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风景名胜】
8月6日,内蒙古阿拉善盟在“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周年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一年来,世界遗产“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文旅经济实现历史性突破,接待游客超383万人次,文旅综合收入21.92亿元。
这处由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提供全过程技术总咨询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终于从边缘景区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美丽的巴丹吉林沙漠湖泊
登上世界舞台的沙漠明珠
“巴丹吉林沙漠文旅热的爆发,本质是‘世界遗产’这张名片让它从区域景区变成了世界级景区。‘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遗工作历经七年,经历世界疫情的挑战,可谓坎坷。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全过程全力推进,体现了责任和担当。”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负责人说。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遗产外联部主任杨子砚全程参与了巴丹吉林沙漠的申遗工作。在她看来,这个“世界身份”的获得,源于巴丹吉林沙漠独一无二的自然价值——全球唯一以“高大沙山+密集海子”为核心的沙漠,拥有1611米的世界最高沙山必鲁图峰,以及144个常年有水的海子,形成“沙水共生”的罕见生态系统。
杨子砚回忆,申遗团队曾用半年时间,徒步穿越沙漠腹地,采集沙山地质样本、记录海子水质数据,整理出近百万字的申报材料。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申遗团队深入巴丹吉林沙漠考察
2024年7月26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杨子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递交巴丹吉林沙漠申遗资料
申遗成功后,巴丹吉林的“世界曝光度”直线上升。《国家地理》杂志推出专题报道,国外旅游平台Booking、Tripadvisor上,相关评价超过5000条。“世界遗产”的招牌,彻底打开了巴丹吉林的国际市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道:“‘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是温带和超干旱气候下沙漠景观和地貌持续演变的杰出范例,也是全球范围内具有罕见自然美的沙漠景观之一”。
世界遗产IP的流量密码
“世界遗产”的IP效应,也让巴丹吉林沙漠在社交平台上“破圈”。在抖音、小红书上,“巴丹吉林沙漠世界遗产”话题播放量超8.6亿次,无数游客分享的“沙山日落”“海子倒影”视频,成了免费的推广素材。去年阿拉善盟还邀请了20位文旅博主去巴丹吉林沙漠体验,其中一条“沙漠星空”视频点赞超50万。
线上流量转化成了“线下专线”。全国200多家旅行社主动与阿拉善盟巴丹吉林景区合作,推出“世界遗产专列”“沙漠研学专线”,甚至有航空公司推出“机票+门票”套餐——从上海飞阿拉善的航班,购买套餐可享门票8折,这一政策让长三角游客量大幅增长。“以前游客来一次要转好几趟车,现在有了专线,周末就能来个‘沙漠短途游’”。
世界遗产的无形价值正在转化为有形的市场价值。
增收与护沙并行的可持续发展
申遗成功一年来,阿拉善右旗设立了阿拉善巴丹吉林沙漠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中心,为自然遗产保护和管理提供了机构保障。同时,制定了《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管理办法》,为遗产保护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此外,阿拉善盟还新建了气象、生态、水文等各类监测设备30余套,为沙山湖泊群的保护管理工作提供科技保障。
阿拉善盟林草局现已建立盟、旗、苏木三级管护机制,配备遗产地专职管护人员16人,兼职管护人员150人,采用“人工巡护+无人机巡护”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对自然遗产地实施保护和监测。
巴丹吉林沙漠美景
同时严控客流。确定核心景区日最大承载量,上线“线上预约系统”,实时显示剩余名额,超量即停止售票。
实现收入反哺。收入增长了,“生态保护基金”就有了钱。巴丹吉林沙漠的生态保护就有了资金保障,实现良性循环。
巴丹吉林沙漠的蜕变印证了“两山”理论的深刻内涵——当发展回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绿水青山不仅是诗意栖居的家园,更是一种生态资本,是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作者丨文秀 程灵
编辑丨云杉
本文来自【中国风景名胜】,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