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车轮启动,驶离隐匿于太行山腹地的石板岩小镇。晨曦轻抚,散发着古朴而宁静的气息。驶出太行山,进入山西境内,地势逐渐变得平坦,广阔的田野一望无际。接近忻州时,远处的山脉再次映入眼帘,那是吕梁山脉的余脉。当终于抵达忻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貌便展现在眼前。忻州,坐落于山西北部,素有“晋北锁钥”之称。它远不止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一卷活着的史诗,一座无墙的博物馆。
忻州古城至今已有 1800 多年的历史,古称 “秀容”。素有 “晋北锁钥” 之称,一座易守难攻的坚固堡垒。古城原有四门,城门上均有城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目前仅有北城门楼幸存。北城门楼总高 28 米,宽 7 间,深 4 间,四周围廊重檐三滴水,歇山式屋顶,檐下高悬 “晋北锁钥” 门匾,具有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无论从哪个门进入,城中央的明月楼都会映入眼帘。漫步于五街五十二巷的青石板路上,文庙、关帝庙、财神庙、泰山庙等古建筑,也都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飞檐斗拱,古色古香,诉说着这座古城的深厚底蕴。
秀容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依九龙岗地势而建,西高东低,巧妙地分为上、中、下三院,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宛如一幅精美的立体画卷。主院为两进院,文昌祠青碧琉璃瓦覆顶,古柏掩映,尽显古朴庄重;西坡上的六角亭、四角亭、八角亭一线排开,六角亭旧称寥天阁,为全城最高点,立于其上,可将忻州古城的全貌尽收眼底。秀容书院不仅建筑精美,更是忻州文化教育的摇篮。它建成后取代了忻州儒学,成为当时的最高学府,打破了官学对生员名额和身份的限制,让更多贫寒子弟有了求学上进的机会。在清代,这里培养出了 39 名进士、165 名举人、264 名贡生,出现了 “文跻九原,雅出秀容” 的盛况。光绪二十八年,它改称 “新兴学堂”,开创了山西书院改学堂之首例,为近代教育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如今,经过修复改造的秀容书院,既保留了 “修旧如故” 的古朴风貌,又焕发出新的活力。游客可以在此品茶听戏,感受古今交融的闲适与惬意,也可以沿着先人的足迹,探寻忻州千年文脉的传承与延续。
西园位于秀容书院以西, 2022年建成。园内以文昌寺巷为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北侧为西园景观公园,南侧为游客集散广场。景观公园以中式古典园林手法,由南向北划分为怡苑、梅苑、梨苑、柏苑、杏苑、松龛商业街等板块。青瓦叠翠映亭台,曲水回廊绕芳甸,西园把北方的雄浑与江南的婉约揉成了流动的画。青砖刻着历史,飞檐载着传奇。走在西园的石板路上,仿佛与忻州古今隔空对话。
此外,西园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能够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走进古城的街巷,各种特色小吃摊前人头攒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这里汇聚了三晋大地的各种特色美食,种类繁多,物美价廉。保德油糕,外皮酥脆带气泡,内里拉丝绵软,蘸上白糖,香甜可口,是糖油混合物的极致享受。扭丝饼被称为面食界的 “黄金麻花”,层层叠叠,外皮酥脆,内里松软,有甜咸两种口味,令人回味无穷。定襄蒸肉,曾是宫廷御膳,精瘦肉与土豆泥完美结合,口感软糯,肥而不腻,冷切蘸醋蒜汁或热着配白粥,都是绝佳的吃法。红面擦尖、荞面河捞等特色面食,面条筋道,搭配鲜香的臊子,再加上山西老陈醋,酸辣过瘾,让人欲罢不能。
当夜幕缓缓地笼罩住忻州古城,城市便悄然换上了另一副迷人的妆容。华灯初上,忻州古城像是被施了魔法一般,瞬间变得流光溢彩。那一盏盏古色古香的灯笼,沿着城墙、街巷、屋檐依次点亮,宛如一条条蜿蜒的火龙,在夜色中肆意舞动。暖黄色的灯光透过灯笼的薄纱,洒在青石板路上,形成一片片柔和的光晕,仿佛给古城铺上了一层金色的绒毯。让我们沉醉在这迷人的夜景中,忘却一切烦恼与疲惫,尽情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