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山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南充市东部,地处巴河、嘉陵江之间,北与仪陇县相依,东北与平昌县接壤,东南与渠县毗邻,西南与蓬安县相连。营山县因“县城周围山丘起伏如营垒状”而得名,建县已达1400年,有“科第仕宦,甲于蜀都”之誉,从宋至清共产生57名进士,古往今来均系川东北经济、文化重镇。营山历史悠久,文明渊源深厚,文化珍品荟萃,各类人才辈出。古城遗址,3处可考。十景虽残,而白塔仍巍立城东。太蓬山石刻和摩岩造像,溯唐至今,历历在目。更有宋代窑藏、恐龙化石、李特读书堂、青羊宫、西月台、孔雀洞、龙形寺等文物胜迹,引人入胜。#四川#
历史沿革
东周时期,今营山县地属于巴国(都江州,今江北县)賨地(古宝城在今渠县土溪乡境内),秦属巴郡(治所江州),汉为益州宕渠县(治所今渠县土溪乡)属地。晋以宕渠县划属梁州。梁大同元年(535)置安固县,治所在今安固乡;唐天宝元年(742)改安固县为良山县,治所不变。梁大同中(535~546)置绥安县,治所在今三元乡;隋开皇十八年(598)绥安县改为咸安县,治所在今黄渡镇;宋乾德三年(965)撤宕渠县,并入良山县。
唐武德四年(621)置朗池县,以临古朗池得名,属果州(治今南充市)。大历五年(770),县署因战火被焚迁歇马馆。宝历元年(825),改属蓬州,同年并入相如县。开成二年(837)复置朗池县。北宋大中祥符五(1012),朗池县更为营山县,因县城周围山丘起伏如营垒状,故名。
明洪武十年(1377)撤营山县并入蓬州,十三年(1380)复置,属蓬州。清顺治四年(1647),由于战火频繁,县城又遭火灾,断壁残垣,人口稀少,无以守御,官民弃城奔灵鹫寨寄治灵鹫二十年。康熙六年(1667),知县胡印瑞率士民数十家归城,整修好县衙后,在院内植黄葛树4株,已存活340余年。
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八日,大汉蜀北军政府派民军于十二月占领营山,营山县隶属大汉蜀北军政府。民国二年(1913),营山为川北道(驻阆中)管辖。次年,改川北道为嘉陵道,营山为其辖县。
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攻克营山,建立苏维埃政府。蓬安县的徐家、河舒等十余乡镇为营山县管辖;营山县的双河、三元等地划属长胜县(今仪陇县立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营山县属川北区行政公署南充专区专员公署。1969年南充专区专员公署改为南充地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营山为南充地区行政公署辖县。1993年10月起为南充市辖县。
行政区划
明洪武十四年(1381),诏令全国,各县“地域相邻按一百一十户编为一里,确定丁多、田多的十户,按年轮流做里长。其余一百户编成十甲,每甲十户”。营山编为普安、万善、长乐3里。天顺年间(1457~1464),增编辅政1里,共4里。
清顺治元年(1644),诏令各府州县所属乡村,十家置一甲长,百家置一总甲。康熙四十七年(1708),移民来县入藉者增多,知县张玉璘将新入籍者编为1里,称丰太里,连明朝4里共5里,27甲。
随着人口的繁衍,集市贸易的需要,至乾隆八年(1743),县内已有15个场镇,即骆市、小桥、灵鹫、黄渡、老林、双河、大庙、回龙、张家、消水、西桥、兴福、新店等场和黄渡河隘、封窦镇。
同治九年(1870),将黄渡河隘、黄渡场合并为黄渡河。撤销兴福场,增设金垭、清源、复兴、侯家(今四喜)、茶盘、观音、天池、柏林、合兴、滴水(今三元)、兴隆(今木顶乡境内)、二龙、中山(今东升)、通天等场,全县场镇增至27个。
光绪十四年(1888),以十家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城镇设街约,或一街一约,或数街一约,各从所宜,三十四年,清廷公布城乡议事会章程,规定城区为城会,乡镇街房在300户以上为镇,不及300户为乡。营山县分成7个区域:
城区:包括县城内、城郊及新店、仁和、福申(今渌井)场。
回龙乡:包括封窦、张家、福源场。骆市乡:包括东升、黄渡场。
小桥乡:包括观音、西桥、茶盘、侯家、界兴(今灵鹫乡境内)场。
老林乡:包括金垭、复兴、二龙、石河(今明德)场。
双河乡:包括柏林、合兴、悦来(今悦中)、中和场。
通天乡:包括大庙、天池、三元、消水、安化场。
其中老林、双河、通天等乡所属多半是山地,人称为“上三乡”;城区、回龙、骆市、小桥所属多为平地,称为“下四区”。
民国18年(1929)6月5日,国民政府公布的《县组织法》规定“各县按户及地方情形分划为若干区。除因地方习惯或地势限制及有其他特殊情形者外,每区以10个乡镇至50个乡镇组成”。民国21年,营山县划为7个区,各区设有办事处。
1933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占领营山,建立了营山苏维埃政府(今县人民政府驻地)。除县南的观音、西桥、七涧等地外,建立了10个区苏维埃政府,69个市、乡苏维埃政府(区苏维埃驻地及所辖市(镇)、乡苏维埃)。民国24年(1935)设区置署,全县划为三个区署,共32个联保。
民国27年调整行政区划,增设1个区,减少2个联保;灵会改名灵驚,界侯改名界兴,林龙改名玲珑,消三改为消水,柏合改为柏林,悦中改名悦来。
民国28年,将4个行政区合并为3个,联保增至38个,石河改为明德,通天改为通马,悦来改为悦中。
民国29年,推行新县制,将38个联保改成24个乡、镇,改通马为通天,设中正乡为推行新县制的示范乡。
是年,恢复封窦,属一指导区;恢复福源、仁和属三指导区;恢复西桥,属二指导区;恢复金垭属四指导区。至年底全县共29个乡、镇。民国30年6月,裁撤一、二区设4个指导区,保留第三区署;民国32年,分消水乡的三元场设乡属三区署,全县共30个乡、镇。
民国33年,将4个指导区调整为3个,仍保留第三区署,其辖乡不变。调整后3个指导区的辖乡为:一指导区辖城守(镇)、城附(镇)、新民、丰窦、茶盘、观音、西桥;二指导区辖中正、回龙、仁和、福源、安固、新店;三指导区辖东升、小桥、骆市、黄渡、灵鹫、复兴、金垭。
民国35年8月,全县调整为3个指导区,第三行政区即行裁撤。仍为30个乡、镇。第三行政区改为指导区后,其辖乡不变。将一指导区的茶盘、观音、西桥划属二指导区;将二指导区的辖乡划属一指导区;将四指导区的全部辖乡划属二指导区。
1949年12月13日,营山解放,15日成立营山县人民解放委员会,1950年1月13日,营山县人民政府成立。2月7日,县长曹廷明发布区域规划通令,全县成立7个区人民政府,设30个乡、镇。
1951~1952年,为适应土地改革的需要和根据乡的区划以人口4~6千人为宜、直径一般不超过60华里、每个区不超过10个乡的指示,对全县区、乡进行调整,在调整中,营山、仪陇、蓬安三县边境乡村进行了划进划出。
划入营山县的有:
一、蓬安县石孔乡的7个村,入县后属八区(观音),名梨木乡。
二、蓬安县三星乡的9个村,入县后属十一区(张家),名三兴乡。
三、蓬安县高峰乡的7个村,人县后属十一区,名高峰乡。
四、蓬安县金甲乡的2个村,人县后合入五区(回龙)的丰豆乡。
五、仪陇县文殊乡6个村,入县后仍名文殊乡,属十一区。
六、仪陇县黑水乡(原名复兴乡)的三个半村,入县后合入六区(双河)的合兴乡。
从营山县划出的有:
一、柏林乡的阳通、瓦窑坝入仪陇县。
二、万寿乡的4个村人蓬安县。
从1953年1月起,各区人民政府统一改称区公所。
1954年7月,全县普选结束,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机构变动的命令,全县仍为11个区,乡、镇增至85个。二区增设土垭乡;五区增设回龙镇;六区增设中和乡;八区增设柏杨乡;十区增设太蓬、琵琶乡。
为了使基层政权组织适应农业合作化的发展,1955年2月19日撤销第九区;9月中旬改县人民政府为县人民委员会,改乡人民政府为乡人民委员会;12月1日又撤销第二、第十区,并以地名名区,对乡镇也作了合并调整。撤销南溪、城南、城北、骆市、小蓬、济川、东阳、土垭、鲜鱼、照珠、新生、新农、大堰、桥亭、双河、柏垭、三合、双林、梨木、会龙、沿码、马深、太蓬、琵琶、安固、文殊、石垭、青岩、三溪、黄泥等30个乡、镇。并划东升入城守区;划骆市、双河口、黄渡、带河、盐井入小桥区;划三元、消水、孔雀入双河区;划玲珑、清源、金垭人老林区;划高码入张家区。全县为8个区,55个乡、镇。
1956年撤销张家区。张家、福源、高峰、三星划属回龙区;天池、高码划属新店区。全县共7个区,仍为55个乡、镇。
1958年10月,全县普遍成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全县共44个人民公社,分别为县直属和6个区管辖。县直属的4个人民公社为:城守、城附、卫星(今东升、骆市、盐并)、新民。
1961年,因部分公社过大,领导生产不便,恢复了城守区和成立城南公社。12月恢复绿水区。1962年,又恢复骆市区和消水区。
1966年将撤销的城南公社合入城西、城守两社。1969年3月6日成立营山县革命委员会,取代县人民委员会,区、社亦称革命委员会,全县共10个区69个社(镇),政区辖地没有变化。1967~1969年间为突出“彻底革命”,将区、社陆续改为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名称。
1972年,除保留星火、向前、东方红、灯塔等区社的名称外,其他公社、镇仍恢复“文大”前的名称。1981年2月,恢复营山县人民政府。7月8日,根据“一个地区的公社、镇不重名;一个县内的生产大队不重名;一个市镇内的街道不重名”的要求,发布《关于全县公社大队城镇街道标准名称的通告》,更改了21个公社的名称。
1984年3月1日,改人民公社为乡人民政府,改大队为村,改生产队为村民小组。1985年9月10日,撤销骆市、小桥、双流、回龙、老林乡,置骆市、小桥、双流、回龙、老林镇。
1986年,全县仍保持10个区、64个乡、5个镇、655个村、5896个村民小组、11个居委会、106个居民小组的建制。
1987年12月,撤销马深乡,将原马深的团包、大营、鲤鱼、西门村和蓬溪村的一、二、三、四组划归太蓬乡管辖,将消水乡的丛树村划归太蓬管辖,将太蓬乡的蓬山村、巴岩村划归消水镇管辖,原马深乡的新庙、金堂村和蓬溪村的五、六、七组划归通天乡管辖。太蓬乡政府新建立在太蓬山的东门垭口。
1992年9月,在撤区并乡建镇工作中,将原68个乡镇调整合并为31个乡镇。其中:
扩大镇6个城守镇与城附乡、城西乡、南桥乡合并建朗池镇;骆市镇与双溪乡、小蓬乡、沿码乡合并建骆市镇;小桥镇与铁顶乡、四喜乡合并建小桥镇;双流镇与金堂乡、木桥乡、普岭乡合并建双流镇;老林镇与双林乡合并建老林镇;回龙镇与丰产乡、幸福乡、增产乡合并建回龙镇。新建镇11个东升乡与盐井乡合并建东升镇;黄渡乡、玲珑乡、涌泉乡合并建黄渡镇;木垭乡、龙伏乡合并建木垭镇;灵鹫乡、带河乡、陡坑乡合并建灵鹫镇;消水乡、太蓬乡、琵琶乡合并建消水镇;新店乡、法堂乡、照珠乡合并建新店镇;星火乡、联升乡、柏坪乡合并建星火镇;西桥乡、七涧乡合并建西桥镇;三兴乡、青山乡合并建三兴镇;绿水乡、安固乡、文殊乡合并建绿水镇;蓼叶乡、安化乡、高码乡合并建蓼叶镇。扩并乡3个即凉风乡、茶盘乡扩并为茶盘乡;木顶乡、清源乡扩并为木顶乡;大庙乡、通天乡扩并为大庙乡。保留乡11个即渌井乡、封窦乡、柏林乡、合兴乡、清水乡、六合乡、悦中乡、三元乡、孔雀乡、福源乡、明德乡。建制调整后,地域面积最大为朗池镇,93.98平方公里,面积最小的为封窦乡,16.35平方公里;人口最多的为朗池镇,83752人,人口最少为六合乡,6135人;辖村最多的为骆市镇,辖41个村,辖村最少的为封窦乡、六合乡,均为6个村。
1992年9月设城守、骆市、小桥、老林、双河、消水、新店、绿水、回龙、星火10个区公所。1992年9月撤销10个区的建制。
1994年营山县设17个镇、14个乡,655个行政村。总人口8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1万人。有回、藏、苗、彝、壮、布依、高山、侗族等23个少数民族129人,占总人口的0.016%。
1999年9月,根据省市的有关规定,县委、县政府决定,除朗池镇由县直管外,在全县设立城郊、骆市、小桥、玲珑、老林、消水、双流、绿水、新店、回龙、星火11个区工作委员会。2001年4月乡镇机构改革时,撤销11个区工作委员会,按上述区的建制成立“中共营山县委、营山县人民政府驻x×区督导办公室”,属县委、县政府的派出机构,主要职责是督查督办,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协调服务以及完成县委、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这11个督导办公室名称为城郊、骆市、小桥、玲珑、老林、消水、双流、绿水、新店、回龙、星火区督导办公室。
2003年底,全县设11个区督导办公室、19个镇、43个乡、658个村民委员会、5874个村民小组、19个居民委员会、189个居民小组。
2017年底,全县辖1个街道办53个乡镇、645个村、5774个社,39个居民委员会。
2019年,营山县调整部分乡镇(街道)行政区划。撤销朗池镇,设立朗池街道。撤销城南镇,设立城南街道。将原朗池镇部分区域划归渌井镇。撤销济川镇,划归东升镇。撤销凉风乡和茶盘乡,设立望龙湖镇。撤销双溪乡,划归骆市镇。撤销四喜乡,划归小桥镇。撤销带河乡,划归灵鹫镇。撤销涌泉乡和玲珑乡,划归黄渡镇。撤销双林乡,划归老林镇。撤销龙伏乡,划归木垭镇。撤销普岭乡,划归消水镇。撤销孔雀乡,划归双流镇。撤销安固乡,划归绿水镇。撤销高码乡,划归蓼叶镇。撤销三兴镇和青山乡,设立青山镇。撤销法堂乡,划归新店镇。撤销增产乡和丰产乡,划归回龙镇。撤销柏坪乡,划归星火镇。撤销七涧乡,划归西桥镇。撤销清源乡,划归木顶乡。撤销三元乡,划归太蓬乡。撤销合兴乡,划归柏林乡。撤销六合乡,划归悦中乡。撤销通天乡,划归大庙乡。撤销福源乡,划归清水乡。调整后,营山县辖3个街道、18个镇、8个乡。
2023年底,全县辖3个街道26个乡镇、269个村、3460个村(居)民小组,95个居民委员会。
2025年营山县辖3个街道、18个镇、8个乡:绥安街道、朗池街道、城南街道、渌井镇、东升镇、骆市镇、黄渡镇、小桥镇、灵鹫镇、老林镇、木垭镇、消水镇、双流镇、绿水镇、蓼叶镇、新店镇、回龙镇、星火镇、西桥镇、望龙湖镇、青山镇、木顶乡、明德乡、太蓬乡、柏林乡、悦中乡、大庙乡、安化乡、清水乡。
大美四川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