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提到菏泽,你会想起什么?是曹风菏韵,一城牡丹飘香;是曹县汉服,一袭华裳走天下;还是巨野工笔牡丹画,从乡村走上国际舞台的璀璨绽放。这座矗立在黄河岸边的城市从来不止一种模样。行走菏泽,一边是老城曹州青砖黛瓦的古街古巷,一边是车水马龙、活力四射的现代都市,古风新韵交融。这座城市正在聚力实施文化品牌塑成工程,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以文化人、以文塑城,涵养城市发展最持久的力量。
文明实践润民心
夏秋之交,万物并秀。曹县韩集镇刘岗村内一座名为“红三村保卫战”的雕塑,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显得格外高大巍峨。不远处,几名大学生在抗日联防指挥部旧址前参观,74岁的义务讲解员刘全义在一旁讲解。“这是杨得志同志当年使用过的水壶,这是根据地军民使用过的炸弹帽、粪锨头等。”刘全义一边介绍一边说,“当年,广大根据地军民就是使用这样简陋的武器与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赢得三村保卫战的胜利。”
“每天前来参观的群众络绎不绝,我一天最多接待三拨前来参观的观众。”8月17日,刘全义说。今年,我市推出19条新时代文明实践体验线路,其中包括曹县“烽火铸魂”文明实践体验线路,而红三村抗日联防遗址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这些文明实践体验线路,涉及红色文化、非遗体验、黄河文化、牡丹文化等多项内容。
暑期漫漫,爱心暖暖。近日,在鲁西新区岳程街道文化中心,青岛理工大学蒲公英志愿服务团的志愿者正在教孩子们制作手工艺品。这个暑假,他们用青春和活力,和广大留守儿童一起书写童趣与成长的故事。“我们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寓教于乐,结合自身专业开设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在探索中求知。”青岛理工大学蒲公英志愿服务团志愿者唐汶博说。
父母外出务工,不少孩子留守在家。为让孩子们“暑”有所托、安心一“夏”,我市自2018年起精心培育“小荷学堂”项目,将其定位为区别于普通课堂和商业辅导的独特空间——这里以安全守护为基,以亲情陪伴为核,以心灵滋养为要。这份责任与担当,让“小荷学堂”连续三次被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成为解决农村暑期儿童监护缺失难题的“菏泽方案”。
为深入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一体推进文化社区(文化书院)建设,市文明办征集筛选了一批市直有关部门的优质文化资源。7月份,第一批市级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项目清单公布,第一项便为“小荷学堂”暑期留守儿童关爱项目。
今年,全市共开设“小荷学堂”40处,面向省内外高校招募大学生志愿者254名。志愿者用爱心、细心、耐心为孩子们上好每一节课,让孩子们在“七彩课堂”中学习知识、收获快乐。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活动有温度、群众共参与,系列活动为基层治理凝聚文明力量。
以文塑城焕新彩
文化品牌是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如今,牡丹已经成为菏泽最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不少人通过牡丹认识了菏泽。凭借牡丹,菏泽跻身马蜂窝全国“五一”热度涨势最快小众城市前10,居第4位。流量是城市的面子,活力是城市的里子。今年我市以牡丹节会筹备为抓手,统筹推进景区焕新、业态培育、服务提升,实现了节会活动升级、文旅产品创新、品牌影响壮大。牡丹节会期间,全市接待游客992万人、增长14.8%,实现旅游收入60.7亿元、增长13.6%。
如果说自然的馈赠和历史的积淀是菏泽文化的“根”,那创新就是它的“枝叶”,而产业则是结出的“果实”。
8月9日,“曹县汉服·横店影视城影视国风大赏”汉服走秀活动在浙江省横店清明上河图景区举行,153款汉服新品精彩亮相。活动现场,模特身着影视国风主题汉服,行走间尽显东方服饰之美。曹县“针线”与横店“光影”的交织,不仅拓展了汉服在影视衍生领域的市场,更借助影视IP反哺汉服设计创新,为汉服文化与影视产业融合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据悉,今年1至6月,曹县汉服销售额达61.4亿元,同比增长10.27%。
7月4日,梦笔生花——山东美协助力巨野工笔牡丹画培训成果展绽放泉城济南。本次展览共展出巨野工笔牡丹画作品100件,作品通过多元化艺术表现形式,生动展现了巨野工笔牡丹画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近年来,巨野县书画院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坚持精品创作与产业发展并重,截至目前,全县有国家级书画家67人、省级书画家180人,书画产业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年创作作品150余万幅,作品远销美国、法国、新加坡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实现综合产值45亿元。
我市持续推进文化“两创”。上半年,“成武县博物馆馆藏陶瓷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获评全省可移动文物保护优秀示范案例;新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人,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量保持全省第一;举办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月、“迎五一·品非遗”、非遗文创市集等主题活动,带动非遗产品收入近140万元。
文化品牌承载着城市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是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依托。近年来,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引领和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越来越成为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关键因素。
文化“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支撑”
巨野县入选国家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东明县小井村入选全国“四季村晚”春季示范展示点,菏泽古船保护修复项目获评全国十佳文物修复案例,山东梆子《闯幽州·点将》入选“梨花杯”全国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这是今年上半年,我市文化事业发展交出的成绩单。
文脉如水,文化浸心,连接菏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上半年,我市持续繁荣艺术创作展演,新创《沉船记》、《合欢树下》、《杨震却金》三部戏曲作品,复排《白蛇传》、《卖面》等传统剧目,打造新品佳作;开展“百团千场”戏曲巡回演出季、“国色芳华”牡丹节会演出季等演出,《“齐鲁黄河韵”大型交响音乐会》、《只此青绿》、《觉醒年代之唤醒者》等高品质演出活跃了演出市场;举办“乡风墨韵”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大河上下——黄河流域美术作品展、中国精神二十四节气诗书画乐作品展(菏泽站)等大型展览,促进了文化交流。另一方面,我市持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处,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近5000场,“一村一年一场戏”惠民演出超3000场,“戏曲进校园”等普及活动200余场,群众文化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独特的个性、品位和文化内涵,彰显着一座城市卓尔不群的魅力。我市深挖地域文化富矿,打造一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标志性文化品牌,黄河文化体验廊道加速建设,《菏泽牡丹谱》正式发布,纪录片《黄河归故》、《面人》即将成片。
“几许新名添旧谱,因多旧种变新芽。”这是明朝何园主人何应瑞留下的诗句。从中国牡丹发展史来看,牡丹谱录是一个地方牡丹产业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今年牡丹节会期间面世的《菏泽牡丹谱》,辑录了现存于世的《曹南牡丹谱》(清康熙)、余鹏年《曹州牡丹谱》(清乾隆)、赵孟俭《桑篱园牡丹谱》(清道光)以及20世纪初赵世学《铁梨寨牡丹谱》等谱录,堪称菏泽牡丹谱录的第一幅“全家福”,对于研究菏泽牡丹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菏泽正在抢抓重大发展机遇,坚定文化自信,聚力实施文化品牌塑成工程,让文化“软实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来源:菏泽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