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了,我兴冲冲地计划着一场带孩子去沿海城市的旅行,心里满是期待,想象着孩子看到大海时雀跃的样子。我拿着精心准备的沿海旅游宣传册,走到孩子身边,声音里掩不住兴奋:“你看,我们夏天去海边玩好不好?”
孩子却背对着我,低头沉浸在自己的手机世界里,头也没抬,只淡淡回了一句:“不去。”语气里听不出半点波澜,甚至连表情都没有变。

我以为孩子没听清,或者没真的理解那些好玩的内容,就又往前凑了凑,指着宣传页上阳光下发亮的贝壳、摆满桌的海鲜大餐,耐心地说:“可以捡贝壳哦,还有这么大的螃蟹、虾……”
孩子依然摇头,视线始终没离开屏幕,只是淡淡补了一句:“旅游没什么意思,还不如待在家里。”
那一刻,我站在他身后,手里的宣传册忽然变得有些沉,现在的小孩到底是怎么了?
其实,这样的孩子并不少。清华彭凯平教授调研30万中小学生后发现,很多孩子正陷入“四无”状态:

✅ 学习无动力
✅ 对真实世界无兴趣
✅ 不善社交
✅ 找不到生命意义
超七成孩子有厌学情绪。
背后原因复杂:学业压力、沉迷电子产品、家庭教育失衡……都可能让孩子逐渐“空心”。
过度担心,正在偷走孩子的梦想力
很多孩子日常:一边玩手机,一边吃零食。
短暂快乐后,是眼神发呆、反应变慢,对真实生活越来越“无力”,甚至不愿尝试。
邻居12岁的儿子,放假天天宅家,不是看电视就是刷短视频,几乎不交流。
有一次邻居骨折,需要儿子帮忙,结果他烧水忘了按开关,摔碗、烫手……做什么都心不在焉。
她忍不住说:“你怎么什么都不会?”
她儿子回怼:“你们只叫我学习,谁教过我做家务?”

“我想养兔子,你说我不会;
想请同学来玩,你说会把家弄乱;
想学篮球,你说我球都拿不稳……”
她突然意识到:她的过度保护,让孩子失去了独立尝试的勇气。
哲学家叔本华说:“悲观的人,会把所有快乐变成不快乐。”
我们总替孩子扫清障碍,却让他们变得害怕失败、不敢开始。
没有真实体验,情感也会单薄。
过度担心,反而剥夺了孩子的好奇与梦想。
有梦想的孩子,眼里有光
知乎上有个案例很打动我:
一位生物学博士的儿子Max,14岁就去雨林探索,回来能兴奋地讲解动植物;15岁拿奥数金牌、说三国外语;16岁考下航海证……

他对自己有清晰的规划,数字设备只是实现梦想的工具。
还有网球运动员郑钦文。

她从小梦想成为奥运冠军,2024年巴黎奥运会终夺金。
她说:“去年没成功,就今年继续干。”
父亲从小告诉她:“你要做到人类的顶尖。”
而她自己也坚信:“人生没有成功,只有下一场挑战。”
有梦想的孩子,不会被一时挫折绊住脚步。
当别人比球鞋、打游戏时,他们已经朝着星辰大海出发。
三个方法,悄悄唤醒孩子的“梦想力”
导演王潮歌曾说:“为什么现在孩子眼里没光了?”
她建议:“后退半步,做一个旁观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江山,让他们自己去走。”
真正的帮助,不是控制,而是信任和引导。
3个方法,培养孩子的梦想力:
1.把“消极想象”变成“积极图景”
让孩子把害怕、讨厌的事写/画出来(比如沉迷游戏、不想社交);再把向往的场景表达出来(大自然、朋友聚会、冒险…);带他对比这两幅“图”,尝试把消极转化为积极。
2.接纳自己,不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告诉孩子:一件事没做好,不代表你不好。接受现实,继续下一件事。
3.培养“钝感力”+学会屏蔽杂音
不必太在意别人评价,不为无关事纠结内耗。
多用拥抱安慰——30秒拥抱能缓解2/3压力;
带他去运动——运动20分钟,记忆力提高20%。
教育学者尹建莉说:
未来拼的绝不是谁上了好大学,而是是否对世界抱有热情,是否有真正热爱的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