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高新区近日举办 “探索黄河文化 点亮成长梦想” 爱心妈妈结对儿童暑期研学活动,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亲近黄河文化的大门。这场活动以 “爱心妈妈续力行动” 为依托,将文化探索与温情陪伴相结合,让孩子们在暑期里既能触摸黄河文明的脉搏,又能在关爱中收获成长。
文化的传承,需要情感的温度来催化。此次活动最动人的,莫过于“爱心妈妈结对”的模式设计。在黄河楼的展品前,孩子们的提问得到耐心解答,在布老虎缝制时,爱心妈妈的手与孩子的手一同穿梭于布料间,这种一对一的陪伴,让黄河文化的讲解不再是冰冷的知识灌输,而是化作“边人”的温情传递。对于困境儿童而言,这份关爱更显珍贵。当文化传承与情感慰藉相融合,黄河文化便有了直抵心灵的力量,正如那个捧着布老虎露出笑容的孩子,他收获的不仅是一件手工作品,更是对黄河岸边非遗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让文化被孩子接受,更需找到传统与童趣的共鸣点。布老虎手工制作,将黄河流域的民俗符号转化为可触摸、可创造的体验,孩子们在穿针引线中,悄然理解了“虎”文化里的吉祥寓意;而糖画制作环节引入现代化电糖笔,让传统技艺与现代工具碰撞出火花,金黄的糖浆在孩子手中流淌成画,既是对黄河流域传统食俗的延续,又用孩子熟悉的“科技感”降低了接触门槛。这种“传统内核+现代表达”的设计,打破了“非遗很古老”的刻板印象,让黄河文化变得可感、可玩、可亲近。
更值得称道的是,文化浸润始终与全面关爱同频共振。活动中,防溺水安全教育的融入,看似与黄河文化无关,实则暗藏深意,黄河既是文明的母亲河,也需要敬畏与守护。这种将“文化认知”与“生命教育”相结合的考量,让孩子们明白,了解黄河,不仅要懂它的历史荣光,更要知它的安全边界。这种全面的关爱视角,让黄河文化的传承有了更坚实的成长土壤,一个懂得珍惜生命的孩子,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黄河滋养万物的意义。
从黄河楼的远眺到指尖的非遗创作,让孩子了解黄河文化,不必依赖宏大的叙事,而在于能否搭建起“看得见、摸得着、记得住”的桥梁。当爱心妈妈的陪伴成为文化传递的纽带,当传统技艺以童趣化的方式重生,当文化教育与成长关爱形成合力,黄河文化的种子便会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这不仅是对“少年儿童心向党”的生动回应,更是为黄河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最鲜活的未来力量,每一双触摸过黄河文化温度的小手,都可能成为守护文明根脉的大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