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周六,我在单位加班,做一个旅游行程,还开着直播。直播间三三两两的有人进来,但都是些熟人。旅游行程设计很顺利,一抬头看手机左上角的时间,已是下午14:30,我赶紧下了播,去吃午饭,点了一碗酱烧牛肉饭。我一般吃饭都很按时,像昨天这种情况是很少出现的。
下午5:30,一位北京的老朋友给我打来电话,说看我在直播,想约我一起聚聚,不知道我是不是很忙。我说我直播很佛系,没有指标,就是跟大家随便聊聊天,而且今天是周六,正应该放松一下呢。他约我到崇文门的一家涮肉店,我从通州过去,他从西三环过来,在东单地铁站见面。
从东单地铁站往涮肉店走,他说有点远,可能有一站多地,问我行不行;我说你如果看过我出去带团拍的视频就知道,我很喜欢城市徒步,经常客人住在酒店,我大半夜或一大早上还要出来徒个步、拍个视频,走路对我来说是小意思。他哈哈一笑。

我24年前曾经在东单大华路海诚商务会馆的一家旅行社上过几个月的班,那是我职业生涯中的第二份工作,对东单也算熟悉,多年没有再来过这里了,想着正好可以看看沿途的风景。但这时一位老朋友打进来电话,他报了我们3月份的南美团,说明年打算6月份去北欧四国,9月去东欧,跟我商量行程,问我是不是能跟他们一起去。
我说:我受宠若惊,当然愿意!那要是这样,明年我一下就可以增加16个国家了(南美6国,东欧10国)。打电话的朋友笑着说:我到死就一直跟着你出去旅游了。我说您肯定也希望跟着不同的导游体验不同的服务风格啊!聊着聊着,就到了朋友找的那家涮肉店:叫鸦儿李记。

这是一家北京老字号,我这位朋友经常来这里吃涮肉,是清真店。一进门,里面人山人海,朋友去取号,一位真诚的小姐姐说要等两小时。朋友叹了一声气:哎,老胡,今儿你没有口福了,涮肉吃不成了。我以为就要换别的店了,但是这里一楼还可以吃羊蝎子,但是前台一查,羊蝎子就剩下最后一锅了,我们就改成了喝羊杂汤和炒菜。
每人一碗羊杂汤先端上来,散发着浓浓的香气,我三下五除二,很快就把满是干货的羊杂连肉带汤吃了个精光,中间还加了一碗米饭。整个大厅里没有一个空桌,热热闹闹,吃饭的氛围也确实很浓。
朋友让我再来一碗羊杂汤,我说不用了,味道是很鲜,但我还要留着肚子吃些别的呢。

我吃饭确实快,这跟小时候在农村,等着要干农活儿是分不开的,也跟早上放完牛,吃完早饭还要走好几公里去上学也有关系。后来工作了,搞旅游,出去带团的时候,哪一个导游吃饭不快呢?不能客人都吃完了,你还在那里细嚼慢咽。但最重要的,本质上是个急性子,喜欢大快朵颐,这样过瘾,尤其是好吃的东西。

还有一份咸鸭蛋、一大盘鸡香肉丝、一盆水煮牛肉,最后是一笼烧卖。说实话,羊杂和那碗米饭,我就已饱了七分。点菜的时候,我一再提醒那位朋友,够吃就行,估计他也是眼大肚子小,亦或是北京人就是特别的热情。我们虽使劲儿了,但还是剩下了一些。

朋友说咱们多待会儿,反正回去他也是一个人(最近他家人不在北京)。我就提议出去走走路,消消食,他问我去哪里,我说就从这里往天安门走。朋友犹豫了一下说:这可不近啊,你确定要走路过去吗?我确定,这点路算什么,他说好!
从鸦儿李记店出来,门前的路很宽,种着许多高大的槐树。我问朋友:这些路以后还会不会变样?他说这里叫花市,应该不会了,这些路已经新修过的了。我说那只要不是新的,很快就要被翻新?那老的东西就又没有了?

正说着,十字路口出现一座古庙,有栏杆围着,像是一座四合院落,占地面积还很大,灰的墙体和琉璃瓦。门口牌匾上写着:敕建大德真君庙,侧面挂着一块铁制介绍牌,但光线较暗,看不清楚,朋友眯着眼睛看了看开头,念道:始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我心里顿生惊喜,这果然是祖国的心脏,而且这个地方在二环以内,又是心脏中的心脏,果然不失厚重,这没走几步就出现了老古董。后来一查,在地图上这个庙叫:花市火神庙。有时在国外,看到一个百十来年的老房子,都惊喜得不行。
古庙的北面还有一排四合院平房,地基很高。外观和花市火神庙几乎无异。它们的四周都是高楼大厦,它们正处于十字路口边上,格外惹眼。这要是外地的或外国人来了,一定会很喜欢看。
从这里往北,一群退休人正在大厦的小广场前跳舞,但音乐声开得并不大,男的女的,合着音乐的节拍,跳得欢乐。我们特意从人行道绕近到他们的面前,没有停留,继续往北走。
很快就出现了哈德门广场,崭新的现代化写字楼,我跟朋友说:这里应该是以前的哈德门饭店。他立即说:我想起来了,以前确实是有一个哈德门饭店,那个楼估计是拆掉了。又看到同仁医院,这可是全国最好的眼科医院。
这就是崇文门地铁口了,路边有一个报摊,叠放着多种报纸。我和朋友说:10多年前,人们下了班,第一件事就是冲向街边的报摊,赶紧买一份当天的《北京晚报》。朋友说是啊:那时人们获取外界新闻的方式就是看报纸。那些年我们也打了不少广告,北京各大媒体都打遍了,最多的就是《北京晚报》和《北京青年报》;我也会第一时间去公司楼下的报摊买报纸,除了看新闻,再就是比对我们家的广告和同行的位置、大小、线路的差别;那时我们基本上都是四分之一版面,还是算大的。
刚开始我们说从崇文门往前门走,这样也能到天安门,路过新侨饭店,有一个面包店:叫三宝乐,朋友说这是早些年北京的老字号面包店。再往前走没几步,中国旅行社总社崇文门市部还在,这让我找到了一点当年的记忆,起码也有20年了,街边的旅行社门市,大多都不在了,而这家还能一脉相承这么多年的,实属罕见,想必他家必有过人之处。
接着往西,出现一些西洋风格的建筑,朋友说:这里就是台基厂,可有历史了,过去是租界,外国的使馆区。带着拱门或罗马柱的房子确实很多。我感觉有些惭愧,24年前在东单呆过半年,怎么不知道这里还有一个过去的使馆区?更没有听说这里还是一段特殊的历史,现在这里叫: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旧址)。
回想那时,刚来北京不到一年,在十里河租个小房子,屋里没有暖气,在潘家园批发市场28元买了一件羽绒服,鸡毛直接从里面的面料钻了出来,根本就不保暖;晚上睡觉就把屋里所有的东西都堆在被子上,也包括报纸。哪有心思和时间去探访这些老房子呢?
我提议不再往西走了,进台基厂看看这片老建筑,而且可以更早地上长安街,再沿着长安街就可以到天安门了。从比利时使馆旧址西侧往北,就是东交民巷,这时出现一座带尖顶的教堂,一看就是天主教教堂,当然远不及在欧洲看到的那些教堂高大、林立,周围有些杂乱的遮挡,只有尖顶显得格外有些突出。

(源自网络)
这时正好有个导游拿着旗子在这里,我问她这是什么年代建的,她说是1901年,并热心的告诉我们,往西走还有更多老房子。想必也是当年某个心血澎湃的欧洲传教士,一心执念要彰显上帝的荣耀,吸纳更多的臣民,福音更多的人类。但这种一厢情愿的主张,有些地方、某些时候是行不通的,也未必是正确的。
受导游的指引,我们沿着东交民巷往西,一座西洋风格的石门前,左右各有一尊石狮;一看就是中西结合;东交民巷饭店已关门。感觉到了不能拍照的地段;一路的建筑和单位这里就不作记述了,总之很有韵味,也很庄严。再到正义路右转,很快就来到了长安街。华灯闪烁,车流如梭。有许多穿古装的美女格格,被我拍了个正着。也有一些老外,张望着想去看天安门。
我和朋友都没有提前预约,只好坐公交车路过天安门,去车站的时候,看见了南池子大门,灯火映在红色的墙体上,耀眼着周围的一切。

坐52路公交车,这趟车朋友可以直接坐到家,我是想路过天安门前拍张照,但是上车还要刷二维码,微信不行,又开支付宝,耽误了拍照,但也是瞥见了雄伟、明亮、古典的城楼,当然还有悬在中央的伟人像。我决定坐到西单,到西单去逛逛再坐地铁回通州。
“西单路口东到了”,多么耳熟的站名啊,因为我在西单曾待过4年(2001年到2005年),那时在复兴门内大街45号大院里挂靠了一家旅行社,叫中商国际旅行社,后来又换到了45号大院的北平房。就是西单中国银行的西侧。
当年要开个旅行社,比开个医院都难,直到2006年才对私人开放。不像现在,人人都可以注册旅行社了。
西单路口东下车后就是西单图书大厦。当年我所有看的书都在这里买的,一来那时网上购物还不流行,二来这离我的单位和住地都非常近,走路几分钟就到了,这家书店很大,记得一共有4层,那时买的最多的就是管理类书籍,再就是《孤独星球》系列的旅游丛书。记得通用电气公司首席执行官有一本《赢》,讲“数一数二”原则,你要让你公司的业务成为行业中的数一数二,否则就要整顿、关掉或出售。我理解这个数一数二并不一定指规模,你可以在细分的领域或独有的特色方面做到数一数二。

我径直走到图书大厦,拉开布帘,保安说下班了,但我见里面还有很多人,我举起一根手指头说:就一分钟,他笑了笑,放我进去了。我没敢往远处走。就在一楼入口处转了转,心想今天一定要买一本书,但一分钟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看到合适的。当我看到一本《无论在哪儿,都是生活》时,触动了我。书的背面还写着:无论故乡还是他乡,哪儿都是人生活的地方。出门的时候,那位保安冲我淡淡地微笑。
果断拿起,走向结账柜台,柜台的周围,通常还放着一些好书,我也扫了一眼,但没有发现适合的。服务员一扫码:48元,这是一本很薄的书,也许网上没有这么贵,但我没有犹豫。
从图书大厦出来,就去西单文化广场,当年在这里不知道留下了多少足迹。这里有个地下商场,从上面往下看,又焕发出新的景象。广场上有一家人在跳绳,两个大人甩绳,两个孩子在跳。也看到几对年轻人坐在凳子上,有的对视着,有的倚靠在一起。

广场北侧的商厦还叫汉光百货。里面以前还有个旅游交易市场,就是很多旅行社在里面开的门市,开在一起,多的时候有几十家,但多年前就关了。汉光百货的西北处,也有一座四合院落式的古建筑群,叫京市蒙藏学校旧址。当年我们在西单开旅行社的时候,这个旧址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那里是一个批发市场,现在弄得干干净净、古色古香。

坐滚动电梯上天桥,连接着汉光百货的对面是君太百货,这个名字也没有变,当年去的最多的就是君太了,但并没有在里面买过多少东西。只是因为它离我们的门市实在太近,就80米。天桥十分漂亮,极具现代设计感。走进君太,见一家星巴克,那时好像就有,但我喝咖啡是2015年以后的事,况且它并不便宜,那时肯定没有进去过。

从君太出来,走到它的南门,”中国联通"和“中水大厦”映入眼帘,也是那样的熟悉,它们还没有变,这当然是国字号。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上面写着:巴奴-服务不是我们的特色.毛肚和菌汤才是。想必是民营的,也是新的,最近几年风声水起,但愿它也能成为百年老店。

肯定要去复兴门内大街45号大院的北平房看一眼,就在中水大厦的西侧。当年我把门市装修得还算可以,做了一个纯木质的大背景墙,刷了蓝色漆,上面规规整整地粘上了7个白色立体字:中商国际旅行社,中商的王总看了很是满意。
大树底下好乘凉,客人经常排着长队,同事接电话都接得头疼;但就是在西单图书大厦的某一本书里告诉我:品牌才是最重要的资产,但我们明白,挂靠永远只是挂靠,是不能转化成自己的品牌的,于是我们在2002年就注册了“金色福”商标,在北京晚报上打广告时,也会加上副标题:金色福旅游。为了创品牌,我们坚持不做散拼团,就是不把零星客人交给批发商,要自行设计产品,自组成团,自派领队。
当年在北平房开门市时,这一排一共有5个门市,都是用的“中商”,但现在这里一个都没有了;我们正好在中间,也是面积最大的,那间房已经变成了一个健身房;边上那个做机票的部门已经变成了“杭州小笼包”。
从中国银行总行北门回地铁口,这个银行当年是可以随便进的,当年带我爸爸和妈妈都进去参观过。里面的中式园林设计非常惊艳,是著名美籍华人设计大师贝聿铭的两个儿子——贝建中、贝礼中设计;里面有池水和竹子,想必是受到了中国江南园林建筑的启发。

进站后刷码乘车,包肯定要过安检,但直到听到广播说出“陶然亭”这几个字,我才仔细看线路导示牌,原来我坐的是5号线,只好下车往回坐,从西单站再转八通线。一进车厢,我问了一下身边的安全协管员,这个车是去通州的吗?他戴着口罩点了头。刚到王府井,他突然拍了拍我的肩膀,示意他要下车了,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这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情绪价值,瞬间觉得这个夜晚格外温暖。没想到现在的协管员这么有礼貌。但他其实并没有下车,只是从下一个门进了另一节车厢。
这真是一个惊喜而又美好的夜晚。感谢北京的那位朋友,也感谢您的阅读。

问山狐原创:在旅游行业摸爬滚打25年旅游人,一直在路上,始终很兴奋;期待与您同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