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多的游客在第一次到马尔代夫时‚多把马累当作中转站,仅借助船只前去度假岛‚却未意识到脚下这块土地为世界上“最拥挤”的首都‚官方资料显示‚马累岛陆地面积不到2平方公里‚却大约容纳24万人。
16世纪葡萄牙航海日志中‚这座岛被简要描述为苏丹驻跸地‚人口不足两千,真正的人口增加现象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1972年马尔代夫库伦巴岛第一家度假酒店开始运营‚迅速推动就业、医疗与教育等资源集中化,当地人回忆‚政府规定仅马累户口可获得平价口粮‚外围环礁的年轻人便背着铺盖进城‚一住便不离开。
20 世纪 70年代的马累岛呈现规整的长方形‚四面为天然海岸,1987年第一次填海后,东边浅滩用作马尔代夫国防军总部建设;1997年第二次填海在西北角增加一块土地区域,并进行高楼建设,栋数达到几十栋;2006年第三次填海直接与维林吉利岛连通,统计人口中也第一次包含维林吉利岛‚填海后的地价偏高,只能往高处建设高楼‚马累岛高楼林立‚十几层、二十几层的公寓在抬头间就可看见,电梯间窄得仅可站三个人,楼梯转角还停放着摩托车。
交通难题在日常中显著存在‚当地人调侃下午五点的高峰不是“堵车”而是“堵人”——摩托车、行人与送外卖的面包车挤在一条路上,2018年‚政府开通中国援建的中马友谊大桥,机场岛与胡鲁马累新城得以连通‚部分上班族通勤压力缓解‚大桥通车当日,总统亚明亲自剪彩‚电视直播中他说:“马累拥挤不是新闻‚今天我们要让拥挤成为过去式,”大桥仅缓解通勤压力‚岛上的居民依然习惯在不到三公里范围内处理一切日常:上班、买菜、踢球、看病。
马累仅有一座公立医院‚为英迪拉·甘地纪念医院,得名于1986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到访时承诺援建,医院主楼为八层,门诊大厅日常排队人数常年在三百人开外,本地人描述,若孩子半夜发烧‚可先在楼下药房购买退烧药‚待天亮再挂号‚为减少门诊压力,政府在胡鲁马累新建了一座医院‚但重症患者仍需回马累。
马累最早的官办教育机构为英国殖民时期所建的“马累英语学校”,后改名“马累教育中心”‚初中部一个班学生数常态为八十人‚2002年,政府在填海造出的区域划出教育区‚一口气建四所公立学校‚才使小学入学率升到百分之百,岛上最显著的三栋白色大楼为“马尔代夫国立大学”,于2011年升格为大学‚之前仅是“马尔代夫高等教育学院”‚学生宿舍位于六公里外的胡鲁马累‚每天坐渡船上下学‚风雨无阻。
在新加坡‚商业发展尤为重要,本地人经营的超市占据了主街最显著的转角,而本地人经营的杂货铺只能逐步往楼上发展,一层用以经营蔬菜‚二层为衣服,三层为家庭日常生活的使用,鱼市每天凌晨四点开市,渔民直接在水泥地进行黄鳍金枪鱼的拍卖‚太阳出来后就收摊,地面用水管进行冲刷‚血水流进海中‚引来成群的海鸥‚外国游客喜欢进行拍照‚当地人会提醒:不要站太近,浪头一翻就可能把人卷下去‚马累没有天然沙滩,海岸线全是垂直的水泥堤坝。
住房紧张程度达到相当程度,普通家庭三代同堂在两室一厅中生活的现象十分普遍‚白天客厅用作客厅,晚上铺床改作卧室‚政府推出住房计划‚采用抽签方式分房,中签率不到十分之一‚未中签的年轻人只能租住胶囊公寓‚一间房内部隔成六格‚每格仅包含一张单人床和一个小风扇,月租换算为人民币大约三千元。
居民的自豪与足球相关‚马累岛仅1.95平方公里‚却有十几块标准足球场,其中“国家足球场”可容纳一万余名观众‚2006年世界杯预选赛马尔代夫主场对韩国‚球场爆满,有人爬树、上屋顶观赛‚最后韩国1比0小胜‚赛后韩国队长李云在表达:“从没见过这么小的岛‚却有这么多人同时进行足球训练‚”马尔代夫国家队球员大多出自马累,训练基地在国家博物馆后一块人工草皮上‚旁边为海,球踢出后直接掉入海中‚捡球少年直接跳入海中进行捡球。
岛礁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该地不填埋垃圾,所有生活垃圾都运到码头进行压缩,之后再用船运到八公里外的“斯拉夫士岛”堆放,该岛原本为珊瑚礁,现在已经变成一座黑色的垃圾堆放地,从远处望去,像为马累戴上一顶“灰帽子”,2019年‚垃圾堆放地发生火情,烟柱飘到马累,居民为减少烟尘影响‚关窗戴口罩‚政府紧急从印度调来灭火飞机才控制住火势。
马累完全依赖海水淡化获取淡水‚因为岛上没有河流与湖泊,且地下水受到海水咸化,1979年,政府借助日本贷款建起第一座海水淡化厂‚现在共有三座,每天产出的淡水仅可勉强满足居民与游客的日常使用,淡化厂进水口设置在港口‚邮轮与货轮并排停靠,海水在进厂后先进行过滤‚再通过蒸馏进行淡化‚最后通过红色管道输送至每栋楼屋顶的储水箱,旱季停水现象常存在‚居民家庭中常备蓝色塑料水桶,政府也会通过短信通知居民:“今晚十点至明早六点进行停水检修,提前储水。
马累并不存在郊区与城乡结合部的过渡性地,码头外就是一望无际的海‚站在中马友谊大桥上回望,整座岛犹如一艘永不靠岸的船,灯火通明地漂浮在印度洋中央,岛民常说:“我们不是在生活‚是在甲板上排队‚”外界看来‚这样的拥挤难以忍受;对于马尔代夫人‚马累就是国家的心脏,再拥挤也得让它保持跳动。
路过此处时‚可驻留下来过上一晚,早晨六点‚可前去鱼市一观金枪鱼拍卖;上午九点,可挤一次公交车进行日常的市内移动;下午的时光‚可移步国家博物馆‚对苏丹宝座进行观览;傍晚时,可站在防波堤上,看夕阳把高楼照成金色,这些日常的事件‚都可使你明白在2平方公里的区域里拥挤着24万人‚不是数字的描述,而是真实生活的写照‚一天又一天‚这些事件在这座世界最拥挤的首都中持续进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