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十大行动”半年答卷——赤峰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召开。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赤峰市体育局、赤峰市商务局、赤峰市农牧局立足各自领域,介绍了文旅体农商融合发展行动、振兴乡村行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文旅体农商融合发展行动指引下,七大五业融合示范片区(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乌兰布统机车盛宴公园、玉龙沙湖拜龙祈福、道须沟情景剧本杀、道谷南山欢乐冰雪季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巴林左旗天龙山、林西县福山、翁牛特旗哈斯鲁古域等新景区开门迎客。全年实施文旅重点项目24个,总投资67.65亿元,马鞍山文化旅游教育基地二期、306沿线“百里风情线”、西拉沐沦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已开复工,五业融合发展空间布局初步形成。1—7月,全市接待国内游客2028.36万人次,游客总花费228.0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9.53%和11.14%,创下历史同期最高。
赤峰着力培育马鞍山农文旅融合村等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23处精品城郊露营地、自驾车旅居车营地投入运营。精心策划“歌游内蒙古 龙乡赤峰行”民族大联欢、嘉年华、文旅市集及文艺展演等系列活动,吸引超10万人来赤观赛,带动全域接待游客数和游客总花费分别同比增长69%和16%。持续22天的第十七届建昌营“民BA”联赛,吸引游客50万人次、带动消费超200万元。举办“歌游内蒙古 文旅进商圈”系列活动30场次,精心推出的“赤峰好物 赛会市集”累计收入110余万元。依托重要时间节点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3000余场,参与人数超70万人次。当前正筹备在“十一”假期4场文旅体农商融合大集进商圈活动,推动文旅“流量”向消费“增量”有效转换。
赤峰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上半年,通过创新实施体育“三进三助力”专项行动,全市体育产业与文旅、商贸、教育等领域深度融合,累计带动关联消费突破亿元大关。以“四季体育”主题赛事活动为引领,赤峰举办紫蒙湖国际划联龙舟世界杯、玉龙沙湖全国车王争霸赛等30余项品牌赛事。通过“体育进景区”行动,美林谷滑雪世界杯、福山生态徒步越野大会等IP赛事吸引参赛选手及游客超2万人次,带动景区周边消费增长45%。在万达广场等核心商圈开展的32项时尚赛事,创新实现“一日参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消费”的联动效应。
全市已开展156场社区赛事覆盖300余个社区,国球进社区、社区趣味运动会、街头篮球赛、笼式足球赛等活动直接参与群众超10万人次。体教融合推出“校园那达慕”等12项特色活动,年内将打造5所体育特色学校。体企融合建立2个“体育送健康”试点,为千名职工提供科学健身服务。乡村振兴方面,争取上级6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建设健身步道、多功能运动场等设施,旗县级“村BA”联赛、农牧民趣味运动会掀起全民健身热潮。市体育局将全力争取投资近1.5亿元的户外运动营地建设项目落地赤峰。
赤峰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推进文旅体农商融合发展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深入开展零售业创新提升,实施商圈能级提升行动,1—7月,开展系列消费促进活动1038场,带动消费25.1亿元;打造多元夜经济活动场景,在全市规划打造了桥北夜市、万达水岸天街、帝豪商业街等精品夜经济点位33处,参与商户达5000余家,日均客流量超20万人次,带动夜间消费超8亿元;依托好品好物搭台引流,1—6月份全市网络零售额实现33亿元,同比增长8.4%;推动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22.3亿元,同比增长7.5%;促进文旅体农商五业融合,在传统旅游景区、商场商圈植入社交电商、直播电商新业态,积极培育网红资源、好物推荐官助力景区进行直播推介,联动体育部门开展“体育进商圈”活动,组织各类赛事活动进入商场商圈,推动特色农畜产品进商超、进景区、进加油站,让“吃在赤峰、游在赤峰、住在赤峰、购在赤峰”成为地方旅游名片。
赤峰市农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多项指标领跑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68.2万亩,大豆143.8万亩,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获批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47.5万亩,总任务量位居全区第三。新建和改造设施农业开工面积20.1万亩,完工5.8万亩,继续保持全区领先水平。牛、羊、猪存栏量分别达417.3万头、1488.3万只、442.6万头,持续领跑全区。设施畜牧业发展迅速,新改扩建棚舍45.3万平方米。“敖汉小米”“赤峰小米”“赤峰荞麦”等3个品牌跻身全国百强,入选数量全区最多。审定玉米品种38个,实施自治区种业攻关项目3个,数量均为全区最多。家育种业“猪芯片”、勤桐牧业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等成果涌现,多个农作物品种入选国家级推广目录。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86%。争取国家、自治区项目资金69.9亿元,获批国家产业集群1个、产业强镇2个,获批奖补资金全区最多。82个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加速推进,完成投资67.9亿元。打造了松山零碳、喀旗宏福、敖汉中敖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环中心城区产业带初具规模。累计清理农村牧区生活垃圾52万吨,农牧业生产废弃物31万吨,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7%,乡村治理水平成效显著。
全媒体记者:周建军、信连心
编辑:马雪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