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经风雨,农田伴黄昏
昔人亦不知,何处宿沉沦
空怀人世远,又感岁月深
彷徨何须解,壮志正凌云
当风流寓山野,当人踏足远别,是心海无潮汐,是年华无所依,是心弦非游丝,是漂泊正此时。
又是热气腾腾的夏天,天气连续放晴了一个多月,走一会儿就会流一身汗,汗流浃背之间,在稍微的辗转之后,来到汉魏许都故城遗址。
曾经的汉献帝的许昌宫已经成为农田,大大的牌坊孤零零的坐落着……农田掩宫台,夏蝉空鸣哀。
从停车场下车,一座白色高大的牌坊蔚然挺立,上书:汉魏许都故城遗址。虽然崭新如新建,但还是增添了一份仪式感,两侧有文保碑以及相关介绍,穿过牌坊,一条长长的特意修筑的马路通往毓秀台遗址。
马路两侧,以及四周都是河南常见的普通农田,玉米,花生等农作物在生长,看不出曾经。天太旱的缘故,还有些人在这边浇地——如果不是这个牌子完全看不出这里是曾经的汉魏许都遗址。
稍微好点的是,马路两侧新栽种的柏树增添了几分肃穆,虽然只有一米多高。
牌坊以及柏树看起来都就很新,像是特意修筑栽种,太阳很大,天气很热,汗水直流,但萧疏森气或许因此而正萌发。
如果再过一些年,柏树更高大一些,等经过时间洗礼,岁月浸染之后的另一番蔚然,或许更能令人感到意境幽深,或许能让此地找回一些当年的盛况与粲然,历史重回。
但仔细一想,这里是都城遗址,不是陵寝呐~
虽然这里从视野来看,真的就不过是河南最最最最普通的农田一隅——虽有故人赠愁思,只是今日非昨日。
心想着,一个绵延不绝的西汉末代传奇故事,曾在这里隐隐落下帷幕;一段中国伟大王朝的唏嘘结局,曾在这里悄悄盖棺定论,怎么会不令人喟叹家国与个人命运的动荡浮沉,身不由己,与冥冥注定呢?
怎么不令人遥想经过这么漫长的时间,还会有如此多的现代人慕名而来,穿越时空来感受那份早已不存在的风物散尽的追忆遣怀?
怎么不令人因为出生在中国这片波澜壮阔,丰饶跌宕,人才辈出的国度而感到自豪呢?
草木折射夏日光辉,一片穿越1800载的土地物是人非
良田承载乡土情怀,这片广袤物华的土地耕种新情
是历史匆匆一瞥,东汉故事结束于此,许昌烙印时空永恒
是两位伟人隔空,日月星汉喟叹之间,时间历史匆匆发生
你看,青杨随风,燕舞晴空,大地热气腾腾
你听,蝉鸣聒噪,历史回响,宁静偶有人声
从不同视角注解这片土地故事
你的选择让你看到更广袤天空
沿着汉魏许都故城遗址后面的马路走七八百米,就是毓秀台,是一座比四周高出好几米的大土堆,上面有建筑,旁边被草木掩映,四周有道路以及农田树林紧邻。
从马路走过来首先会看到,毓秀台正门右侧竖了好多碑文,比普通成人高一些的竖长碑文,上面记载了捐款修缮毓秀台的人名和金额之类的内容,有点难评。
一方面,穿越过这么久远的时空,人非物非故事还在,曾经的历史故事在新时代已被普通人续写,普通人也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姓名,虽然严格意义上这份捐赠或许已与汉时代无关,但对于他们,对于这片土地,挺有意义。
另一方面,捐点钱就能记载功德,就能与这片传奇的土地相连,这钱捐的有点值。谈到钱,这尘世间的事,真就是为了一日三餐,碎银几两而已呀!
然后旁边有一块横着的长方形碑文,记载了伟人毛泽东曾特意到访并在此地吟诵曹操《短歌行》与《让县自明本志令》,以及联句作诗的故事。
两位英豪曾在此穿过时空相逢,时间重新在历史之上成长,他们分别掀开了一个时代的地覆天翻,正当慨叹就要发出之时,突然发现,这里不是曹操主要活动场所,这里只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囚禁汉献帝刘协的主要场所。
所以这里最主要的故事主角,其实是汉献帝刘协——一位颇有智慧,但无力回天的末代皇帝。
作为“天子”,祭天是刘协维护皇权合法性的重要仪式,祭天仪式是刘协少数能履行“天子”职责的场合,短暂维系其权威幻觉。虽然实际被曹操用于彰显“奉天子”的政治正当性。
而毓秀台,其实就是刘协曾经祭天的地方,有考古学家认为,毓秀台是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天坛。据悉,许昌毓秀台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秋,由曹操为汉献帝刘协建造,作为皇家祭天的道场。以2025年计算,其历史已达1828年。
如果一片土地经过六十六万个日日夜夜来到人们面前,那它肯定有一些话,没说完。
讽刺的是,祭天的神坛成为那段历史缩影,在风雨大作之后,在舆论流言之间(公元220年,汉献帝最后一次在此祭天时遇狂风大作,曹魏势力借天象造势,加速汉室禅让),在曹丕篡汉以后,这里便不再具有祭天的功能,渐渐沦为普通百姓祈福所在。
后来民国时期遭军阀破坏,文化大GM期间因“封建迷信”被彻底推平,现存土台为村民捐资重建,原建筑仅存地基遗迹。(这里有话,后面说)
一个时代的没落,一个人命运的浮沉,是多多少少有点宿命的味道,刘协终究没有通过对上天与祖先的祈愿改变一个朝代的终结,任凭刘协聪慧过人,终究无法扛鼎大厦将倾。人终究无法通过外力祈愿改变既定宿命,人真正只能求的,或许是自己的内心。
求自己内心的平静,求自己明了人世匆匆总有时候,求自己……
刘协或许早已明了,历史记载他余生甚安,并没有为乱世所不容。
退位后在山阳公国减赋税、兴义学,携皇后曹节行医济世,民间尊为“龙凤医家”。
他还拜师华佗习医,推广“中药不还价,针灸不要钱”的民风,至今影响豫北地区。
最后于234年病逝于山阳,享年54岁。魏明帝曹叡以天子礼葬其于禅陵,谥“孝献皇帝”。百姓堆土成“古汉山”纪念,陵墓保存完好。其子孙东渡日本(西晋太康十年),成为坂上、大藏等姓氏始祖,日本福冈建有汉太公庙。
也就是随后的三国时代肇始,魏晋风流在动荡与黑暗中迎来人文的觉醒,人开始作为独立的个体感悟生命,一页页关于历史,关于个体意识觉醒的时代画卷在混沌与动荡中悄悄展开。
如此一来,真就不虚此行了。
在正门空地前右侧,有毓秀台的介绍。
沿着长长的楼梯往上就是如今的毓秀台了,上面是道观——天爷庙。
登上毓秀台,三面是殿堂,庭院有香炉,各殿有雕塑若干。
据载,原台高15米,占地约6亩(现缩小),台上设玉皇殿(天爷庙)、神坛广场及四方神兽石像(青龙、白虎等),台下有地洞及60阶青石甬道供皇帝登台,体现“天圆地方”理念。
如今看整体地方不大,一会儿就看完,坐在院子椅子上随便看看,遥想时间。历史的沧桑与失落交汇于此,历史的伟大与神秘交汇于此,是莺歌燕语,喧嚣不停,但却觉得空灵,是蝉鸣风轻,人迹杳踪,恍然如梦的季节。
黄色琉璃瓦折射着夏日光辉,天气依旧很热,夏日只是待在户外也有落汗,在院子水龙头下洗手帕擦汗。
听,空中除了蝉鸣,还有不断来来回回翻飞的燕子在轻啼。
偶尔有人买了烧纸和香来点燃,应该是祈愿或者还愿?
四周依旧是农田,也没什么可看的,在院子坐了很久返回。
越临近中午,天气也就越热起来,在广场旁边树林休息的大爷说,之前他们小时候,从毓秀台介绍的展示台到如今的楼梯这些部分,全部都是高台的一部分——当时大家挖窑制作砖,就拉这里的土回去冶炼。
如今文物保护的规范,已经不再允许,也没人敢,也不需要挖了。
还有盗宝的故事,在高台的另一侧有此前盗宝挖出来的洞穴,盗宝的技术也十分精妙,但具体厉害在哪里我没听清楚,就还挺有趣。后面去四周看发现都长满了非常茂盛的藤蔓植物,也看不出来哪里有洞了。
据说以前这儿附近还能捡到宝,但现在几乎不会再出现。
网上查询相关信息,更有说法是如今的高台,也是后来人捐款修筑起来的,关于这个说法,我选择相信那位大爷的科普,如果是捐款修筑起来,就根本不存在私挖拉走的故事。我的理解是,土台还是原来的,只是上面的各种建筑台阶等,都是后来捐款新建的。
一个老年人,也没必要平白无故编造一些少年回忆来戏弄这些慕名而来的游人。
如果真的是捐款修筑起来的高台,这个地方真的太遗世失落,不值得了罢!
大爷还推荐了附近哪里哪里有什么大庙,不感兴趣所以也没记住是哪里……
之所以来毓秀台不是因为天爷庙,不是因为宗教文化,不是因为宗教意义上的虔诚信仰。
而是因为毓秀台,而是因为汉都许昌宫遗址,因为其中的曲折故事,因为其中的历史美丽,因为其中的情感情绪,因为其中的,最终人世寂寂。
毕竟,在历史从崇高转向多元,历史从神秘走向没落,许昌很可能再也无法再在历史长河中再次上演汉末绝唱的如此至高无上的陨落。
就拿现在爆火的胖东来来说,再怎么影响也不过是那一群人而已,而不是整个中国的未来。
伟大崇高一去不复返,我们这座城又将有什么难以忘怀的记忆与故事,奋笔疾书在我们脚步下的这片宽厚土地,笔耕不辍于我们头顶这广袤天空呢?
——春秋楼傍晚,汉都已凋残。今人正思绪,历史已新篇。
此时,夏天的天很长很长,恍然之间,人们流连忘返的心情,在疲倦燥热以及确实没什么再值得看的期许归于沉寂中悄悄落幕。
时间悄悄流逝,上午悄悄溜走,总有点意犹未尽,却也没什么可以漫步的了,于是结束了行程,人一旦归去,恐难再相逢。
地方不大,就算从汉魏许都故城牌坊走到毓秀台,基本上也花费不了多少时间。一两个小时游览差不多足够。
人世恍惚已远,在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感受着地理疆域的丰饶神奇,在一个遥远而又贴近的距离感受着文明传承的沧桑巨变,实在有点无法言说——芳华失语草木深,心潮起落任凭君。
有点不知道怎么说,在大夏天冒着大太阳出去,实在是一种特别愉快而又特别的体验,就算这么热,正是这么热,所以才有更美丽的收获吧。
想着日复一日的举目无望,实在是日日虚度流年,但又能怎么样呢?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趁着能够放下一切,享受当下有限的自由自在是一种多么难得的事情啊。
一个人,一无所有的时刻,还能在丰茂而又苍凉的土地感受到历史风云变幻,人世波澜诡谲,已属难得。
天地如一寄,古今似一萍
何时终流寓,心事自澄明
其实整体是有些失望的,只剩一隅,确实让人意难平。
但人生一世尚且在漂泊辗转,在与世界与自己内心的征战中尚不能如一,一个穿越了近两千年的沧桑土地,又如何能保全自身,更无力罢了。
我们侧首回看往昔,只觉得任何故事,其实都不过是关于命运的书写,这片土地的命运,这片土地之上的人物的命运。
他们的命运展开,流露着一抹抹五颜六色的过程,人们战胜困难的过程,人们被困难战胜的过程,有平凡人踏足山巅,有人从天堂跌落,他们的命运在时间长河里传播开来,令历史充沛神秘。
但我们只是过客,在一片片土地上短暂相逢,相逢另一片土地的命运,和自己的无解人生。
我们行过很多的路,仰望过无尽的穹隆,有时候你也会问,难道仰望星辰就一定要抵达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要你努力达到自己的极限,你就已经很可爱了。
但愿我们,蹉跎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永远希望自己依旧是那个纯粹简单,不理世事纷繁变幻,无愧于心的那个人。
十六载天涯漂泊,三四度年华蹉跎!须放下愁眉紧锁,任天命自有定数。
附录:
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毛泽东&罗章龙《过魏都》
横槊赋诗意飞扬,自明本志好文章。
萧条异代西田墓,铜雀荒伧落夕阳。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摘录)
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 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 此其本志有限也。
投死为国,以义灭身...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齐桓、晋文所以垂称... 犹能奉事周室也。
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
乐毅伏而垂泣...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
蒙恬... 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
孤祖父以至孤身... 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常以语妻妾... 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 实不可也。何者?
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
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
奉国威灵,仗钺征伐... 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
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