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景区的商业化程度,往往影响着游客对自然与文化的感知。作为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峨眉山近年来因过度商业化频繁引发游客诟病。不少人带着对 “金顶祥光映云海,古刹钟声绕山峦” 的憧憬而来,却在一连串的收费项目中感受到落差,这场自然与商业的碰撞,成了景区发展中难以回避的话题。 期待与现实:风光被价目表覆盖 初秋的峨眉山,云雾在山峦间流转,本应是赏景的好时节。来自河南的张先生带着母亲登上山,却没等来想象中的宁静与庄严。站在景区入口,电子屏上滚动的价目表格外醒目:门票 160 元,景区大巴 90 元,金顶索道 120 元,万年寺香花券 10 元…… 一项项费用加起来,刚进门就花了近四百元。 “我带着老娘来拜佛,光进门就花了小一千!” 张先生对着镜头忍不住吐槽,语气里满是无奈。他指着不远处的指示牌,上面的收费项目密密麻麻,“这哪是游山玩水,分明是给景区的‘提款机’上供。” 在金顶寺庙前,他想陪母亲烧柱香,工作人员上前介绍:“普通香 300 元,吉祥香 888 元,还有 1888 元的祈福套餐。” 母亲心疼钱摇了摇头,转身却看见工作人员正把别人烧了一半的香扒拉到一边,嘴里念叨 “影响观瞻”。张先生叹了口气:“这哪是普贤道场,分明是抢钱道场!” 这样的体验并非个例。有网友算过一笔账:一个三口之家游峨眉山,门票 160×3=480 元,景区大巴 90×3=270 元,金顶索道 120×3=360 元,万年寺香花券 10×3=30 元,再加上吃饭、买水和零星消费,随便逛逛就得小两千。“这个价格,够去趟泰国清迈了,人家还管三顿饭呢。” 评论区里的调侃,道出了不少游客的心声。 曾有人反驳 “嫌贵可以不来”,但更多游客的感受是:期待中的山水禅意,被一张张价目表冲淡了。一位多次来峨眉山的摄影爱好者说:“以前来拍云海,清晨的金顶只有寥寥几位摄影师,现在天不亮就排起长队,不是等日出,是等索道开门,耳边全是收费员的吆喝声。” 景区 “赚钱经”:文化成了摇钱树 更让游客膈应的是景区藏在细节里的 “赚钱经”。有内部人士透露,峨眉山景区一年收入达十几个亿,但分给寺庙的资金连零头都不到。万年寺的一位老和尚谈起这事,忍不住叹气:“以前香客来,带几个馒头就能住三天,庙里的香火钱多用于修佛像、助贫困。现在我们想修修漏雨的屋顶,还得打报告等审批,景区总说‘先保证索道运营和人员工资’。”
 寺庙里的景象也变了味。去过的游客不难发现,山上的 “功德箱” 比石狮子还多,几乎每个角落都能看到。穿着僧袍的工作人员不像出家人,倒像训练有素的销售,追着游客问:“要不要点灯祈福?888 元保全家平安,1888 元求事业顺利。” 有位网友分享了奶奶的经历:“奶奶一辈子信佛,去年带她来峨眉山,她对着金顶佛像哭了,说‘菩萨怎么也变得这么爱钱了’。” 这种 “拆分成套” 的收费模式在景区里随处可见。所谓的 “必看景点” 往往藏在多道收费门后,连山间的公共厕所都挂着 “扫码关注公众号免费使用” 的牌子,不扫码就得付 1 元使用费。有导游私下吐槽:“现在景区都学精了,门票定价看着不高,但把精华部分全拆成‘二次消费’,游客一算总账,比以前贵了一倍还多。” 在清音阁附近,原本免费的观景台被围起来,想近距离拍照得付 20 元 “取景费”,不少游客只能在远处踮脚张望。 对比之下:适度与过度的边界 游客并非反对收费,毕竟景区运营需要成本,维护设施、保障安全都需要资金。但大家反感的是无底线的敛财,是把文化与信仰当成赚钱工具。同样是知名景区,黄山和普陀山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黄山门票价格不低,但所有收费项目都明码标价公示在官网和景区入口,没有藏着掖着的消费陷阱。景区还多次上调挑山工的工资,保障劳动者权益,游客在山间能看到挑山工们有序工作,没人会强制推销商品。有游客说:“在黄山花的钱明明白白,看到挑山工挑着沉重的物资上山,觉得这钱花得值。”
 普陀山作为佛教名山,商业化程度也不低,但寺庙坚持 “免费香三支,心诚则灵”,门口贴着醒目的告示,禁止工作人员推销高价香烛。寺庙的香火钱多用于慈善事业,每年都会公示资金去向,修建佛像、资助贫困学生的支出清晰可查。游客在那里拜佛,感受到的是庄严而非压力,“没人追着你花钱,想捐功德随心意,这种氛围才对味。” 这些景区的共同点是:守住了商业化的边界,让游客感受到 “钱花在明处,体验在实处”。而峨眉山的问题在于,商业气息盖过了自然与文化本身,游客的注意力从云海、古刹转移到了价目表和推销上,旅行的意义被悄然改变。 游客心声:不想花钱买不痛快 景区就像餐馆,菜好吃、价格公道,客人自然愿意常来;要是总想着 “一刀宰死”,就算名气再大,迟早也会门可罗雀。这句话在峨眉山身上得到了印证。越来越多的游客表示 “不会再来第二次”,理由很简单:“花钱买不痛快,没必要。” 在金顶的观景台,来自四川本地的李女士带着孩子拍照,她算了笔账:“我们一家四口,光基本费用就花了一千多,孩子想吃根烤肠要 15 元,买瓶矿泉水 8 元,比山下贵了好几倍。关键是没感受到应有的服务,问工作人员路线不耐烦,想休息下连个免费座椅都难找,全是收费的茶座。” 孩子指着远处的云海问:“妈妈,这里的云是不是因为我们花了钱才这么好看?” 李女士一时语塞。
下山的大巴上,几位游客在闲聊。有人说:“下次不如去周边的小众山,门票便宜,还没人推销,安安静静看风景多好。” 有人附和:“可不是嘛,峨眉山的云海再美,心里堵得慌也看不进去,总想着下一个收费项目在哪。” 车窗外,夕阳给山峦镀上金边,本该是旅程中最美的画面,却没多少人举起手机拍照。 景区出口处,张先生搀扶着母亲慢慢走出来,老人手里攥着没烧的香,嘴里念叨:“以后不来了,不如在家门口的小庙拜拜,心里踏实。” 张先生回头望了一眼巍峨的峨眉山,金顶在暮色中若隐若现,他轻轻叹了口气,转身扶着母亲走向停车场。 峨眉山的云海依旧流转,古刹的钟声偶尔传来,但游客心里的疙瘩却没那么容易解开。大家期待的,不过是一场明明白白的旅行,是自然与文化本身的魅力,而非被商业裹挟的疲惫。未来的峨眉山能否找回平衡,让游客重拾最初的憧憬,或许需要景区在赚钱与情怀之间,找到更合适的支点。但至少现在,不少游客离开时的心情,就像山间的雾气,沉重而迷茫。
|
内容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合作伙伴及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站联系,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邮箱:88@88.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