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南日报】
湖南日报全媒体见习评论员 李焱婕
近期,五月天、张韶涵等乐队或歌手的长沙演唱会门票即将开售,“十个勤天”的巡演也在火热进行中。“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成为当下不少年轻人的旅行选择。这股热潮带动着住宿、交通、餐饮、购物等多业态协同增长,尽显演唱会强大的经济撬动能力。热闹背后,更值得探究的是:如何将这场流量盛宴沉淀为游客对城市的长久眷恋?
要让来听演唱会的人,变成留恋城市的人。长沙的魅力从来不止于网红地标,更在于骨子里的湖湘气韵。周杰伦演唱会期间,活动方策划“寻找周同学”主题线路,将歌词与岳麓山、太平街等景点绑定,让歌迷触摸到城市的文化肌理,这种融合值得深耕。唯有让城市文化与音乐情感产生深度共振,才能让游客从“为歌而来”变成“为城而留”。
人流量高峰期的服务体验,直接关乎游客对城市的印象分。演唱会散场时的交通拥堵、民宿坐地起价,这些看似微小的“插曲”,往往会消解游客对城市的好感。长沙在演唱会期间调度网约车、延长地铁运营时间等举措,展现了面对人流高峰的应急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将这种“临时保障”转化为长效机制。当游客从走出高铁站开始,就能感受到“被认真对待”的妥帖——无论是清晰的指引标识,还是规范的消费环境,这些细节都会让城市好感度持续积累,让游客多一份“来了就不想走”的依恋。
产业联动的深度,决定着文旅经济的可持续性。演唱会不应是孤立的文化活动,而应成为激活全域消费的引擎。当音乐流量能够带动多业态协同发展,当文化体验能够渗透到“吃住行游购娱”的各个环节,演唱会经济才能摆脱“一阵风”式的短暂繁荣,走向更具韧性的长远发展。这种联动,不仅能提升经济效能,更能创造多元的就业机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城市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长沙乃至更多城市的探索,其本质在于回答:如何让文化消费从单纯的情绪释放,升华为更具有社会价值的情感联结与文化认同。别让演唱会的“热”止步于短暂的人潮,而是要让每一个为歌而来的人,最终都能因一座城的文化魅力、文明温度与发展活力而留下美好记忆。这种从“一时热度”到“长久眷恋”的转化,便超越了文旅经济的范畴,成为社会进步与文化繁荣的生动注脚。
本文来自【湖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