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运城讯(记者赵一帆)夜幕刚降,运城的公园里就支起了银幕,戏楼前摆好了马扎,相声场子的快板声脆生生响起来——这不是哪个节庆的特例,而是这座城市寻常日子里的文化日常。从免费看电影到戏台听大戏,从本土相声逗乐子到千年道情唱新篇,运城的文化惠民活动正像一锅持续沸腾的“老汤”,熬出了烟火气,炖出了文化味。近日,记者跟着市民的脚步,打卡了这些“家门口”的文化福利。
盬街戏楼下“鸣嘴相声”正在常态化演出。
公园银幕:老地方的光影新故事
“小时候搬着板凳追露天电影,现在带着孙辈来看,还是那股劲儿,在家门口也能重温这种感觉,太亲切了。”体育公园内,72岁的张大爷指着刚亮起的银幕高兴地说。今年夏天,盐湖区把电影放映机搬进了230个行政村、近900个小区,从红色经典到动画大片,每晚七点半准时“开播”,一直要热热闹闹放到10月中旬。
公益电影放映活动在市体育公园常态化开展。
与影院的封闭空间不同,公园、社区里的露天电影自带互动感——观众们摇着扇子,在晚风中观影,时而因紧张情节屏息,时而因幽默桥段开怀大笑。盐湖区电影放映员王师傅说:“最多时一场电影能聚起500多人,老人拄着拐杖来,年轻人抱着娃来,连遛弯的路人都忍不住停下脚步。我们不光放老片子,《危机航线》这种新片也紧跟,老百姓喜欢啥,我们就放啥。”
公益电影放映活动吸引不少市民前来观看。
如今,公益电影不仅是“怀旧项目”,更是一种文化普惠,成为了社区邻里晚饭后的“社交场”,看完电影聊剧情、拉家常,这种零门槛的文化惠民形式,让艺术真正走进了大众生活。
蒲景苑·周末百姓剧场:名角儿唱的都是“家常戏”
“穆桂英挂帅那段,比电视里演得带劲!”刚散场的蒲景苑剧场外,带着女儿看戏的刘女士还在回味。8月17日晚,蒲剧传统剧目《穆柯寨》在蒲景苑上演。演员们的细腻唱腔,引得观众连连喝彩。
8月17日晚,蒲剧传统剧目《穆柯寨》在蒲景苑上演。
作为运城人最熟悉的“戏窝子”,“周末百姓剧场”雷打不动:周六、日晚七点半,山西省蒲剧艺术院的名角儿准时登台,旨在服务基层群众、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用戏剧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演员们的细腻唱腔,引得观众连连喝彩。
与此同时,“送戏下乡”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近日,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和山西省财政厅主办的“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惠民工程”走进稷山县翟店镇,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盬街相声:本土“梗王”逗乐一条街
“咱运城人吃醋,那得就着关公像吃才够味!”盬街戏楼下,孙晓军的一句方言包袱,逗得台下笑成一片。近日,“鸣嘴相声”成了运城的“顶流”,连周边商户都跟着沾光:“听完相声,客人们顺带买杯奶茶、吃串烤肠,生意比以前好三成。”
盬街戏楼下,“鸣嘴相声”成了运城的“顶流”。
据介绍,这些相声段子里藏着满满的“运城密码”:《盐湖趣事》里调侃“夏天的盐湖像块大蛋糕”,《关公外传》把武圣写成“爱操心的老街坊”,演员们用方言传递欢乐,观众以笑声回应热情。
两位身着长衫的演员一捧一逗,妙语连珠,“包袱”迭出。
“鸣嘴相声”的成功,得益于其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演员们不仅重现经典段子,还结合运城本土风情创作新作品,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熟悉的城市烟火气。
河东说唱道情:老腔调唱出“新盐湖畔”
“渔鼓一打响连环,盐湖两岸换新颜……”近日,在盐湖区新象城南广场,65岁的卫师傅正领着徒弟唱道情。这门起源于汉唐的老艺术,今年有了新唱词:《盐湖岸畔话今昔》里,既唱“千年盐池熬白霜”的古,也唱“生态修复鸟归巢”的今,配上多媒体背景里的盐湖风光,老戏迷听着新鲜,市民们看得入迷。
山西省2025年度稀有剧种河东说唱道情公益性演出活动在新象城南广场举行。
“以前道情是地摊说唱,现在能上广场舞台,全靠加了新东西。”盐湖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说,他们给传统坐唱加了身段表演,还编了《垃圾分类道情》《孝亲敬老小段》,甚至教市民敲渔鼓、打三才板。
山西省2025年度稀有剧种河东说唱道情公益性演出活动作为2025年山西省群众文化惠民工程之一,不仅让河东说唱道情这一稀有剧种重新走进了大众视野,同时为宣传惠民政策,弘扬德孝文化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文化惠民的“运城配方”:政府搭台,百姓“掌勺”
“这些活动能长久火下去,靠的不是一时热闹。”运城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每年省级财政投入超亿元支持场馆免费开放,市级财政专门拨钱“买戏送戏”,更重要的是“让百姓说了算”——社区群里投票选电影,戏迷协会点戏单,连相声段子都要先在茶馆试演,笑声不够就重改。
文化惠民活动,带火了夜市,促进经济消费。
现在,文化惠民还成了“经济催化剂”:盬街因相声带火了夜市,广场因道情增加了客流,连周边村子的农家乐都挂出“看完电影来吃碗面”的招牌。不少老板说:“文化这锅‘汤’,熬香了整个城。”
从公园银幕的光束里,能看见百姓的笑脸;从戏台上下的喝彩声中,能听见传统的心跳;从相声场子的笑声里,能摸到城市的脉搏;从道情的老腔新调里,能读懂传承的智慧。运城的文化惠民工程,把文化摆到了街头巷尾,让老百姓伸手就能摸到,张嘴就能品评,像家里的“小灶饭”,热乎、实在,还管饱。
传统戏曲的现代活力,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正如一位老戏迷说的:“最好的文化,不是锁在博物馆里的,是能陪着咱过日子的。”这话,在运城的夜晚,听得格外真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