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沿着“班列”看上合记者全程跟车的中欧(中亚)班列到达驶出国门前的最后一站——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尔果斯市。
霍尔果斯,蒙古语意为“驼队经过的地方”,哈萨克语意为“积累财富的地方”,远在隋唐时期,这里就是古丝路北道上的重要驿站。霍尔果斯口岸向东连接中国内陆,西侧毗邻中亚五国,如今已成为集公路、铁路、管道、航空、光缆、邮件“六位一体”的交通枢纽和综合性多功能口岸。
沿着市内一条宽阔的“亚欧路”直行,便可来到霍尔果斯第五代国门,这里既是连霍高速公路的终点,也是当地人口中的“老国门”。随着第六代国门于2018年正式启用,这座“老国门”已不再承担通关任务,而是被当地改建成霍尔果斯国门文化展示馆,讲述着国门的变迁、口岸的历史。
千年驿站,百年口岸。在国门文化展示馆内走过一条驼铃声声的通道,通过文字、图片、场景复原等展览项目一览霍尔果斯丝路印记后,“国门兴替”展区第一代到第六代国门的模型映入眼帘。
20世纪50年代,霍尔果斯建起第一代国门,一排五间房连为一体的平房,少有人进出往来。1987年,重新选址扩建的第二代国门正式启用,伴随着霍尔果斯口岸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国门以更加宏伟壮观的姿态,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
如果说国门是口岸的“通关门户”,那么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下称“合作中心”),就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深化经贸文化合作的“活力样板”。合作中心跨两国边境而建,自2012年4月18日起正式运营,中方、哈方各一块区域,总面积达5.6平方公里,各国公民凭护照或出入境通行证等有效证件即可免签出入。
走进合作中心,仿佛置身于一个“国际集市”,游客们穿梭在各个商铺之间,挑选心仪商品,不时还能听到中哈两国语言的交流声。“现在是旅游旺季,中方区每天出入3.7万人次左右,哈方区在1.1至1.2万人次左右。”合作中心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丽娟介绍称,中国游客每人每天可以在合作中心享受8000元免税购物额度,这里还会举办各类节庆活动、国际会展等供游客体验。
“每天进入合作中心的外国游客和采购商能达到5000人。”王丽娟说,“中国商品在这里品类齐全,日用百货、电子产品、商品车等,都是外国客商采购的目标。”此外,合作中心内部的中国文化馆、新疆形象展示中心,也是外国游客感受中国文化、新疆风情的绝佳去处。
合作中心的免税店有200多家,在欧洲免税城,化妆品、食品酒水、首饰箱包等商品琳琅满目,“年中大促”的广告牌还未撤下,有些货架已经需要补货。“一开始我们通过空运进货补货,但物流费用贵,一些重的东西就特别不划算。”欧洲免税城总经理胡春媚告诉记者,“好在有中欧(中亚)班列,运费更便宜,时间也快。”
落地霍尔果斯的企业有“五免五减”税收政策,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这吸引了原在意大利罗马做生意的胡春媚回国创业,2017年,她投资建设的欧洲免税城正式开业。说到推荐的商品,胡春媚如数家珍,进口巧克力味道好吃又适合送礼,办公室坐久了不如买点马膏等保健品,名牌箱包“一物一码”可溯源,质量有保证,消费者买得放心。
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营商环境,让胡春媚留在了这座面向上合国家、面向欧洲的口岸城市。回望创业历程,无论谈及政府的支持,还是自己的经历,她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是“感到温暖”。“我要坚定地留在霍尔果斯。”胡春媚说。
随着夜幕降临,卡拉苏河夜市热闹起来。一字排开的摊位和闪烁的灯光交相辉映,眼花缭乱的美食让人味蕾大开。中外游人、各方客商在这里既谈生意,也叙友情,霍尔果斯口岸同样不眠,我们跟随的班列也即将从这里出发,驶向新的旅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