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云南,一首写在大地上的诗。
当旅行被重新定义,云南不再是“景点打卡地”,而是让390万人“住进生活”的旅居天堂。人们踏遍三迤大地,在雪山脚下种下理想;推开傣家竹楼,澜沧江晚风吹来创作灵感;荡开一壶普洱,像是喝下整片原始森林的故事……
在这里,旅居者不仅找到了诗和远方,更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归属。这里的每一片云都裹着山歌的悠扬,每一缕风都藏着茶咖的醇香,这里的一切都在诠释——“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云南网将从历史纵深、民族文化、地理奇观、生态密码、气候诗学等多个维度,解码旅居云南现象的深层逻辑,探寻其跨越时空的共鸣点,聊聊旅居云南的独特魅力、发展故事、未来前景。
8月滇池畔,咖啡飘香,热闹非常。为期9天,20多个特色活动、80余场精彩演出,滇池东、西两岸首度合体,咖啡、音乐双拳出击,来自国内外的咖啡师、咖啡爱好者们齐聚一堂,他们因“咖”而来,为“咖”而聚。
作为昆明文旅“现象级IP”,2025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首次提出“东岸好享,西岸好玩”的全新理念。东岸聚焦“与世界、与艺术、与土地、与生活”四大维度,打造“昆明艺文高地”;西岸则以“与未来”为核心,构建年轻力消费场域。这场盛会以咖啡为引,串联起城市的浪漫与活力,吸引着四海宾朋共聚滇池之畔,是昆明文旅融合的生动注脚。
用一杯香,让世界读懂“云南味”。此次嘉年华的举办,不仅是对云南咖啡文化的精彩呈现,更是推动产业升级、助力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助力“云咖”香飘更远,为“旅居云南”建设添砖加瓦,也向世界描绘出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勇于探索实践,打造昆明文旅“现象级IP”
从“现象级出圈”到“全域化升级”,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正成长为昆明的“城市新IP”。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昆明避暑避寒、赏花食菌、品茗饮咖、喂鸥逛集,待了一天又一天,来了一次又一次,“去昆明”也正成为“在昆明”。
昆明不产咖啡豆,但却有着中国咖啡文化得天独厚的基因。金碧路的梧桐树影里,咖啡香已飘了近一个世纪。昆明最早的咖啡文化可追溯到清末民初,随着滇越铁路开通,咖啡作为舶来品进入昆明。20世纪30年代初,越南籍女子阮民宣在金碧路开设“南来盛”西餐厅,其招牌现磨咖啡标志着咖啡文化正式扎根昆明。从翠湖之畔到滇池沿线的历史文化村落,从繁华商圈到烟火小巷,昆明聚集了2000多家咖啡店,滇池沿岸“咖味”尤为浓郁。
“我们特别期待能让越南豆与云南豆碰撞出新的火花。”在越南中原传奇咖啡展位前,负责人何伟标说。而不远处的泰国清迈品牌LIBAELLY展位前也是人头攒动,该品牌主推的泰国精品豆吸引众多品鉴者驻足。其负责人表示,云南咖啡的醇厚与东南亚咖啡的果香形成互补,在这里看到了巨大的合作潜力。
在东南亚咖啡文化体验部落,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客商Harris Hartanto带来了自己的咖啡品牌Coffeenatics。这是他第一次参加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昆明真的偷走了我的心,这是一个风景美丽、人民热情的城市,云南咖啡是我尝到最好喝的咖啡之一。”说起昆明和云南咖啡,Harris赞不绝口。
“云南的天气很好,野生菌、小卷粉、凉米线都很好吃。特别在活动现场,不仅能喝到不同风味的咖啡,还能吃到不同地方的美食。”从北京来云南旅游的李女士说,乘坐免费接驳车到活动现场很方便,一上午逛了很多摊位,对云南的咖啡和文化有了更深了解,也更喜欢云南、昆明了。
以咖为媒,香飘中外,昆明再次向全国全世界展示其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随着活动的持续进行以及热度的不断攀升,作为云南省会城市的昆明,也正逐步迈入中国咖啡产业中心的位置。
回望来时路,云南咖啡“出圈”不易
“云南咖啡还是代表着中国的。”历经百余年发展,云南咖啡早已不再是藏匿于西南边陲的“小众风味”,而是扛起了中国咖啡走向世界的大旗。
普洱咖啡 沈浩 摄
回望来时路,云南咖啡从边陲试种的“异域来客”,到规模化种植的“产业支柱”,再到精品化突围的“中国名片”,每一步都印刻着发展的艰辛与不易,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以独特风味叩开了全球市场的大门。
1892年,法国传教士田德在大理宾川朱苦拉村种下中国第一株咖啡苗,就此拉开云南咖啡发展的序幕。到20世纪50年代,为联结中苏友谊,云南咖啡开启规模化种植,由外贸部门统销往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到了80年代末,雀巢开拓中国市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咖啡合作项目落地普洱,外资引入先进技术、设备与人才,助力云南建成第一家现代化咖啡工厂,云南咖啡产业发展也开始步入正轨。进入21世纪,麦氏、卡夫、星巴克等国际咖啡品牌相继进驻,云南咖啡品质逐渐获得了世界级认可,其发展势头愈发强劲。
普洱咖农正在采摘咖啡豆 杨之辉 摄
云南咖啡产业发展,非一帆风顺。2011年后,咖啡价格经历8年低谷期,产业遭受重创,许多咖农无奈改种其他作物。但低谷之中孕育着新的希望,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出台“咖六条”等政策,推动咖啡精品化战略。各产区因地制宜谋发展,普洱聚焦全产业链,打造生态产品品牌;保山走出精品化发展路径;临沧推动“咖啡+”三产融合……云南咖啡精品率,也从2021年的8%提升至2024年的31.6%,咖啡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如今,云南咖啡种植面积、产量均占全国98%以上,仅2024年,云南咖啡年产量就达14万吨,3.25万吨优质“云咖”销往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从最初的引种尝试,到成为中国咖啡产业的中流砥柱并走向世界,云南咖啡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突破困境,实现华丽转身,在全球咖啡市场绽放出耀眼光芒。
“品质+创新”,让咖香历久弥新
昆明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等活动的举办,吸引着大量客商、游客纷至沓来。这种将咖啡文化深度融入旅游体验的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旅居云南的内涵,让游客能够全方位、深层次地感受云南的多元文化,同时也为云南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力。那么,如何让云南咖啡从“一时香”走向“代代香”?
提升品质始终是云南咖啡产业实现长远发展的核心任务。在品种培育与推广上,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扩大像“云2号”这类自主精品品种的种植规模。“云咖2号”杯测分数高达86.75分,已成功跻身全球精品咖啡行列,且亩产干豆可达167.2公斤,目前已推广种植1000余亩。同时,还需积极引进更多国际优质咖啡品种,优化现有的种植结构。在种植方式上,推行精细化种植模式,依据不同地区的海拔、土壤等条件,精准划定核心精品产区,制定并严格执行精细化种植标准,从而有效提升咖啡豆的精品率。
加工技术的升级对云南咖啡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要深化产学研融合,借助科研力量,针对云南咖啡豆因高海拔生长所形成的独特风味特质,研发更为先进的加工技术,提升萃取效率,丰富产品风味,以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从种植端来看,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将愈发广泛;在加工环节,智能化设备的普及将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稳定性。同时,大数据分析也将助力企业精准把握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研发与营销策略。当前,云南咖啡的精深加工率已从2021年的20%提升至80%,不过在技术创新与产品多元化方面仍有一定进步空间。
创新消费场景是打响云南咖啡品牌的关键路径。除了成功举办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这类大型活动外,咖啡庄园还可积极创新,结合热门IP开发新颖的体验项目,或者依托周边丰富的特色农产品,开发独具特色的咖啡特调产品。在互联网时代,要充分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强大传播力量,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广泛传播云南咖啡文化,提升云南咖啡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昆明市委宣传部 供图
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的余温尚未散尽,云南咖啡的醇香已在时光里酝酿出新的篇章。这杯中流转的芬芳,是产业链上万千农户的生计所系,是旅居云南最动人的味觉注脚。从滇池之畔的盛会聚光,到飘向世界的绵长香气,云南咖啡终将以产业之脉激活经济的跃动,以文化之韵滋养旅居的诗意,让每一粒咖啡豆都化作连接发展与美好的金色纽带,在岁月里愈发醇厚绵长,香飘世界。
策划:浦美玲
统筹:李榆林 姬祥虎 许芸翡
撰文:姬祥虎
编辑:代娇阳 陈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