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风海韵间,游船划开碧波;洁白沙滩上,游客欢笑嬉戏;网红打卡点,“海陆空”巡航守护……2025年的海南,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8月11日,记者沿着环海南岛旅游公路采访看到,在万宁的石梅湾、神州半岛、山钦湾等网红景点,来自全国各地的暑期游客人山人海,果海逐浪,尽享“阳光海岛”安心之旅。
在这幅动人的滨海画卷中,一抹抹藏蓝身影格外醒目—海南省公安厅反走私和海岸管理总队的民警们,正用热情服务的“温度”守护沿海旅游的“热度”。今年以来,总队按照全省公安机关打造旅游警务“金名片”总体部署,常态化推进“涉海旅游护航”专项行动,构建起“要素管控+科技防控+多元共治”的海岛旅游警务体系,有力打造具有海岸警察特色的涉海旅游警务“金名片”。
机制创新:让旅游警务跑出"加速度"
“前移前置旅游警务服务阵地,加强岸线涉旅要素服务管理,强化涉海旅游安全隐患问题整治……”今年年初,总队围绕打造“最安全旅游目的地”和创建“旅游警务特色样板”工作目标,向全省海岸警察印制下发2025年涉海旅游护航专项行动方案。持续深化旅游警务机制创新,突出抓好涉海涉船涉旅等治安要素管控,严格落实各项旅游安保措施,有效筑牢环岛沿海旅游安全防护圈。
八月的蜈支洲岛碧波荡漾,游客服务中心的电子屏显示着“今日接待量:12860人”。蜈支洲海岸派出所旅游警务室里,民警苏云飞正通过勤务指挥室大屏幕视频,巡查景区各景点。“情人谷有大量游客聚集,无人机组请前往查看,陆地巡逻组请前往维护秩序。”指令刚落,大屏上立即切换出无人机传回的实时现场执勤画面,并及时反馈给巡逻民警供参考,实现了“防范走在风险前”。这种“科技+人力”的立体防控模式,正是总队第四支队开展涉海旅游护航专项行动的生动实践。
总队第四支队以打造“安全、智能景区”为目标,在蜈支洲海岸派出所建立试点,充分整合各类大数据,科学统筹岛上、岛下两个巡逻分队,探索创新岛屿型旅游警务模式,逐步摸索出“防、控、练、宣”的岛屿型景区治安工作法,建成全省最大的“五星级”驻岛警务室,助力蜈支洲岛获评全省“平安景区”称号。此外,第四支队针对游客涉险、人流拥挤、游客溺水等涉旅易发问题,总结探索出“两管两严”(管住通道、管住重点人,严密治安巡防、严打涉海旅游违法犯罪工作)措施,以此辐射带动三亚市和陵水黎族自治县海岸辖区8个景区治安管理和服务游客效能提升。今年五一假期,辖区累计接待游客量70.4万人次,在旅游市场各项关键指标均显著增长的情况下,强推“两管两严”措施,确保了各景区的平安稳定。
制度创新带来的是服务效能的全面提升。在万宁日月湾,总队第三支队推出的“不耽误游客行程”工作法,让四川成都游客张先生印象深刻。他的孩子在冲浪时被擦伤,民警5分钟到场处置,20分钟完成调解,涉事俱乐部当场赔偿医药费。“快捷,高效,没想到处理这么快,一点没影响后续行程!”张先生竖起大拇指点赞。该机制运行以来,涉旅纠纷平均处置时长缩短至1.5小时。
根据总队涉海旅游护航专项行动部署,第三支队今年针对制约旅游警务发展的8个方面问题短板,制定《规范提升旅游警务工作八项措施(试行)》,通过“四个加强四个推进”(即加强排查摸底、巡逻防控、隐患整治、宣传教育和推进部门联动、行业自律、舆情管控、规范执法),规范提升支队琼海和万宁两市海岸辖区旅游警务工作,落实“不耽误游客行程”要求,实现涉旅纠纷快调快处、涉旅案件快侦快办,有力提升旅游警务工作。
科技赋能:为平安海岸装上"最强大脑"
8月13日的海口白沙门公园,夜浪轻摇着城市霓虹的碎影。当游客们沉醉于海上夜游时,红岛海岸派出所的光电高清全景摄像头正无声运转,其搭载的红外成像系统穿透夜幕,精准捕捉到300米外惊险一幕:一只倾斜的卡通充气船正被暗流推向深海,船体已出现明显漏气。值班民警王永毅通过实时传回的高倍变焦热成像画面,清晰辨认出游客挥舞双臂的求救姿态。这套具备夜视增强功能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成为深夜海上救援的“电子守夜人”。在多部门联动下,从红外预警到成功施救,仅用10分钟,科技之力为这场与潮汐赛跑的救援按下了决胜键。
“您已进入危险水域,请立即返回!”在儋州海花岛,无人机正喊话劝离赶海游客。总队第七支队打造的“空地一体”巡防体系,包含3台警用无人机、1辆沙滩车和各路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以及由5辆摩托车组成的旅游警务骑巡队。南华港海岸派出所所长陶玉川介绍:“海花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花型岛,附近海域地形复杂,传统巡逻难以覆盖,现在通过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和热成像无人机,夜间巡查效率提升3倍。”该系统运行以来,危险区域事故数实现“零发生”。今年,海花岛游客人数迎来井喷式增长,为应对旅游旺季所带来的治安挑战和服务需求,总队第七支队深耕“涉海旅游警务”和“候鸟服务警务”,全力守护服务辖区游客和候鸟老人,用最亮“警”色守护最美景色。
“我家的小孩走丢了,怎么办呀?……”今年5月1日,在万宁市燕子洞附近的海滩上,山钦湾海岸派出所辅警卓怀宁正操控无人机,用机载喇叭向游客滚动播放防溺水安全提示语。12时20分,一名来自浙江杭州的游客,焦急地向执勤民警求助,称其小孩在人群中走丢了。得知走丢孩子基本情况后,卓怀宁,一边耐心安抚家长焦急的心理,一边重新起飞无人机,向客流较多沙滩边飞往寻找。很快,通过无人机实时画面,家长很快发现走丢的儿子。随后,卓怀宁一边用无人机喊话走丢的小孩陈某待在原地不动,告知其父母正赶来与他会合。
“谢谢你们了,真的是太高效了……”不到10分钟,家长便找回了走丢小孩,并将小孩带到执勤点,向执勤点民辅警表示感谢。所长吴崇宾介绍,警力有限,但科技和民力的力量无穷,派出所积极发挥部门陆地联动、空中无人机巡逻、海上执法艇巡逻救助等科技立体巡防优势,实现涉旅安全事故零发生。
温情守护:做游客身边的"贴心人"
在开展涉海旅游护航专项行动中,总队各级锚定“派出所主防”职能定位,推行“五心工作法”(爱心、热心、细心、耐心、责任心),积极打造涉旅管理服务样板,以服务群众、港船岸线管控、风险隐患排查等社区工作为基础,全力构建“零距离服务游客、全时空守护平安”旅游警务新模式,游客涉海旅游的体验感和舒适度明显增强。
“有游客失足落水了……”8月9日17时许,一名游客在文昌木兰湾礁石区捡螺时遇险。文昌市公安局木兰湾海岸派出所接到群众紧急求助后,迅速启动救援应急预案,就近指派巡逻民警携带无人机及救援设备前往现场救援,并协调附近渔船赶赴现场施救。民警到达现场后,立即操控警用无人机展开空中搜寻定位。一边通过无人机机载喇叭指导男子保持漂浮姿势以节省体力,一边安排警力调动附近渔船赶赴现场施救,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最终成功将男子救回。
8月13日,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8组卫星发射升空。发射期间,文昌市东郊镇椰林一号观景台作为观星热点,吸引了大量游客。总队第二支队启用“海陆空”立体化防控举措,采用无人机喊话、沙滩摩托车巡逻、海上救援无人艇等科技装备,实时监测岸线观景区周边治安动态。同时组织“东郊义警”协助参与治安排查、交通疏导、游客服务等工作,有力保障人流密集地带安全有序。
“多亏你们了,捡回了一条命,谢谢你们……”8月8日,一名来自呼和浩特市七旬老人,独自来到万宁市乌场码头游玩。因天气炎热等原因,突发心梗。接到报警求助后,乌场海岸派出所民警迅速出警,很快找到老人,及时安抚老人紧张的情绪,并火速联动120急救车将老人转运到医院进行救治。8月9日,老人在做完心脏支架手术转危为安后,打电话向民警致谢救助之情。
在乐东黎族自治县九所镇海边,一场特殊的“沙滩调解”正在进行。重庆游客林女士因购买海鲜干货与商户发生争执,九所海岸派出所民警请来市场监管员和“九所镇候鸟党员调解工作室”重庆籍候鸟党员,在椰树下现场办公。经过1小时调解,商户同意退货退款。“既讲法理又讲风情,这才是海南特色!”林女士点赞道。总队第五支队创新“1+N”旅游纠纷联调模式,整合司法、行业协会等力量,充分带动候鸟党员积极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今年已化解涉旅矛盾纠纷10余起,调解成功率98.3%。此外,派出所为方便旅居老人办理各类公安业务,还在“候鸟”集中居住地设置“全天候警务室”+“无人警局”,提供“永不打烊”服务。
“这么晚还可以看到警灯在旅游公路不停闪烁,我们这些房车游客瞬间感觉安全感爆棚……”在昌江黎族自治县棋子湾,总队第六支队的民警正带队对游客露营地进行巡逻,受到了游客点赞。今年以来,第六支针对自驾游群体和露营游客,推出内容涵盖“24小时巡逻守护+发放安全宣传手册+提供急救药品”的“旅居车辆平安包”,受到游客点赞欢迎,被游客称为“移动的保险箱”。
碧海蓝天间,那抹动人的“警”色,正成为海南沿海地区最亮丽的安全底色。据总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总队今年共检查涉旅企业80余家、涉旅行业场所270余家、涉旅船舶330余艘,排查问题隐患130余处,现场整改120余处。共救助遇险船舶22艘、落水群众11人,帮游客找回丢失儿童34名、财物225件,调解纠纷122起,劝离危险海域下水游客1万余人次,用“警务+服务”,全力护航游客“安心玩”,擦亮涉海旅游“新名片”。
潮起海之南,风正好扬帆。站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关键节点,海南省公安厅反走私和海岸管理总队主要负责人表示,总队各级将继续深化‘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深化‘平安景区’创建,推动旅游消费护航工作提档升级,积极服务保障海南自由贸易港和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让涉海旅游警务既有科技范儿,更有人情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