腾的热气裹着清香,初中生陈宇轩在师傅带领下体验“抖、搭、压”的手法:“手心都烫红了,但自己炒的茶叶特别香!”茶礼展演厅内,唐宋点茶的十二道仪轨让少年屏息凝神,茶筅击拂的沙沙声里流淌着文化浸润的静谧。
在非遗传承领域,夹江呈现双核驱动。大千纸故里研学园通过古法造纸72道工序体验,让传统技艺在竹帘起落间生动传承;四川艺新生非遗研学基地整合陶艺、年画等项目,陶轮操作与木版拓印工坊持续保持较高参与度,开园以来接待量稳步攀升。
“现有研学点位的火热让我们看到文化传承的生命力。”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继续扩张研学点位,包括909研学旅游大本营升级、天福茶博物馆改造以及新建“天府粮仓”博物馆、夹江菜博园等,新项目不是简单扩容,而是要让奋斗精神、农耕智慧、科技探索形成完整的研学体系。
近年来,夹江正以文化厚度为支点撬动研学产业崛起——从单一非遗体验到“核工业+古水利+非遗传承+茶文化”多维矩阵,当核潜艇图纸与古法竹纸在研学课堂相遇,当千年灌溉智慧在少年测绘笔下重生,夹江正书写着县城文旅融合的创新范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