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这大地尘封的远古传奇,它们静卧亿年岩层,唤醒我们对演化与时间的惊叹。它是古生物爱好者的图腾,也是科学家破解地球记忆的密钥。作为一个世界级IP,一块骨骼碎片就能引发无数人的好奇与想象,不分男女老少。
有“古生物王国”美誉的贵州,同样是恐龙的故乡。尤其在三叠纪时期,共有六大类62种龙在贵州出现过。但面对丰富的化石资源,许多博物馆还停留在展陈阶段,将冰冷的化石放在玻璃罩内,只可远观。
如何才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史前古生物带来的冲击?距离贵阳市中心1小时车程的清镇,一座侏罗纪恐龙文化科普特色小镇正在探索,把博物馆搬到室外。
参加研学的家长孩子在恐龙小镇合影留念。(受访企业供图)
漫步主题园区,脚下的每一块砂岩都可能藏着恐龙存在过的印迹,山体裸露的岩层剖面刻上化石纹路,如同一本打开的地球史书。踏入“神秘河谷”区,翼龙在峡谷中展翅翱翔;长颈巨龙家族正摇头摆尾缓缓前行……身高1米2的孩童,在青翠草地仰望十余米高1:1霸王龙仿真模型,阳光穿过肋骨缝隙,地上投下移动的、巨兽般的影子,仿佛能听见远古的呼吸。利用声光电和感应技术,动起来的恐龙模型让人身临其境。
栩栩如生的恐龙模型。(受访企业供图)
走进“古化石之歌”主题区,化石开采、修复、陈列的完整链条被融入自然场景。孩子们化身小小探险家,在专业讲解员指导下来到复原的考古基地,沿着科学家们的足迹,从地表勘探到地洞挖掘,小心翼翼地剥离出恐龙骨骼模型与矿石晶体,亲手体验化石从发现到研究的全过程。当一系列任务完成后,知识已被牢牢印入脑海中。
“在国内,有许多家长孩子把绝大部分时间花在语文数学英语上,但往往缺少对自然科学的感知。”这是恐龙小镇项目总设计师、中华龙文化产业促进会常务理事潘伶的肺腑之言。早年间,他热衷于收集各类化石,将兴趣爱好蜕变为事业。
家长和学生参观恐龙化石。(受访企业供图)
小学生正在拼接恐龙骨架,感受仿真的触感。(受访企业供图)
小朋友们正在清理自己亲手挖掘的骨骼碎片。(受访企业供图)
讲解员正在讲解:每一个地质层都有不同化石种类。(受访企业供图)
“我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轻松快乐无压力的氛围更容易让人坚持。”他说,希望用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将自然科学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在恐龙小镇,这个梦想得以实现。无处不在的互动参与式体验颠覆了传统博物馆的展陈模式,让大人与孩童流连忘返。
潘伶介绍,自去年7月运营至今,已有8万余名学生到恐龙小镇参与研学,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学会观察,在团队协作中培养逻辑,在跨学科项目中激发创造力。“有一位从上海来的小朋友,到园区里体验了6次,仍然舍不得离开。”
孩子们踊跃回答老师提问。(受访企业供图)
在5D影院,小朋友们通过VR电影了解数亿年前的贵州。(受访企业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不满足于线下传授,潘伶还为孩子们提供每周一至两次“小探险家”线上课堂,即使离开园区,他们也能在研学交流群中通过文字、图片甚至视频直播的形式接收最新的古生物知识。
当青少年被课本挤压得喘不过气时,清镇恐龙小镇为之打开了一扇窗。他们在暮色中观察恐龙剪影与晚霞交织的美景,或通过显微镜发现化石中的微观世界,或在群里热烈讨论恐龙灭绝的新假说……自然科学的种子已悄然萌芽。这种不带功利的探索,正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
小朋友们正在专心拓写古生物化石原貌。(受访企业供图)
小小探险家正在认真勘探地质层。(受访企业供图)
在恐龙小镇,孩子们开心的笑脸才是目的。(受访企业供图)
正如潘伶所言:“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化石,更是人类对未知的敬畏与好奇。”在清镇恐龙小镇,亿年前的恐龙“来信”正被孩子们用双手破译,这些跨越时空的对话,终将在他们心中种下探索自然的火种,照亮未来的科学之路。
恐龙小镇的初心不止于科普。目前,潘伶正在筹划连接北京、上海乃至美国的自然博物馆,打造跨国研学通道。未来,孩子们不仅能在清镇挖掘化石,还能带着贵州龙的故事走向世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蓠芊
编辑 刘思博
二审 李劼
三审 周文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