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三亚,不少人第一反应不是“旅游天堂”,而是“东北第二故乡”,这不是夸张。
你随便去三亚的大街小巷走一圈,耳边听到的十句里,可能有五句是东北话,不管是饭店里点菜的、路边卖水果的、拉客的司机,还是饭后跳广场舞的大妈,东北味儿,哪哪儿都是。
以前还有人打趣,说三亚其实不是海南的,而是“东北飞地”,就差挂块“铁岭新区”的牌子了。
可现在不一样了,这个“东北版三亚”,正在悄悄变味儿,一个个东北人,开始陆续地、低调地、甚至不带声儿地搬离了这里。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三亚变了吗?还是东北人变了?要弄明白这个事儿,我们得从头捋一捋。
这段“南北姻缘”,不是一天来的
三亚跟东北的缘分,说起来得追溯到1950年,那会儿,解放海南岛的部队,就是来自东北的第四野战军。
打完仗,很多人就没回去,而是留下来种地、建工厂,成了最早一批扎根海南的“外来户”。
所以别看三亚在最南边,历史上它的“东北含量”可不低。
到了90年代,东北迎来了一次巨大的转折点——国企改制,大批职工一下子就下岗了,那会儿东北的经济下滑厉害,找不到工作的人太多了,大家都得另想出路。
恰巧,那个时候海南的房价崩盘,一平米几百块的房子比白菜还便宜,一个冬天都不下雪的地儿,房子还比哈尔滨便宜?谁不心动?
不少东北人当时正好拿着一笔买断金,想去南方闯闯,就一头扎进了三亚。
于是,东北人在三亚落地开花,越聚越多。
一家带一家,一个带一群,东北老乡之间那种“你在哪儿,我就去哪儿”的凝聚力,真不是盖的。
到了2014年,三亚外地购房者中,有将近80%都是东北人那会你要说三亚是“南方东北城”,没人反对。
警务站都搬来了,东北人到底有多少?
东北人有多离不开三亚?都不用打听,看一个细节你就知道了。
黑龙江省公安厅,专门在三亚开了一个警务服务点。哈尔滨市公安局还自掏腰包,在这儿设了出入境和户籍服务站。
也就是说,东北人哪怕长期住在三亚,也不用再飞回老家办身份证、护照这些手续了。
这事儿放全国,只有三亚一个地方能看到。
为啥?东北人在这儿人太多,办事不方便,自己公安系统都忍不下去了。
由此可见,东北人真把三亚当自己家,三亚也确实接纳了这些人,这段关系,靠的不光是旅游,是几十年的人情和生活绑在一块儿。
只可惜,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变了,再亲的亲戚,也架不住生活太难。
这几年,三亚的生活成本是肉眼可见地蹭蹭往上涨,以前几万块能买房的地方,现在一平米三万块起步。
海鲜早就吃不起了,就连买根芹菜都比东北贵一倍。
原本很多东北老人是来三亚养老的,现在一算账,发现这地方不光不省钱,反而还越来越吃不消。
再加上各种限购、限贷、户口政策一出,更是把外地人拦在了门外。
东北人冤不冤?
如果说水涨船高的生活成本,让外地人的钱包难受,那么,舆论的嘈杂声,更是让他们的心情跟着难受。
不知道从哪天开始,网上各种“服务差”、“宰客”、“拉客坑人”的负面新闻开始泛滥,有些游客一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东北人干的?”
这公平吗?说实话,不完全。
毕竟东北人在三亚的服务业占了很大比例,很多游客第一接触的人,就是东北人,出了事自然被拿来“背锅”。
久而久之,这些在三亚拼生活的东北人,感受到一种说不出的排斥感。
你在这儿住了十几年,孩子也在这儿上学,可到头来,还是被当成“外人”。
这时候,有些人心里就凉了——咱还图什么?养老图不了,创业搞不动,连邻居都对你有意见,那还不如早点撤。
三亚不留人,那我们就去别的地方
东北人“候鸟式生活”的优势,就是能飞,他们会迁徙。
近几年,广西防城港、北海,云南西双版纳这些地方开始接住了从三亚离开的东北人,这里气候差不多,房价便宜多了,重要的是人少,也没那么多偏见。
数据显示,2021年之后,防城港外来人口涨了20%,东北人占了一大半。
他们在那里重新安家、开店、跳广场舞、建微信群,复制着曾经在三亚的生活方式。
三亚的“东北时代”,或许就此翻篇。
三亚还在热闹,但东北人已心寒
城市在发展,变贵、变高端,其实都可以理解,可不能把曾经撑起这座城市一部分基础的那群人,晾在一边。
东北人不是三亚的过客,他们曾经是三亚的建设者、消费者、推广者,是这座城市的“自来水”。
三亚未来可能会更现代、更国际化,但锅包肉、大棉袄、那熟悉的铁岭口音,可能再也回不来了。
西双版纳的东北一条街
写在最后
东北人走了,但他们没有失败,他们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活着、笑着、打拼着。
而三亚,也会继续发展,只是,它或许少了一点温度,少了一群曾经为它挥汗、呐喊、守候的人。
信息来源:不是错觉,为什么中国哪哪都有东北人?澎湃新闻 01-22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