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老伴去新疆阜康,整整住了一个月,说句实话,跟网上吹的真有点不一样。
先说来回路上。
现在去新疆,高铁一下子还到不了阜康,外地人一般是先飞乌鲁木齐。
落地乌鲁木齐机场,外面风一吹,空气干得能把脸缝儿都吹开。
阜康离乌鲁木齐市区大概六七十公里,自驾过去最舒服。
路上就是一条大直线,两边要么是光秃秃的山,要么是黄黄的地,天大得有点不真实。
不少人图省事,打车或者走网上包车。
打表价不高,可各种“顺路捎你去个地方看看”“干脆我给你包一天”这种话,一路上全是。
自驾就清爽很多,反正新疆这地方,没有车就等着被时间拿捏住。
阜康其实不大。
主干道两三条,一天转三圈都不带晕的。
网上很多说什么“小瑞士边城”“离天山最近的城市”,听着挺带劲。
真到了这儿,心里话就是八个字:该有的有,不该想的别想。
阜康最出名的,就是叫“新疆的后花园”的天山天池。
基本上全城的旅游节奏,都围着天池转。
住一个月,天池去了三趟,每一趟心情都不一样。
先说天池怎么去。
阜康市区到景区门口,大概三十公里。
自驾过去四十多分钟,路很直,就是限速多,测速杆子一根一根地排队站着。
市区有公交车,但班次少,等车比看风景还久。
有的客栈自己拼车,一车一车往景区送,图个省事也行,不过时间就得看老板脸色。
天池大门进去,根本不是照片里那种“抬头就看见湖”。
要先坐景区大巴,大巴绕着山路一圈一圈往上拐。
容易晕车的人要么吃药,要么闭眼,不然下车的时候腿都软。
天池这个地方,远看真有点仙气。
雪山一圈一圈围着,中间一汪水,天晴的时候,湖面蓝得跟加了滤镜一样。
风一吹,远处冰缝儿还在闪光。
天池这名字不是白叫的。
据说以前这里叫“瑶池”,传说王母娘娘在这儿办蟠桃会,玉皇大帝请的神仙从南天门一路坐云彩过来,在这儿喝酒吃桃。
后来乾隆来了几次,还写过诗,说什么“山回路转不见湖,雪峰倒影卧其中”,意思就是拐来拐去,湖一下子跳出来,挺惊喜。
导游说的时候,旁边小孩一脸迷糊,大人点头装懂。
天池最坑的地方,是很多人以为自己在湖边能随便走走,拍拍照就行了。
真要看全套,观光车、小景点、船票,一个接一个,掐着钱包心里有数。
湖边拍照,风一吹,夏天短袖都能冻得直哆嗦。
网上说“避暑胜地”,这点还算靠谱。
阜康市区七八月白天三十度左右,不到那种热到冒烟的程度。
一到晚上,风一吹,老伴非得裹个外套。
住久了,最舒服的就是天一黑,街上没那么吵。
阜康市里景点不多,都是那种当地人才去的地方。
有一个“苏公塔”,很多外地人连听都没听过。
塔不高,砖做的,静静立在那儿。
说是纪念苏公。
这位“苏公”,名字叫苏赫,清朝时的守边官,守在这儿好些年,帮着老百姓种地挖渠,后来病死在这里,百姓感谢,就给修了塔。
塔身上还有一些旧刻字,爬不上去,只能在下面抬头看。
边上有老人慢慢地走,拄着拐杖,孩子追着鸽子满地跑,这种画面跟网上一点不搭,却说不上好还是不好,就是安稳。
还有个“甘河子老街”。
现在被改得有点旅游味道。
牌坊一立,红灯笼一挂,各种“某某古店”排成一排。
真正老的,是这条街后面那几排老土房。
墙皮一块块掉,窗子有的还是木头框。
老人坐在门口,拿着一只搪瓷缸喝茶,一坐就是一下午。
说起这里的来头,老人说,以前这儿是通往天山牧场的一条老路,赶羊的、赶骆驼的,都得从这过。
有的户人家,祖祖辈辈住在这条街上。
阜康这个地名也有意思。
最早叫“阜康州”,意思就是“富庶安康”。
清朝乾隆年间,设的州府。
前面是山,后面是戈壁,只要这地方能种地,有水喝,对当时来说就算宝地了。
现在看着普通,当年可是边塞小福地。
来这儿一个月,也算是把市区吃了个七七八八。
网上说“随便一家馆子都不踩雷”,这话太实在了点。
吃多了就知道,这里跟大城市一样,好的有,凑合的更多。
说几个让人印象深的。
阜康的烤羊肉串,确实量大。
两个人点二三十串,外加一份烤馕和凉菜,就能吃得挺饱。
好多店的羊肉不是特别嫩,有点嚼劲,不过羊膻味小。
老板一边翻串一边聊天。
说现在游客多了,肉都得现串,忙得手上磨出泡。
有一家拐角小店,只卖抓饭和面片汤。
抓饭一端上来,一锅油亮亮的米饭,中间一大块羊肉,配一点胡萝卜和葡萄干。
老伴第一口下去,沉默三秒,来了一句:这要放在家门口,怕是隔三岔五往这里报到。
阜康早晨的馕尤其多。
圆的、长的、带芝麻的、带花纹的,跟脸盘子差不多大。
打馕的大叔拿着一块面团,在手上这么一拍一甩,直接贴炉壁上,看着挺过瘾。
馕上炉的时候,一股面香味冲出来,排队的人一下子往前挤了挤。
大部分游客只知道天池,真在城里晃悠的,都多少有点不适应。
网上照片里,是蓝湖、雪山、草地、羊群。
现实里,是小区、五金店、车行、修理厂,还有工地。
这城市本身,就是个服务天池的后勤基地。
晚上七八点,街上人不算多,路灯一亮,三三两两的本地人推着婴儿车在河边慢慢走。
无数帖子说阜康“适合养老”。
住一个月,感受就是四个字:能过日子。
生活节奏慢,房价比乌鲁木齐便宜,物价也不算离谱。
但大病小病还得往乌鲁木齐跑,想逛个大商场也是那边选择多。
老两口短住一阵,挺好。
真要一头热来“养老定居”,那就得好好掂量。
阜康这地方,风大是真的。
干燥也是真的。
鼻孔里两天就能刮下一层“纪念品”。
每天不抹点润肤霜,脸直接裂成地图。
太阳一出来,影子又黑又短,帽子、防晒衣全得备着。
好在夏天早晚凉爽,蚊子也不算多,晚上睡得很踏实。
很多人问治安怎么样。
新疆这边,检查多,眼熟。
进商场过安检,进景区过安检,连进个超市有时候也要看包。
习惯了就好。
大街上晚上十点多,还有人在河边健身器材那边转两圈,说笑声能听到好远,心里也就不算紧张。
要说这个月最大的感受,就是自驾真的是王道。
阜康周边其实还有不少小地方。
三工河湿地,水鸟不少,早晨去,太阳刚起来的时候,雾蒙蒙一片,旁边有人甩鱼竿,鸭子从水里扑腾起来,拍打翅膀的声音很脆。
再远一点有牧场,夏天牛羊慢慢在山坡上走,草不是那种油绿油绿的,是又黄又绿那种,不好看,但看着安心。
这些地方,公共交通根本顾不上,全靠车。
要是只靠打车,司机一听去这种地儿,脸上表情都写着“这活不好干”。
连着住了一个月,网上很多“阜康必去十个地方”“阜康三天玩到趴”的攻略,回头看有点好笑。
这城市,要真说“必去”,其实就一个天池。
剩下的,都是看你愿不愿意慢下来。
早上去早市看看辣椒、番茄、瓜果,听本地大妈用一口子方言砍价。
中午回去睡个午觉。
傍晚在河边吹风,看远处的雪山早晚各换了一层颜色。
晚上找个巷子里小店,吃碗热腾腾的面片汤,再来一小碟拍黄瓜。
这才是阜康真正的样子。
不是那种一眼惊艳的地方。
就像一个脸上有点风霜的人,坐在你对面慢慢说话,说着说着,好像也有点顺眼。
要专门为了“打卡圣地”来这儿,十有八九会觉得不值。
要想着躲开大城市的火辣太阳,找个地方安静一个月,阜康又还挺合适。
问题就来了,真要来的话,你更想要那种照片里光鲜的“新疆之旅”,还是这种慢悠悠、带点粗糙的“阜康一个月生活体验”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