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远光
凤鸣楚天----远安县城鸣凤镇
我是湖北宜昌市当阳人,宜昌市管辖的 13 个县市(区)我都走遍了,但最让我魂牵梦萦的,当属远安县。记不清去过多少次,这座小城却在我心底刻下了太多难以忘怀的故事,时光流转,愈发清晰。
远安县洋坪
社员的小木屋
上个世纪 1968 年,远安县洋坪公社永丰大队是全省学习毛主席著作、开展 “三忠于” 活动(即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的先进典型。那里的贫下中农每天都会在毛主席像前举右手早请示、晚汇报。我们河溶区、镇组织了 6 个公社 50 个生产大队的支部书记,以及镇直 20 多个单位的负责人前往参观取经。我时任区革命委员会常委、副主任,自然一同前往。
远安县翟家岭
我们在县车队调了三部敞篷汽车,一路颠簸到远安县招待所住下。第二天一大早,大家乘车到洋坪镇后,便徒步向永丰大队进发 —— 那里只有土路,汽车开不进去。抵达目的地参观完毕,我们被安排在社员家中休息,午饭就用自带的白面馒头解决。我仔细打量着社员的木屋:堂屋和阁楼都铺着厚实的木板,过梁是穿榫结构,墙体并非砖砌,而是镶着上好的木板,还刷了桐油,油光锃亮。这是山区得天独厚的条件,比起我们城镇的住房,不知舒适了多少倍。
昔日远安县招待所(现为鸣凤宾馆)
中午休息一小时后,返程的哨声响起。大家三五成群地向远安县城走去,约莫走出三里地时,有人突然问道:“怎么没看见刘思华(时任镇团委书记)?” 众人环顾四周,果然没见他的身影。“莫不是在社员家睡着了?” 有人猜测。我和另外两人自告奋勇回去寻找,沿途不断呼唤 “刘思华”,却始终没有回音。等我们走进先前歇脚的社员家堂屋,只见刘思华还躺在竹躺椅上打着呼噜,睡得正香。我们不约而同地上前将他叫醒,他揉着眼睛笑道:“我怎么在这里睡着了!” 一句话让我们相视大笑,笑声在山间久久回荡。
农家老屋
夜宿农家
1969 年冬天,镇机关派我去山里采购办公室过冬的木炭。那个年代是计划经济,买东西都要批条子。我向分管机关的李可智主任建议:“与其去县林业局批条子(数量还不够用),不如直接去远安找吴队长。远安是山区,木炭多,也好筹措。” 吴队长曾在河溶担任工作队队长,当时是部队营教导员,后来调任远安县人武部政委、县委常委,与我们相熟。李主任点头同意后,我便乘车赶往远安。
花林寺镇集镇全貌
见到吴政委,他二话没说,直接给花林公社的人武部长打了电话。我满心感激地赶到花林公社,找到那位黄部长,当天就办好了手续。随后,生产队长把我带到龙凤村,安排在一户社员家中住宿。彼时天寒地冻,室外气温接近零度,但一进社员家,暖意便扑面而来。这是一座三间瓦屋,旁边连着一间略矮的厨房,屋里架着柴火,吊着的茶壶正咕嘟咕嘟烧着水,铁架子上挂满了猪肉和野味,满是生活气息。
花林寺镇一隅
这家农户姓宋,全家六口人:两位老人、夫妻二人,还有一双正在读小学二年级和四年级的儿女。晚饭后,大家围坐在火炉旁烤火,喝着三皮罐泡的热茶,清甜回甘,暖意从舌尖流遍全身。我被安排在客房休息,枕头里装着小谷壳,头枕上去能听见沙沙的轻响;床上先铺了一层稻草和松针,再叠着厚厚的棉被。盖着又大又厚的新棉花被,我一夜睡得安稳又暖和。
木炭
第二天,鸡叫三遍我便起身了。出于好奇,我跟队长说:“我想跟社员们一起上山,看看木炭是怎么烧的。” 队长起初不同意:“您是城镇来的工作同志,山高路滑不安全,就在家休息,我们弄好了会通知您。” 可我那时年轻好胜,执意要去。队长拗不过我,便吩咐房东志板夫妇负责我的安全。夫妇二人背着背篓,一前一后把我夹在中间,一行人向山里进发。
小炭窑
上山的共有十人,大家一路说笑、一路唱歌,不知不觉就到了半山腰的炭窑旁。社员们扒开炭窑里的灰烬,抽出一根根排列整齐、一丈多长的木炭,折断后装进背篓,然后拄着拐杖准备下山。常言道 “上山容易下山难”,每人背着上百斤的木炭,脚步愈发沉重,既辛苦又危险,可他们还不忘照看我。走一段路,大家就用手里的木棍顶住装满木炭的背篓歇脚。下山途中,有人唱起了山歌:“哥在山上,妹在沟,哥哥想着山沟沟的妹……” 众人会心一笑,用毛巾擦干脸上的汗水。社员们忙活了一整天,三千斤木炭终于凑齐了。
木炭出窑
第三天上午,我把购炭款付给生产队出纳员,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热情的乡亲。无以为报,我给房东留下了五餐饭的五元钱和五斤粮票。握着队长和房东的手,我承诺:“我一定还来看你们!” 可半个多世纪过去,这个约定终究没能兑现。但那份淳朴的农友情谊,却深深烙在我心底,一辈子不曾忘记。
远安县城远眺
深山到处都是宝
远安的深山里藏着一种宝贝 —— 野生薛荔。这种桑科榕属植物,果实被称为 “薛荔果” 或 “凉粉果”,将果实浸泡后揉搓种子,就能提取胶质制成清凉爽滑的凉粉,是老幼皆宜的传统消暑美食。
远安山区盛产的薛荔果植物
我第一次吃薛荔凉粉,还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父亲在远安石头店养蜜蜂,特意带回果实研制品尝,那清爽的口感让我记了许多年。1974 年 7 月,我出差远安,特意跑到鸣凤镇的土产公司门市部打听,果然买到了薛荔,一块钱一斤,我一口气买了五斤。带回当阳后,我分给左右邻舍,教他们制作方法。大家尝过之后,都竖起大拇指称赞:“真凉快,真好吃!” 后来每次出差远安,我总不忘带些薛荔回来,与亲人和朋友们分享这份山野的馈赠。一位在远安工作的朋友告诉我,过去这植物在山上随处可见,是大自然的慷慨恩赐。
薛荔凉粉
二招贡米香喷喷
每次出差或学习去远安,我都习惯住县政府第二招待所,大家都叫它 “小招”。也是在这里,我第一次尝到了传说中的贡米。这种米产自远安山区的冷浸田,生长周期长,早晚温差大,养分积累充足。据《远安县志》记载,它也叫瓦仓大米,有着千年种植历史,米粒晶莹剔透,软糯香甜,曾是皇家贡品,如今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
瓦仓大米
记得第一次在小招吃午饭,那米饭色泽如玉,清香扑鼻。我大概是二两一碗的量,竟连吃了三碗,连菜都忘了动。好奇之下,我问服务员:“这是什么米?这么香!” 女服务员笑着回答:“这是我们远安自产的大米,外面市场上买不到,就是大家说的贡米,以前寻常百姓可吃不上呢!” 我这才恍然大悟,难怪滋味如此独特。
瓦仓米饭
樱桃好吃树难栽
如今超市里的水果琳琅满目,南方的、北方的,还有不少叫不出名字的进口水果,可总觉得少了些当年的味道。苹果、桃子长得又大又漂亮,口感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国产车里子,更是寡淡无味。而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远安山里盛产的本地樱桃。
远安的土樱桃树
前些年,一位同学在远安做生意,每年五一节我都会去他那里小住几天。同学租住的农户家稻场边,有一棵五十多年树龄的樱桃树,枝繁叶茂,像一把巨大的遮阳伞矗立在那里。每到五月,红彤彤的樱桃挂满枝头,娇艳欲滴。可小鸟也格外 “贪嘴”,成群结队地飞来啄食,农户老板想尽了办法驱赶这些不速之客 —— 半导体喇叭、声控音响、铜锣敲打、竹杆驱赶,总算保住了大部分果实,供亲朋好友品尝。
作者本人(右)与在远安县城经商的同学李可才在鸣凤山脚下的合影
这种本地樱桃从不售卖,超市里也买不到。因为它娇贵得很,摘下来必须当天吃完,过夜就会变质,更经不起冰箱冷藏,搬运时稍不留意就会崩坏。只有鸣凤镇街上,偶尔有农户提着竹篮沿街叫卖,要价十八元一斤。远安农户自产的樱桃,带着一丝淡淡的酸味,却格外香甜可口,是市面上任何水果都替代不了的滋味。自从同学离开远安,我就再也没吃过这样鲜嫩的樱桃。如今住在武汉,每到五一,我总会逛遍超市、水果店,甚至穿街走巷,却再也找不到那份独属于远安的酸甜记忆。
作者(中)与老同学张光艾(左)、李可才(右)在鸣凤公园合影
鸣凤山上看日出
远安县的鸣凤山,是远近闻名的道教圣地,素有 “武当远,鸣凤险” 之说。我总共去过两次,只有第一次登上了山顶,第二次走到半山腰便体力不支,半途而废了。
鸣凤山一隅
1995 年 7 月,市劳动就业局组织荆州、荆门、宜昌三市考察学习,最后一站便是远安。第一天的听报告、走访考察活动下午就结束了,有人提议第二天去爬鸣凤山。我说道:“要去就早点出发,到山顶看日出!” 大家一致同意。第二天清晨五点半,我们带着提前准备的蛋糕和水果,乘车半小时抵达鸣凤山山门。众人争先恐后,一路攀爬,七点半便登上了金顶。
鸣凤山三圆门
站在山顶,看着红日冲破天际,冉冉升起,周边没有一丝云彩,清晰的山峰在晨光中威严矗立,那一刻,众人无不心旷神怡,满心欢喜。吃过自带的干粮,大家各自活动:有的拍照留念,有的欣赏对联,有的烧香祈福,有的抽签问卜。我走进大殿,看见一位中年女居士正在讲解经文。上前施礼后,我问她籍贯何处,女居士回礼答道:“谢谢施主,出门人四海为家!” 这话让我一时语塞。身旁的远安同事小声告诉我:“这位女士原是沙市纺织厂的工人,因婚姻不幸看破红尘,来鸣凤山出家已有十年了。”
鸣凤山顶远眺
上山时意气风发,下山却倍感艰难。走到半山腰,双腿发软,小腿酸痛难忍。当晚回到住处,我一觉睡到天亮,想来是爬山太过疲惫。后来我才得知,鸣凤山属荆山山脉,海拔 408 米,相对高度 288 米,三面环水,一峰独秀,自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就有道观修建,距今已有 1500 多年历史,历代文人墨客都曾在此题诗抒怀,果然名不虚传。
鸣凤山金顶
县政府没有门坎
中共远安县委、远安县人大常委会、远安县人民政府、远安县政协 “四大家”,都设在鸣凤镇解放路 25 号大院。这是远安县城最繁华的黄金地段,可在我印象中,这个大院从来没有门卫值守,人们可以自由进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到 2022 年,大院里一直有个小公园,每次到远安县城,我都要进去走走看看。
远安县人民政府
我去过省内省外不少党政机关大院,大多戒备森严,有部队站岗、警察值班,或是保安守门,进出都要登记询问。我始终不解:远安也是一级政府,为何如此不同?情侣牵手散步、夫妇带着孩子嬉戏、老人悠闲休憩,成群的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打闹,无人过问,无人阻拦,自在惬意。
曾经的远安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大家大门(选自《远安县志》)
直到 2018 年夏天,受老同学李可才邀请去远安做客,我才解开了这个疑惑。我们十几个同学先参观了远安城墙,随后走进县政府大院,只见来往人群络绎不绝。迎面走来一位干部模样的中年人,我们其中一位同学上前问道:“同志,您好像是大院里的干部,想请教您一件事:这里是县政府,怎么什么人都能进来,还不用登记询问呢?”
曾经的远安县人大常委会,远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大楼(选自《远安县志》)
那位中年人笑容满面,礼貌地答道:“这里是人民政府,老百姓为什么不能进来?人民政府对人民没有门槛,欢迎大家进来随便走走看看!” 他走后,李可才告诉我们:“这就是远安县的县长,春节时还代表县委、县政府,到我做生意的地方慰问过我们这些商户呢!”
“人民政府对人民没有门坎”,这句话说得真好!走进县委办公大楼,大厅里 “为人民服务” 五个红底金字的横幅熠熠生辉,格外醒目。如今的远安,是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生态林业建设先进县、全国信访工作 “三无县”,这些殊荣,它当之无愧!
曾经的远安县委,县政协办公大楼(选自《远安县志》)
若我们的县市级党委、政府都能如此,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真抓实干,何愁社会发展不快、百姓不幸福?而远安这座小城,早已用半世纪的温情与坚守,给我留下了最动人的答案。
作者:彭远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