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海、星空、雪景、雾凇……独特气候带来的自然景观,不仅能让人心旷神怡,也是可以转化旅游、康养、经济等价值的气候生态资源。
8月21日,第三届川渝气候经济发展大会在重庆市奉节县召开,上游新闻记者从会上获悉,近年来,重庆持续推动三峡库区气候资源向旅游、康养资源转化,在全市范围内发掘气象旅游资源383个,加强云海、星空、雪景、雾凇、夜雨等气象景观预报和赏花、观叶、采摘等物候景观预报服务,助力重庆66个区县、景区发展气候康养品牌。
签约仪式现场。
气候资源转化避暑资源 重庆这个县单日避暑人次超7万
气候生态产品,是指以气候资源为基础,用于维护生态系统安全稳定、提供必要的生态服务和对人类居住环境质量产生积极影响的生态产品,这些基础产品还衍生出其他绿色产品和相关的旅游、康养、休闲等服务产品。
如何将气候生态产品“变现”?近年来,重庆进行了诸多尝试,在多个区县取得了收获。
以重庆市奉节县为例,位于重庆的中国气象局气候资源经济转化重点开放实验室助力奉节围绕“三峡凉都”资源,设计8条避暑旅游路线,打造三峡之巅日出、金凤云海等气象景观观景台,将气候资源有效转化为旅游资源。根据统计,2023年奉节“三峡凉都”避暑季单日游客最高7.5万人次,带动周边490家市场主体、3500余名居民增收。
重庆2025年云海观赏目的地。
就在本次大会上,中国天气•健康气象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市气象服务中心与丰都县南天湖景区、石柱黄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万盛旅游度假区和武隆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签署了合作条约,围绕高山避暑旅游景区山地气候资源闲置与康养需求增长的矛盾点,联合开展气候疗养机理研究、气候疗养服务产品开发、气候疗养专业人员培训,共同打造避暑+特色气候康养服务体系建设示范。
重庆2025避暑旅游目的地。
重庆市气象局与大足、武隆、忠县、奉节就气象赋能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达成合作,通过智能推荐乡村旅游热点景区,开展乡村旅游气候资源评估和共建气象旅游传播矩阵等方式,用数字气象赋能乡村旅游,创新乡村旅游服务产品供给,提升旅游品牌效应。
下一步,重庆将如何进一步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气候资源的经济价值呢?
中国气象局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正高级工程师张天宇介绍,中国气象局气候资源经济转化重点开放实验室科技落地重庆,将起到支撑作用,持续聚焦农业、能源、旅游、康养、“双碳”等方向,打造气候资源变现和气候资产交叉领域复合型科技创新研发团队,打通产学研用渠道,提升气候资源经济转化科技成果效益,加快建立、完善气候资源价值核算体系。
重庆山岳景区中 他们这样防灾预警
同时,气象在旅游景区的安全风险预警与预防方面也能起到更大的帮助。
大会上,专家正在进行旅游气象安全风险挑战与应对的相关报告。
重庆舍特气象应用研究所首席专家周浩介绍,重庆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主要有暴雨、高温、干旱、大风、雷电等气象灾害;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景区也以山岳型景观为主,一些景区中还有中小河流,“我们在景区中,就可以通过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来规避可能出现的旅游灾害风险。”
周浩介绍,在重庆有许多山地景区都有缆车或索道,对大风和雷电等气象灾害都比较敏感,“以金佛山为例,我们针对这个索道建设了大风的观测设备、雷电的预警设备,同时对可能影响索道的风力、雷电量级设置了预警阈值,当达到阈值,就会触发熔断机制,景区就会暂停索道运营避免可能出现的风险。”
服务农业
建立综合立体气象观测网
近年来,重庆气象部门还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
上游新闻记者从大会上获悉,近年来,重庆强化灾害性天气监测,建成了由21个天气雷达站、159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2487个省级气象观测站和1个国家级农业气象试验站、28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组成的综合立体气象观测网,实现多要素气象观测乡镇全覆盖、地面观测间距达到5.4公里。
重庆强化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迭代升级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实现粮油作物长势动态监测及产量滚动预测,建立了水稻、马铃薯等11种粮经作物“灾害性天气预警 +农技应对措施”产品库,完善农业天气通APP,实现气象灾害预警自动匹配农技应对措施,靶向推送至3.4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重庆还开展了12个区县高标准农田智慧气象服务试点,建设数字气象服务标牌,为生产一线提供基于农田位置的作物长势、过去10天实况、未来10天农时农事气象风险等信息。
上游新闻记者 石亨 重庆市气象局供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