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重返拉萨的深度凝望
九月初的拉萨,雪域清秋。
当我重新踏上这片海拔3650米的高原圣土时,心境已然不同。
从林芝的江南秀色到纳木错的圣湖壮美,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雄奇到羊卓雍措的湛蓝如镜,一路走来,每一处风景都在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今,当我再次站在拉萨这座圣城的中心,仰望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心涌起的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厚重感。
经历了高原湖泊的壮阔、森林峡谷的秀美,我开始明白,西藏的真正魅力不仅在于自然景观的震撼,更在于深厚历史文化的积淀。布达拉宫与大昭寺,正是这种文化积淀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如同两颗璀璨明珠,在雪域高原上闪闪发光,见证着千年来的沧桑变迁。
红山之巅的石木传奇
晨光初现时,我再次来到布达拉宫脚下。
与初到拉萨时的兴奋不同,此刻的我多了几分沉静与敬畏。这座始建于公元7世纪的建筑群,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红白相间的宫殿群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宛如从红山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一般。
布达拉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松赞干布时期。公元7世纪,这位年轻的吐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并将都城从山南雅隆迁至拉萨。在红山之上,他修建了最初的宫殿建筑。时光荏苒,历经兴废,直到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重新修建了这座宫殿,才有了今天这座雄伟建筑的基础。
走近这座海拔3700多米的建筑奇迹,我被它的工程技艺深深震撼。整座宫殿依山就势,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厚达数米的花岗岩墙体,每隔一段距离就用铁汁灌注加固,这种古老的建筑技术至今仍然牢固如初。红宫居中,白宫横贯两翼,红白相间的色彩在高原强烈的阳光下对比鲜明,形成了独特的视觉冲击。
值得一提的是,在红宫修建过程中,康熙皇帝特意派遣了汉、满、蒙古等百余名各族工匠进藏参与建设。走在宫殿内部,我仿佛还能听到当年各族工匠齐心协力的号子声,看到他们挥汗如雨的身影。这座宫殿,正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团结协作的历史见证。
壁画里的千年史诗
步入宫殿内部,仿佛走进了一个时光的长廊。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色彩依然鲜艳的壁画。在白宫东大殿,我看到了描绘文成公主入藏的壁画,画面中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跋山涉水,历经艰辛到达拉萨。那些细腻的笔触,生动的人物,仿佛让我看到了1300多年前那个动人的历史瞬间。
另一幅壁画描绘的是五世达赖赴京觐见顺治皇帝的情景,画面恢宏壮丽,从服饰到礼仪都有详细的表现。这些壁画如同一部立体的史书,无声地诉说着西藏与中央政府源远流长的联系,见证着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主流。
在珍宝馆中,我看到了8座达赖喇嘛金质灵塔,5座精美绝伦的立体坛城,以及数万件珍贵的文物典籍。这些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内涵。每一件文物都在默默述说着往昔的故事,每一页典籍都记录着文化的传承。
大昭寺里的信仰之光
我带着渴望走进了大昭寺。
这座建于公元647年的古老寺院,在藏族人心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藏族人有“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的说法,足见其重要性。寺院的建筑风格融合了藏、汉、印度和尼泊尔的特色,体现了古代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
我凝视着一尊释迦牟尼佛像。这尊被称为“觉卧佛”的塑像,据历史记载是文成公主入藏时带来的重要陪嫁物品之一。千百年来,无数信众从四面八方赶来朝拜这尊佛像,使得大昭寺成为藏传佛教的圣地。佛像在酥油灯的映照下散发着慈悲的光辉,那种庄严神圣的氛围让人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
寺院内部,古老的木雕依然精美,历经1400年风雨的檀木门框和梁柱,已经坚硬如铁,轻轻敲击还会发出金属般的声响。这些木雕是大昭寺最珍贵的文物之一,也是它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依据。
石碑与古柳的历史见证
在大昭寺前的广场上,竖立着两块意义深远的石碑。
南边一块便是著名的唐蕃会盟碑,立于公元823年,用藏汉两种文字记录了唐朝与吐蕃之间“永崇甥舅之好”的盟约。碑文朴实无华,言辞恳切,表达了“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务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的美好愿望。虽然经历了1200年的风雨洗礼,碑文依然清晰可辨,见证着汉藏友谊的源远流长。
另一块是清朝时期的种痘碑,记录了清政府向西藏传授种痘技术、防治天花的历史。这块碑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民生的关怀,也反映了各民族之间文化技术的交流传播。
碑旁的那棵古柳树,相传为文成公主亲手所植,被称为“公主柳”。虽然经历了1300多年的风雨,这棵树依然枝繁叶茂,如同一位慈祥的老者,静静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每当微风吹过,柳条轻摆,仿佛在诉说着千年来的故事。
虔诚朝拜的心灵震撼
当夕阳西下,大昭寺前一队队虔诚的信众正在进行大跪拜。
他们五体投地,一遍遍重复着这个神圣的动作,额头上留下的深深印痕,见证着他们坚定的信仰。这条围绕大昭寺的转经路上,每天都有数不清的信众在此转经祈祷,六字真言的诵读声在古老的石板路上回响,如天籁般动人心弦。
我静静地观察着这些朝拜的人群,其中有年迈的老人,也有年轻的信众,还有全家一起前来的藏族家庭。一位来自昌都的藏族老人告诉我们,自己每年都要来拉萨朝圣,这已经坚持了二十多年。“每次来到这里,心就特别安静,”老人说,眼中闪烁着虔诚的光芒。
无论是在林芝的鲁朗小镇,还是在纳木错的玛尼堆旁,我都能感受到藏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对现代生活的积极拥抱。传统与现代在这片高原上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夜色中的文化沉思
夜幕降临,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神圣。
从文成公主入藏到唐蕃会盟,从清朝的种痘碑到今天的文物保护,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告诉我们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今天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国家先后投入巨资对布达拉宫进行维修保护,这些举措确保了珍贵文化遗产的传承,也体现了国家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和保护。
千年对话的深层感悟
西藏的美,不仅在于雪山湖泊的壮丽,森林峡谷的秀美,更在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现实图景。在这里,我看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谐共存。古老的转经筒依然在信众手中转动,现代化的保护技术让千年壁画重现光彩;传统的藏戏在广场上演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让更多人能够领略西藏之美。
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给我的震撼和感动将伴随我一生。它们不仅让我看到了西藏文化的魅力,更让我深刻理解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各民族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必然。
它们如同两位智者,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传承着文明的火种。布达拉宫的红墙白壁在星光下显得神秘莫测,大昭寺的金顶在月色中闪闪发光。它们相望千年,对话千年,诉说着西藏这片神奇土地上发生的一个个动人故事。
我们带着敬畏之心去感受,带着责任之心去传承。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让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在雪域高原上永远绵延不绝。
我仿佛听到了来自千年前的钟声,悠远而深沉,在拉萨河谷的青山绿水间久久回响,那是历史的回音,也是未来的召唤。
这个西藏游记系列记录了作者2024年8-9月间在世界第三极的精神之旅,用镜头捕捉天地间最纯净的光影,用文字书写一份来自雪域高原的情书。
来源:北京号
作者:梁慧芳-墨渊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