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淄博,半城诗画半城歌
文//信 真

晨光微熹时,八大局市场的铁皮棚顶还凝着露珠,第一声“甜沫——热乎的甜沫!”便划破了老街的宁静。穿睡衣的主妇趿着拖鞋赶来,青瓷碗沿磕在玻璃柜上发出清脆的响,蒸腾的雾气里,红豆与粉条若隐若现,像极了周村烧饼上撒落的芝麻星子。

午后的西冶街,琉璃工坊的炉火映红了整条巷子。匠人们赤着古铜色的膀子,将玻璃棒探入窑炉,粘稠的玻璃液便化作灵动的凤凰。火苗舔舐着金属模具,在青石板上投下跳跃的光斑,恍惚间竟与聊斋城里的狐火重叠。买琉璃摆件的游客举着手机拍照,闪光灯亮起的瞬间,老匠人的皱纹里盛满了岁月淬炼的光。

当临淄足球博物馆的青铜蹴鞠染上夕阳,夜市的霓虹次第亮起。淄河桥边的大排档支起帆布篷,老板把整扇羊排架在炭火上,油脂滴进炉膛的刹那,腾起的青烟与晚霞缠绵。穿汉服的姑娘提着宫灯走过,衣袂掠过烤鱿鱼的铁板,鲜香混着胭脂香在晚风中流转。卖糖画的老人手腕轻转,琥珀色的糖浆便在青石板上开出并蒂莲,馋嘴的孩童踮脚张望,哈喇子沾湿了胸前的银锁片。

深夜的烧烤摊最是人间至味。小马扎挨着小马扎,啤酒瓶碰出银河的碎光。赤膊的汉子攥着蒜瓣大嚼,油花溅在褪色的跨栏背心;穿旗袍的阿姨用湿巾擦着眼镜,镜片后的眼睛却亮如星辰。当烤串师傅把最后一炉马步鱼端上桌,晨曦已染红了博山的琉璃瓦。

这便是淄博的烟火气——是聊斋俚曲里蹦跳的梆子声,是周村烧饼上芝麻的私语,是琉璃匠人掌心的茧与火焰的对话。它藏在每一粒孜然里,融在每一口甜沫中,让千年齐风化作舌尖的滚烫,让时光的褶皱里永远跃动着生生不息的温热。


【作者简介】信真,1953年生。1973年入伍。历任北京军区党委秘书、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军区政治部秘书长,某甲种师政委,石家庄警备区政委。从部队退休后,放弃京城优越生活,回乡创业十年,组织退役军人、军烈属、困难户成立了天津龙鑫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办了有机生态果园,为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2024年,被评为北京军休榜样。爱好文学写作,有多部(篇)作品出版、发表,并多次获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